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東方居里夫人",成就了楊振寧李政道獲諾貝爾獎,卻被無視

ok的科學書 發佈 2019-12-31T13:20:23+00:00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由於提出宇稱不守恆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許多科學家已經發表了言論,其實還有一個人也應該站在頒獎台上。沒有她的實驗證明,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可能沒有這個榮譽,物理學的發展也不是如今這樣子。

1957年,楊振寧和李政道由於提出宇稱不守恆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許多科學家已經發表了言論,其實還有一個人也應該站在頒獎台上。沒有她的實驗證明,楊振寧和李政道兩人可能沒有這個榮譽,物理學的發展也不是如今這樣子。

這個人,就是世界著名的華人物理學家,吳健雄她和居里夫人、邁特勒並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女性科學家,除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了所有物理學頂級榮譽

她的貢獻這麼大,為什麼不授予她諾貝爾獎呢?

01

1956年,華裔科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弱互相作用中宇稱不守恆,打破了物理學的定律,引發熱議。然而,這種理論缺乏實驗數據支持,包括楊振寧和李政道也不是很確定。當時,很少有科學家願意做這樣的實驗,甚至嘲笑楊和李的說法,認為這是不可能的。

李政道到哥倫比亞大學拜訪吳健雄後,吳健雄就立刻開始實驗。一方面,他為同胞有此成就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自己也想通過實驗去證明,如果取得成功的話,這將是物理學的巨大突破。

她邀請了幾位頂尖科學家合作。她認為,要做好一份工作,就必須全力以赴,她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經常帶著麵包在實驗室里呆一星期。

在試驗中,遇到了一個個無法估量的困難,吳健雄以其謹嚴和毅力,一一排除,最終於1957年1月證實了楊振寧與李政道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結論的正確性,當時做實驗的設備複製品陳列在東南大學吳健雄紀念館中。這項著名的實驗被李政道譽為"劃時代的實驗"。

可以說,楊振寧和李政道能夠站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領獎台上,吳健雄是關鍵推手。

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評委卻忽視了她。

不少物理學家都在談論,她理應和楊振寧李政道一起得獎。據推測,由於當時流行的是理論比實驗更重要,諾貝爾獎評委就這樣忽視了她。成就了楊振寧李政道獲諾貝爾獎。

楊振寧說,諾貝爾獎評比有個規定,每次最多有三個人同時獲獎,已經決定給予楊振寧和李政道。吳健雄另有一個合作者安伯勒,如果要給,就是四個人了。因此,諾貝爾評委們只把獎頒給了楊振寧和李政道兩個人。當然,這只是楊振寧的一個猜測,也沒有確鑿的證據。

努力並沒有得到認可,吳健雄心裡也很難過。在給1988年諾獎得主史坦伯格的祝願信上,吳健雄寫道:"儘管我從來沒有為了得獎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是,當我的工作,因為某種原因而被人忽視,依然是深深地傷害了我。"

吳健雄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但卻在全球物理學領域有一定的知名度,她經常作為重要嘉賓被邀請參加頂級物理研討會。後來,她和她的合作者一起完成了矢量流守恆理論的實驗。在國際物理學界有著這樣一句話:"只要這個實驗是吳健雄做的,它一定是對的。"

榮譽接踵而至,包括普林斯頓榮譽博士、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國家科學院院士,以及無數的徽章,女性科學家,特別是中國女性科學家,第一次在世界範圍內獲得了高度的認可,這也給她錯失諾貝爾獎一定的安慰。

02

在哥倫比亞大學,吳健雄有一個綽號"Dragonlady",翻譯過來就是"龍女強人",在西方人眼中,她是東方強悍的女人。

她是怎麼變成這樣的人的?

1930年,成績優異的吳健雄被保送中央大學數學系,從家鄉江蘇太倉瀏河鎮走進當時國家首都南京。

剛到大學,她每天就是在教室、圖書館和宿舍。那個來自鄉下的年輕女孩很快就引起了同系學生的注意。然而,她隨後的行為更令人費解。

第二次,她去了物理系。物理系有一批名師,有著很強的學術氛圍,湊巧對吳健雄有胃口。特別是返國任教的物理學博士施士元,曾經是居里夫人的學生,是我國核物理學的奠基人。

吳健雄在閱讀了居里夫人的傳記後,對這位女物理學家極其敬重,產生了向偶像學習的強烈願望,有機會就向施士元了解居里夫人做研究的情況。

從中央大學物理系順利畢業的吳健雄,被推薦到浙江大學助教。她叔叔剛從法國留學回來,就把歐洲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告訴了吳健雄。相比之下,我們的國家太落後了。要實現"科學救國"的理想,就要儘可能多地出國留學。

這句話讓吳健雄眼前一亮。然而,出國留學需要錢,但她的家庭並不富裕,這使她非常困難。這件事就暫時擱置。

在擔任浙江大學助教後,她去了上海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物理研究工作。

這是她接近居里夫人夢想的重要一步。在實驗室里做研究讓她如魚得水,這為她後來參與原子彈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03

