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漢戰爭的開端:鴻門宴之楚霸王宰割天下

小雯看歷史 發佈 2019-12-31T14:25:40+00:00

鴻門宴,本身就只是一場宴會,但因參加宴會的兩位主角相繼成為了之後天下的主宰,所以又被後人稱之為秦漢第一盛宴。然鴻門宴真正為後人所重視的,卻並非是宴會本身,而是宴會前後所引發的巨變。


鴻門宴,本身就只是一場宴會,但因參加宴會的兩位主角相繼成為了之後天下的主宰,所以又被後人稱之為秦漢第一盛宴。

然鴻門宴真正為後人所重視的,卻並非是宴會本身,而是宴會前後所引發的巨變。

因此本文便通過描述鴻門宴前後所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從整體上探討鴻門宴對當時天下局勢的影響,以及對之後西楚霸王項羽宰割天下的關鍵作用。


鴻門宴的起因,還是需要從劉邦率先攻入關中,接受秦王子嬰投降開始說起:

元年冬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枳道旁。《漢書·高帝紀》

漢元年冬十月,劉邦率部抵達霸上,秦王子嬰持皇帝玉璽投降劉邦。

關於這裡的冬十月,因為秦漢之時以十月為歲首,所以秦二世三年九月結束之後,便是漢元年冬十月。

這一年之所以叫做漢元年,則是因為同年劉邦被封為了漢王,所以史家才將本年定為漢元年。

事實上這一年其實也可以叫做義帝元年,或者西楚霸王元年。當然了,對於年初還未封王的劉邦來說,更應該稱作武安侯三年。因為劉邦是在秦二世二年被楚懷王封為武安侯的,如此到第三年,便是武安侯三年。

因此這一年雖然在史書中只用了漢元年進行標識,但嚴格意義上其實並不能稱作漢元年。即使對於劉邦來說應該是漢元年,但是對於當時天下人來說,算作義帝元年或者西楚霸王元年可能要更為妥當一點。

而之所以要特彆強調本年的名號之稱,就是因為這一年發生的很多事確實是從名號開始的。

劉邦以楚懷王所封武安侯的身份,率先攻入關中滅秦,所以符合楚懷王的約定,可為關中王。但是這樣一來,作為當時統領數十萬諸侯聯軍的上將軍項羽,卻是無地可分了。

因此當項羽聞聽劉邦已經攻入關中滅秦之後,不但沒有大喜,反而是勃然大怒:

行略定秦地。函谷關有兵守關,不得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項羽大怒,使當陽君等擊關。《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記載,當時項羽率領諸侯聯軍四十萬抵達函谷關外,不料面對的卻是已經拒關自守的劉邦軍,於是盛怒之下的項羽便下令當陽君英布即刻進攻函谷關。

而從某種意義上說,此時項羽的行為其實已經可以算作內戰了。但問題就是,為何當時沒有人出來阻攔項羽呢?

雖然項羽麾下有四十萬大軍,但是這並非都是項羽一家的部隊,而是諸多跟隨項羽的諸侯將領所屬的軍隊。比如齊將田都、燕將臧荼、趙將司馬卬、楚將英布等等,他們這些人雖然表面上都是聽從項羽的領導,但也並不是完全唯項羽是從。

因此這時諸侯聯軍如此統一的行動就只能證明一件事,那便是當時所有人都對劉邦不滿意了。當然了,這裡的所有人肯定不包括以楚懷王為首的六國諸侯王。畢竟六國諸侯王當然是希望劉邦能夠順利接管秦國,然後各國維持現有格局。

所以說,項羽此次率部攻破函谷關,明擺著就是要挾眾人之力逼迫劉邦及劉邦背後的六國諸侯王就範。

但項羽畢竟是楚懷王任命的上將軍,因此他也不能徹底無視楚懷王的存在。所以在進入秦地之前,項羽也曾派人去詢問楚懷王的建議,看是否能夠換一種方式解決問題:

