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大勛回憶兒時被父親暴打:童年的創傷,竟然可以疼一輩子……

媽寶寶親子 發佈 2020-01-04T08:16:39+00:00

魏大勛是新生代演員中人氣頗高的一位,性格陽光,能演擅唱,還很詼諧,很有觀眾緣。然而,向來很皮的魏大勛,在參加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時,卻說出了一段讓人淚目的話。

魏大勛是新生代演員中人氣頗高的一位,性格陽光,能演擅唱,還很詼諧,很有觀眾緣。

然而,向來很皮的魏大勛,在參加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時,卻說出了一段讓人淚目的話。

在某一期節目中的休息時間,魏大勛父子躺到沙發上準備小憩一下,魏大勛讓爸爸閉眼,爸爸不閉,魏大勛便慢慢悠悠地翻起了「舊帳」:

「你記得小時候嗎?非要讓我閉眼休息,我不閉,你就給我了兩巴掌,我還不閉,你就繼續打。打得老狠了。」

魏大勛雖然是故作輕鬆的回憶著,可誰都知道,他沒有解開這個心結。面對兒子的質問,魏爸爸沒有說話。

演播室中,魏爸爸一度哽咽:「回憶起來也是很難受,說起來也是很痛。我內心覺得,我當時對他要求特別嚴了,就是過分了。」

一旁的嘉賓汪蘇瀧也回憶了自己小時候被打的經歷,坦言內心很受傷,後來跟爸爸深聊過才好轉了一些。

對孩子而言,那些落在身上的疼痛很快會消失,可留在心中的隱痛卻永遠無法忘卻。

其實,影響孩子成長的不是批評,而是錯誤的批評方法。如果方法正確,孩子不僅不會受挫,反而會因此得到成長。

今天Professor就和大家聊一聊,對孩子進行皮肉懲罰是否是錯誤的批評方式。我們要辨證的看待這個問題,相信會對今後的家庭教育產生更多的啟發。

在某一期《鋒味》中,謝霆鋒看著用水果都可以彈鋼琴的周杰倫,不禁羨慕,直言後悔當初沒「聽媽媽的話」好好練鋼琴。

周杰倫回憶起小時候練琴的景象,表示他也曾想過要放棄,但是媽媽卻因此打了他,甚至還會拿著一根藤條站在他背後,監督他練琴。

周杰倫告訴謝霆鋒,當時被媽媽管束著練琴,真的非常痛苦。可回頭來,他能取得如今的成就,真的非常感謝媽媽。

孩子喜歡一件事情,容易三分鐘熱度,適當的管束可以讓他們懂得堅持的意義。周杰倫的成功,離不開小時候周媽媽有理有度的「棍棒教育」。

然而,如果濫用「棍棒」,就會成為極端的「暴力教育」,乃至演變為單純的「暴力」,不僅起不到教育孩子的作用,還可能適得其反,給孩子造成一輩子都無法挽回的傷害。

演員陳喬恩小時候因為成績不好,常常被媽媽打罵扇巴掌,甚至曾被一捆枯樹枝打到流血。

她曾多次在採訪中提到自己從小生活在恐懼中,很怕媽媽,覺得媽媽的腳步聲像魔鬼的步伐,一聽到就渾身戰慄。

這種給孩子造成童年陰影的打罵,已經完全超出了「棍棒教育」的正常範疇。

「棍棒教育」的重點在於教育,而不是棍棒。

只打不教,是家長最無能的表現。


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父母打孩子,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每一條回覆中都隱藏著一段不願回憶的傷痛童年: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孩子更好的成長,教育的正確方式是重在引導,適當的懲戒只是輔助手段而已。當打孩子成為一種行為記憶和本能時,就會給孩子帶來持久且深刻的傷害。

首先,這種傷害會改變孩子的性格、大腦和認知能力。

腦科學研究發現,孩子挨打時產生的負面情緒,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大腦。挨打的孩子普遍更為膽小,容易受到驚嚇。

經常受到暴力對待的孩子,有可能會形成「低自尊人格」。

低自尊的孩子,會缺乏自信,自卑討好,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上,甚至還會影響未來的人際關係、人生目標,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其次,會增加孩子的暴力傾向。

孩子幼年時習得的行為方式,多來自於對父母的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處理問題的方式,都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

父母打孩子,意味著「用武力去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是可行且被允許的,有些孩子喜歡扔東西,打父母,打其他小孩子,大多都源於父母錯誤的「言傳身教」。

最後,會導致親子感情的疏離。

曾經看到一個新聞,男孩想玩手機,父親不讓,男孩就哭鬧起來,父親一怒之下狠狠揍了兒子一頓。事後,男孩哭著打電話報警,懇求警察把他送到孤兒院,說再也不想看到父親,他寧願當一個「孤兒」。

每個挨打的孩子,心中充滿了恐懼、憤怒、報復,甚至是仇恨。打下去的每一巴掌,都會把孩子往更遠的地方推。如果不告訴孩子為什麼打他,他只會記住挨了打,不僅無法成長,還會對父母產生仇怨。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顆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孩子的教育,其實是每代人後半生里最重要的課題之一。打孩子或許短時間內能看到效果,但這可能是用孩子一輩子的心理陰影換來的。

其實無論用什麼方法,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孩子對錯誤產生敬畏之心。作為震懾手段,打不打,怎麼打,都在家長控制之中。

有人說教育孩子可以「雷聲大雨點小」,就是表面上要形成一種氣勢,下手的時候要把握一個度。

竇文濤說起小時候父親打自己時,採取的就是「雷聲大雨點小」的策略,既起到了震懾的作用,又沒有給他造成什麼實質性傷害。

「棍棒式」教育除了要輕用,還要儘量少用,教育也要注意因時、因地制宜,而且有錯應該當場糾正,切忌秋後算帳,千萬不要給孩子造成一種惶惶不可終日的感覺,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

著名青年作家蔣方舟小時候也會挨打,但她的父母會事先制定一個規則,只有她觸犯了這個規則才會挨打。

在事先約定好的規則下,孩子自然就會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當孩子違背了這個規則時,大人適度的管束就會起到作用,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傷害。

當然,家長制定規則的時候,不僅要注意其合理性,自己也要堅決遵守。

同時,在糾正孩子錯誤的時候,要時刻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和心理健康,注意關起門來解決問題,不要把孩子的錯誤示於大庭廣眾之下。

媽寶寶心理點評:

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嚴格區分「棍棒教育」和「家庭暴力」。孩子犯了錯,要帶著愛去管束,適度懲戒,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健康的成長空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