吳健雄在物理研究所工作期間,正值日本侵華。她目睹了國家的毀滅,決心用科學拯救國家。她在工作中盡心盡責,表現出色,但她經常受到實驗條件的困擾。學院院長也很遺憾,如果在一個和平的國家,她會取得更大的成就,只鼓勵她學習英語並找到出國的機會。

說到出國留學,她叔叔一直是個堅定的支持者。沒有錢,叔叔籌集了錢來解決她的困境,聯繫密西根大學,囑託她學成之後早點回來報效國家。

1936年8月,吳健雄乘船到密西根大學學習光譜學。在舊金山停留期間,她被告知伯克利加州大學聚集了許多物理學大師,在現代物理學實驗領域,他們比密西根大學要好得多。吳健雄在伯克利加州大學物理系留學生的袁家騮的介紹下,興趣越發濃郁。

那袁家騮是誰呢?他的家族在中國赫赫著名,父親是袁克定,爺爺是袁世凱。從小,她就和母親生活在一起,拋棄了封建思想,有了科學救國的雄心壯志。因此,他和吳健雄一見如故,積極幫助聯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的面試機會。

結果,吳健雄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大學物理系的少數女孩之一。

儘管成績突出,但該校總是以各種理由拒絕向中國學生提供獎學金。作為一個移民國家,美國的精神以開放和寬容而聞名,但對中國人的歧視已成為該國不可磨滅的污點,本質上是因為中國貧窮落後,對中國人看不起。

吳健雄有叔叔的支持,但她也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用知識強國,為中國人爭氣。"。

她喜歡在校園裡穿旗袍,展現東方女性的優雅和智慧。然而,瘦小的身體包含著大量的能量,如她的名字一樣,健康雄偉。

04

在吳健雄的科學道路上,遇到了三位功勳卓著的偉人,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可以說是站在偉人的肩膀上。

首先,遇到了著名的"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二戰期間負責"曼哈頓計劃"的美國猶太理論物理學家,帶領科學家們研製出了第一顆原子彈。當吳健雄入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時,奧本海默是物理學的教授,正在進行著原子及原子核方面的理論研究。

第二位是偉大的美國物理學家勞倫斯。勞倫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取得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了吳健雄博士論文的實驗指導老師。在伯克利,她在條件最好的輻射實驗室進行研究,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能力和經驗。

然後,師從物理學家塞格雷,他由於發現了反質子而獲得了195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三位偉大科學家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指導下,吳健雄在物理學領域有著很高的起點。憑著自己的理解和勤奮,和對自己的工作的熱情,最終獲得了博士學位。她的博士論文發表在世界著名的《物理評論》雜誌上。

1942年,常常一路交流,彼此溫暖的袁家騮和吳健雄,決定結婚。

婚後,吳健雄到普林斯頓大學教書,袁家騮入職美國無線電公司,從事國防研討。

05

對於吳健雄,她最喜歡的不是在教室,而是在實驗室。但是普林斯頓大學並沒有給她這個機會,這讓她很苦惱。

但二戰爆發卻給了這個中國物理學家一個嶄露頭角的機會。吳健雄應邀參加了開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項目,她的實驗為成果為成功做出了一定貢獻。可以說世界的第一顆原子彈在中國人的付出中成功地爆炸了。

二戰後,德國納粹進行原子彈研製計劃。美國總統羅斯福召集頂級科學家,發誓要在德國成功之前先行研製出原子彈,這場軍備競賽叫做"曼哈頓計劃"。曾經的導師勞倫斯得知這一計劃後,推薦了得意門生吳健雄。

面對法西斯的侵略,美國和中國成了同盟國。中國幫助美國進行原子彈研究,客觀上幫助自己的國家儘快結束戰爭。吳健雄經過考慮後,便決定去面試,她的才華打動了相關人士,破例接納了一位外籍女性科學家,很快就參與了拯救世界的"曼哈頓計劃"。

這個秘密項目安排在哥倫比亞大學實驗室,吳健雄也被分配到一個小實驗室,非常簡陋,但她並不在乎。主要任務是發展γ射線探測器,以確定實驗中兩個放射性惰性氣體氙的半衰期、數量和同位素數量,因為其中的一篇論文解決了核鏈式反應無法繼續的問題,可以說,她的到來對原子彈的成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隨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盟軍贏得了軍備競賽,第二次世界大戰很快結束了

吳健雄和袁家騮規劃啟程歸國。但是內戰爆發了,返回的時間被推遲了,不得不在美國的生下兒子,並努力觀察中國的情況。

因為她的出色表現,吳健雄被留在哥倫比亞大學繼續她的研究,重點是原子核的β衰變。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她和合作者先後發現了幾種不同形式的衰變譜線,觀察到了三種不同的禁戒譜,取得了β衰變理論的進一步成功,奠定了自己在β衰變領域的權威地位。

相關論文已被世界頂級物理雜誌出版轉載,東方女性吳健雄已成為世界頂級物理學家之一。

然而,她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員,她的物理界同事多次替她申請教授不成功,因為她是個女性。她也沒能獲得諾貝爾獎,瑞典科學院的評委也忽視了她的成就。

