久負盛名的寶石王國斯里蘭卡,是印度洋明珠,年產寶石20萬克拉

陝西地礦科技楊為先 發佈 2020-02-11T12:39:54+00:00

斯里蘭卡產出的寶石有剛玉、黃玉、電氣石、石榴子石、尖晶石、金綠寶石、鋯石、綠柱石、堇青石、紅柱石、磷灰石、石英、長石、柱晶石、硼鋁鎂石、塔菲石、矽鈣鈾釷石和鈣碳酸鹽等18大類40~50種之多,其中還有些比較名貴,如星光紅寶石、金綠寶石、海藍寶石等。

斯里蘭卡的寶石礦久負盛名。寶石不但加工精美,而且品質優良。斯里蘭卡產出的寶石有剛玉、黃玉、電氣石、石榴子石、尖晶石、金綠寶石、鋯石、綠柱石、堇青石、紅柱石、磷灰石、石英、長石、柱晶石、硼鋁鎂石、塔菲石、矽鈣鈾釷石和鈣碳酸鹽等18大類40~50種之多,其中還有些比較名貴,如星光紅寶石、金綠寶石、海藍寶石等。

▲鎮館之寶——563克拉藍寶石"印度之星"

當今眾多博物館均收藏產自斯里蘭卡的寶石極品,如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重量563克拉的「印度之星」藍寶石;華盛頓斯密遜博物館重量為423克拉的「Logan」藍寶石和重量316克拉的「Artaban」藍寶石;還有「藍衣美人」藍寶石,重258.8克拉,其顏色如同印度洋海水般湛藍、清澈、純凈,被譽為無價之寶,現收藏於俄羅斯寶石庫中。

▲logan藍寶石

斯里蘭卡國家概況

斯里蘭卡位於印度半島的東南隅,為一島國,有「印度洋明珠」的美譽。其南北最長434公里,東西最寬225公里,全國面積約65610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萬。境內中、南部為高原山地,山叢擁立,最高峰皮杜魯塔拉格勒山,海拔2529米;北部和沿海地區為平原,其中北部沿海平原寬闊,南部和西部沿海平原相對狹窄,海拔均在150米左右。

島上河流短小、湍急,均發源於中南部山區,呈輻射狀分布,以哈馬韋利河最大,自中南部山區向東北部流入印度洋,全長335公里。斯里蘭卡接近赤道,氣候屬熱帶氣候,季節性溫度與降雨量變化不大,但地區性差異明顯,中南部高原山區較涼爽,其他地區終年炎熱,年平均氣溫27℃。其年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從750mm遞增到2000mm以上,以夏雨為主。

斯里蘭卡是以種植園為主的農業國,主產茶葉、橡膠、椰子、稻穀。西北部馬納爾灣沿岸盛產珍珠,聞名全球。全國森林覆蓋率達45%;水力資源豐富。近年來,斯里蘭卡組建了適合國情的民族工業,如紡織、服裝、橡膠、化工等以及旅遊業,國民經濟得到較大發展。全國交通便利,公路已成網絡,鐵路南北縱行,東西貫通。科倫坡是全國第一大海港與航空港,能與五大洲的各大海港和空港相通。

斯里蘭卡地質概況

斯里蘭卡地質演化歷史較長,經過長期的地質剝蝕作用,現今全島90%的地表出露的是前寒武紀沉積-變質岩系,顯生宙以來的沉積層僅在西部有零星侏羅系出露,沿海平原更新世—全新世沉積地層較發育。因此,其地質構造相對比較簡單。前寒武紀沉積-變質岩系通常劃分為上、下兩大單元,下部為高原岩系,分布在斯里蘭卡中部山區,以沉積-變質岩與紫蘇花崗岩為特徵,變質程度達麻粒岩相,主要岩性有石英岩、結晶灰岩(主要為白雲岩)、石榴子石-矽線石-石墨片岩、堇青石-石榴子石麻粒岩及含有紫蘇花崗岩的各種類型片麻岩,據同位素測年資料,其年齡值多在23億年~26億年之間。

第四系更新統主要分布在西部和西北部地區,為砂礫層,而在西南部主要為紅土層,但面積較小,屬於殘積堆積層,覆蓋在中新統與前寒武系之上。全新統分布於主幹河流的河谷兩側,主要為沖積形成的砂、粉砂與黏土;東部拜蒂克洛(Batticaloa)和西部普塔勒姆至科倫坡(Colombo)一帶沿海廣闊地區,主要為沖積和瀉湖沉積的黏土、粉砂和砂。

斯里蘭卡地質構造特點表明,該區是與印度板塊一起從岡瓦納古陸向北漂移而來的,隨後在漫長的地質歷史時期中一直處於隆升狀態,遭受風化剝蝕,直至中生代中期岡瓦納古陸邊緣發生破裂,使其基底發生仰沖,而蓋層出現小規模斷陷,接受了零星的侏羅紀和新近紀的沉積,從而造成區域性地勢差異,出現了中央為山地與高原,周邊沿海地區為丘陵與平原的地貌景觀。這種地質構造特點也造就了斯里蘭卡礦產資源產出與分布的格局。全國區域成礦作用主要與區域變質作用和表生地質作用有關,形成的礦種主要為稀有金屬和非金屬礦產。礦床規模多為中-小型,大型較少;礦床類型以沉積-變質型和沉積型為主,其中次生的各類砂礦占重要地位;有的礦種質量尚佳,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但由於缺乏系統的礦產地質勘查,資源情況還不十分明朗,為後人工作留下較大空間。


▲斯里蘭卡的岩性分區和主要寶石礦區圖

斯里蘭卡寶石礦分布

斯里蘭卡寶石礦床分布廣,埋藏淺,易開採。從中部Elahera到南部的Sinharaja均有寶石資源,其面積為2萬多平方公里。尤其以Ratnapura礦區儲量最大、開採時間最長(已有幾百年歷史)。含礦原岩(Hihaland群)經過長期風化剝蝕,經外營力、重力搬運富集形成寶石砂礦礦床,按成因分為沖積型和殘積型。沖積層為第四紀形成,含寶石的礫(砂)層與粉砂、黏土、紅土成互層,一般厚度為3-10米,也是目前多數礦井開採深度,殘積礦床以角礫-稜角岩屑含礦為特徵。從產出特點看,屬於殘坡積型次生礦床,但從含寶石的礫石特點分析,原石產出在前寒武系中,屬於沉積-變質的產物,後經破裂、分解、搬運、沉積而呈現今「雞窩狀」分布的殘坡積礦床。寶石礦分布很廣,但礦體分布無序,大小不一,一個透鏡體寬幾米,長小於百米,基本依靠人工和簡單機械進行挖掘,每年寶石產量在20萬克拉以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