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史記·項羽本紀》

雖然這條記載是記錄於鴻門宴之後,但因為關中距離楚地尚遠,所以按照時間推斷,項羽應該就是在剛剛入秦的那段時間裡派使者去詢問楚懷王的意見。

然而楚懷王只是回復了兩個字,如約。

什麼是如約?如什麼約?不用想也知道,楚懷王當然想的是如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

但還是那句話,如若項羽就此同意楚懷王的約定,率部退出關中,那麼項羽及其麾下部屬又當如何呢?他們這些人已然功高蓋主,所以如果不能再進一步,那便是真正的萬劫不復了。

因此面對劉邦的存在,項羽麾下的那些將領自然不會阻攔項羽了,反而是同仇敵愾的殺向劉邦。

十二月中,(項羽軍)遂至戲。《史記·高祖本紀》

漢元年十二月,項羽軍順利攻入關中,抵達戲地。

如上圖所示,這就是當時項羽統帥的四十萬大軍路線圖,由函谷關直抵戲地。

接著項羽遂將大軍駐紮於戲地一帶的新豐鴻門: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這就是最初劉邦軍與項羽軍對峙的基本情況。

劉邦軍總計十萬,駐紮於霸上。項羽所屬諸侯聯軍總計四十萬,駐紮於鴻門。

接著再看史書記錄:

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史記·項羽本紀》

在項羽軍剛剛於鴻門一帶紮下營地之時,漢軍重要將領左司馬曹無傷便帶著密報前來尋找項羽了。按照曹無傷的說法,劉邦已經準備當關中王了,並且還任命子嬰為相。

於是當項羽聽完密報後,便隨即下達了準備總攻的命令,也就是所謂的「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其實這不光是項羽一個人的意見,包括當時楚軍中的二號人物范增也做出了表態:

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史記·項羽本紀》

范增認為,劉邦在未入關之前就素有貪財好色之名,如今入了關卻潔身自好,顯然這是不正常的。於是范增斷定劉邦「志不在小」,於是建議項羽立刻發起進攻。

所以至少在這時,項羽軍上下還都是一個態度,那就是立刻進攻劉邦軍。

原本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向發展下去,那麼第二天便是項羽麾下四十萬大軍與劉邦十萬大軍在關中的大會戰了。

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就在這天晚上,項羽軍中的重要人物項伯突然去了劉邦軍中: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史記·項羽本紀》

當時的項伯不僅是楚國的左令尹,還是項羽的季父,且又因為劉邦麾下的張良與項伯有恩。於是項伯便連夜前去劉邦軍隊大營尋找張良,然後想要帶張良離開。

雖然在史書的記載中,這一切都仿佛非常自然,但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兩軍交戰之際,何以項伯就能輕易進入敵軍營帳,並且見到敵軍中的關鍵人物呢?

所以說,項伯表面上是私自前去劉邦軍中,但恐怕是作為項羽特使的身份前去的。因為只有這樣的項伯,才能順利進入劉邦軍隊之中而不受阻攔。

剛好,可能劉邦也是想通過項伯來獲取到項羽軍隊的動向,便派出了素來和項伯有舊的張良先行與項伯談判。

於是接下來就是史書中記錄的,項伯勸說張良別跟著劉邦等死,乾脆和他去項羽軍中。然後張良便說,他如果現在走了便是沒有道義。最後張良便通過勸說劉邦,然後再由劉邦對項伯做出保證,他絕對沒有反抗項羽的心思。

雖然史書中記載項伯和劉邦說了很多,但其實最關鍵的就是一件事,那便是劉邦同意在第二天親自前去項羽軍中認錯。於是項伯便再無話可說了,遂回到項羽軍中。

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記載,項伯在和劉邦談判結束後,便順利回到了項羽軍中,並向項羽說明了劉邦的態度和劉邦做出的決定。

所以說,項伯前去劉邦軍中,項羽一直都是知道的。而當項羽通過項伯知道劉邦的態度後,自然也是有點難以置信。畢竟就當時而言,一場規模宏大的戰爭眼看就要爆發了,熟料敵方最高統帥居然願意親自上門來認錯。

平心而論,劉邦能夠做出這種驚人的舉動,別說是當時的項羽了,就算是放到後世,又能有幾個人做得出?試問有哪位手握重兵的諸侯會願意在開戰之際,冒著生命危險去親自和將要滅掉自己的敵人求和呢?