1954年,為了工作方便,吳健雄和丈夫袁家騮加入美國國籍,但她仍然不放棄回國的一切可能。老朋友貝聿銘說:"中國人仍然是中國人,只是有了世界眼光。"

到1958年,吳健雄才被任命為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的第一位女教授。

06

仔細的讀者一定發現,自1936年以來,已有幾十年的時間,當時吳健雄人離開家鄉到美國學習。她幾次想回中國,但幾次戰爭都阻止了她。後來,她忙於各種重要的實驗。目前的形勢使她回家的路上充滿了挫折。在正式場合,吳健雄總是以一襲旗袍示人,來表達對祖國和親人的思念。

新中國成立後,她重新實現了回國的夢想。但"麥卡錫主義"在美國盛行,痛恨新興的共產主義國家,中國科學家的回歸受到強烈阻礙。

在1964,她得知楊振寧在香港成功和父母和姐妹相聚,這給了她很大的信心。當時,她的父母和兄弟早就不在人世,她很快就聯繫了她在中國的親戚,她的叔叔和弟弟在香港辦理了探親手續。最後,在1965夏天,幾十年來分離的親戚聚集在香港的九龍酒店哭泣。本想在明年再次見面,但政局的動盪使叔叔和弟弟相繼死去,成為永久的遺憾。

"桌球外交"讓中美嗅到了改善關係的可能。1973年,吳健雄也把中美建交的東風帶回到了中國。她受到了中國領導人的歡迎,並利用他作為美國物理研究所院長的身份來促進中美兩國物理學家的交流。

37年後,吳健雄再次踏上了她未曾想過的祖國土地。

在那之後,道路變得清晰起來。吳健雄和袁家騮屢次返國,在全國多所大學介紹國際前沿科學動態,加快中國科學家與美國科學家之間的交流學習,為祖國的科技發展獻計獻策。

吳健雄十分關注中國的下一代教育,先後在家鄉設立教育基金會,以個人儲蓄鼓勵學生成為"身在國外,心懷中華"的人才。

1997年2月17日,吳健雄人死於中風,享年85歲。

丈夫袁家騮將她的骨灰埋葬在她的家鄉江蘇太倉瀏河鎮明德學校,實現她生前落葉歸根的夙願,

隨之而來的,是再次捐獻給學校的200多萬元,用於建設教室,這也是吳健雄的意願。她父親當時建了明德學校,她回來發展明德學校。這是父女二人"綠葉對根的情意"。

"以居里夫人為榜樣"的信念,貫通並影響了吳健雄的一生,她的努力和成就,也足以配得上"東方居里夫人"這個稱號。

對於自己與諾貝爾獎擦肩而過,並在諾貝爾獎的歷史上引起了許多爭議。她表示"我做這個實驗不是為了贏得這個獎,科學家總是想著名利,一切都結束了。"

如果一直對於沒有得諾貝爾獎耿耿於懷,吳健雄可能無法和平地繼續以下實驗,取得更大成就。

在明德學校紫薇樹旁,她的墓碑上刻著"她是一個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個永遠的中國人",這是對她最好的註解。

我國現在的發展速度令各已開發國家都感到驚嘆,完全是因為我國的科研人才更多了,而科研基礎就是學習數學,數學尤其重要

楊振寧是物理學領域為數不多的使用大量數學的科學家之一。

他曾經說過:我的物理同事大多對數學採取功利主義的態度。也許是因為我父親的影響,我更喜歡數學。我欽佩數學家的價值觀,我讚揚數學的美麗和力量:它具有戰術的靈巧性和靈活性,以及戰略遠見。更重要的是,它的一些奇妙的概念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結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幹什麼事情只要有了興趣,就會千方百計想辦法將其干好,一個人無論是笨還是愚,只要對某一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幹事情就也不難了。

  正因為學習本身是反人性的,需要不斷重複,不斷練習,對於缺乏良好自制力的孩子而言,更容易出現牴觸行為。

  記得楊振寧曾公開說過,本人也認為數學很無聊,但有一次看到劉薰宇的數學書時,他很詫異,數學竟然還可以這樣學?

作為中國現代數學家,劉薰宇已經寫了許多通俗易懂和非常有趣的數學文章,尤其是關於智力測試的文章。

劉薰宇有很多書,但只有這三本書受到好評,深受中小學生的喜愛。

原本很抽象而且枯燥的數學內容,劉薰宇老師都是用通俗易懂,語言簡明的語言概括,學生一讀就懂,學習過程很容易。

用著名數學家谷超豪的話說,對我來說最有影響的書是《數學的園地》。他介紹了微積分和集合論的初步思想,這幾乎把我帶入了一個新的世界。

著名畫家豐子愷更是親自給劉薰宇的書籍做序,說自己小時候就是因為覺得數學枯燥才學的繪畫,如果能早點讀到劉薰宇先生的大作,或許自己也能當個數學家。

  劉薰宇著作主要有三本書《馬先生談算學》《數學趣味》《數學的園地》,這三本書都非常的有趣,非常適合小學生和初中學生來讀。很多學生讀了後都會愛不釋手,甚至像讀小說一樣讀得津津有味。徹底愛上了數學。

全套書一共三冊,點擊下面購物卡片即可購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