雖然表面上看項羽軍的規模遠超劉邦軍,並且劉邦也承認他打不過項羽,但只要沒真正開戰,機會便是一直存在的。而劉邦卻在大戰來臨之前,主動前去項羽軍中,這就無異於是將自己的生命交到了項羽的手中。

所以哪怕是殺人無數的項羽,對於劉邦這種大無畏的態度,恐怕也是心生佩服的。更何況作為一支龐大軍隊的統帥,項羽很清楚自己軍隊目前存在的嚴重問題,那便是糧食嚴重不足了。因此如果真的和劉邦軍開戰,能夠順利擊破劉邦軍自然是好事,可如果打的不順利僵持下去呢?這都是項羽需要考慮到的問題。

更何況此時劉邦都願意親自來了,這便說明項羽有機會通過非戰爭手段儘快結束這場紛爭。所以綜合實際情況,項羽便同意了項伯的觀點,開設鴻門宴,坐等劉邦前來。

至此,鴻門宴正式開始。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史記·項羽本紀》

第二天一早,劉邦便帶著一百多人抵達鴻門,進入項羽軍中,參加了項羽開設的鴻門宴。

再說此次宴會參加的人物,按照史書中的記載,重要人物總共是四位:

項王、項伯東鄉坐。亞父南鄉坐。沛公北鄉坐,張良西鄉侍。《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圖所示,在這場鴻門宴中,項羽和項伯向東而坐,亞父范增向南而坐,劉邦向北而坐,最後張良則是向西而坐。

對於這樣的坐法,目前史書中也沒有做過相應的解釋。只是從這樣的座位擺放來看,無疑是將項羽視為主;而范增和劉邦則成為了項羽的兩翼;最後張良雖然和項羽對坐,但史書中記載的很清楚,張良只是一個「侍」,也就是陪坐的意思。

因此單純從座位方向來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了項羽的態度。那就是劉邦既然能夠前來,項羽便不會將劉邦視為敵人了,所以才改為了旁座,而非對座。當然了,這就是筆者個人的解釋,只是為了說明項羽此時已經沒有殺劉邦之心了。

但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劉邦雖然用他的實際行動向項羽證明了他的忠誠和臣服,從而緩解了項羽的殺心,可是這在與劉邦對坐的范增看來,卻更能說明劉邦的志向遠大。

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史記·項羽本紀》

於是范增便出去召項莊,想要先下手為強,直接在宴會上擊殺劉邦。雖然范增對項莊說了那麼多,但充其量就是誇大之詞,並沒有說明白殺劉邦的理由。

史家在這裡這般強調,恐怕更多的還是為了說明範增對於項羽臨時調整計劃的嚴重不滿,所以連基本的臉面都不顧了,想要直接在宴會上殺掉劉邦。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當時范增的這種行為只會更加激怒項羽。畢竟項羽好歹也是四十萬諸侯聯軍的最高統帥,如果項羽隨便在宴會上就對滅秦功臣大肆屠戮,試問天下人會怎麼看項羽呢?殺劉邦一個很容易,哪怕劉邦此次不來參加鴻門宴,也可以通過戰爭來解決掉劉邦,但問題就是殺掉劉邦之後向其他諸侯將領交代呢?

所以說,范增的行為無異於是在公開挑釁項羽的權威。甚至用一種陰謀論來看,如果當時劉邦真的在宴會上死掉,那麼劉邦麾下部署勢必會與項羽軍死戰,接著項羽下轄的各路諸侯聯軍也很有可能會因為劉邦之死而反戈一擊,於是到頭來反而會讓項羽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所以無論如何,在當時的項羽眼裡,殺劉邦都不如活劉邦來的更有價值。更何況劉邦都親自前來了,都把自己的生命交給項羽了,如此坦誠,試問項羽還會懷疑什麼?反倒是范增的行為表面上看是在幫項羽,但實際上卻是在故意挑撥項羽和諸侯聯軍將領的關係。

故而在范增召項莊舞劍之際,項羽隨之做出反應:

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史記·項莊舞劍》

如上記載,當項莊進入舞劍之時,項羽便又讓項伯也隨之起舞,從而護衛劉邦安全。

這種針鋒相對的態度,擺明了此時已經不僅僅是項羽和劉邦的矛盾了,更多的則成為了項羽與范增之間的衝突了。

於是接下來當樊噲衝進宴會之中,說出那番話後,才真正點出了鴻門宴中項羽不殺劉邦的真正問題所在:

(劉邦)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史記·項羽本紀》

劉邦有大功,如今卻在沒有得到封賞的情況下,就誅殺劉邦,這難道是要向已經覆滅的暴秦學習嗎?

雖然歷史上的樊噲可能並不會真的說出這番話,畢竟樊噲並沒有這麼高的文化水平,但太史公之所以用樊噲的嘴說出這番話,應該也是為了強調一點,這樣簡單的道理連樊噲那樣的人都知道,更何況是其他人呢?

所以這也是項羽決定不殺劉邦的根本原因,因為確實不能殺,一旦真的殺了,那四十萬諸侯聯軍恐怕瞬間就崩潰了。畢竟那群諸侯將領之所以跟著項羽攻入關中,主要就是為了得到戰後的封賞,如今項羽還沒有封賞呢,便開始大肆殺戮,這不是逼著那群將領立反項羽嗎?

於是在之後,劉邦便以起身去「如廁」的理由,先行離開了項羽軍中。雖然史書中記載的是劉邦聽從樊噲和張良的建議,逃走了,可試問如果沒有項羽的授意,就靠著劉邦那一百來號人便想悄無聲息的逃出四十萬大軍保衛程度最高的上將軍大帳,這不是開玩笑嗎?

再看之後范增得知劉邦逃出時的態度: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史記·項羽本紀》

當時張良代表劉邦向項羽請辭,然後分別向項羽獻上了玉璧,向范增獻上了玉斗。但結果項羽是欣然收下,並擺到座位上。反倒是范增聽到了,不僅將玉斗摔倒地上,還大罵項羽,說未來搶奪項羽江山的一定是劉邦。

雖然范增這裡的說的話還是有點後來者的視角,但從項羽和范增截然不同的態度來看,就能說明劉邦的逃走是項羽故意的,而范增此時的不滿也只是針對項羽的。

因此可以說,鴻門宴表面上是為了項羽和劉邦之間的會談,但實際上隱藏的卻是項羽和范增之間的鬥爭。

到此,鴻門宴結束。

而最大的贏家便是項羽。雖然看似項羽沒有殺劉邦為後來劉邦的崛起創造了機會,但就當時而言,項羽通過非戰爭手段降服了劉邦,本身就是代表了項羽對於楚懷王的勝利。

雖然此時楚懷王已經回復了項羽,要求項羽必須履行之前的約定。但楚懷王卻沒想到的是,連原本要領關中王的劉邦都不願意履行約定了,試問楚懷王還有什麼資格再說曾經的那個懷王之約呢?

而既然懷王之約都沒有了,那天下不就是輪到項羽這個諸侯聯軍上將軍進行重新分配了嗎?

所以說,正是因為鴻門宴,才讓項羽真正意義上成為統攝天下軍權的諸侯聯軍上將軍。畢竟連當時唯一能夠反抗項羽的劉邦都主動臣服了項羽,試問天下還有誰能違背項羽的意願呢?

於是接下來的項羽,便正式派人接管劉邦的軍隊,並率領五十萬大軍進駐咸陽。當然了,說是進駐咸陽,其實就是毀滅咸陽。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記錄,項羽率軍將曾經的那座天下第一都邑咸陽一把火徹底燒掉了。至此,在秦始皇誅滅六國之後,唯一僅存的先秦最後一國也以同樣的方式,灰飛煙滅。

而在之後,項羽便正式開始宰割天下:

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所述,項羽一句「假立諸侯」,便徹底否定了當時已經復立的六國諸侯所有的合法性。

換言之就是,當初只是為了要滅秦,才暫時復立的六國諸侯,可三年以來,真正擁有滅秦之功的卻是以項羽為首的諸位將軍們,所以憑什麼還要承認那些諸侯?甚至包括義帝(楚懷王)在內,也都是無功呢,因此為什麼只能由他們坐領那些領土呢?

當項羽說完這番話後,可想而知當時聯軍中的將領們的反應。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說了那麼久了,可最後反倒是讓原來那些已經覆滅的諸侯們又復立了,這算什麼嗎?

因此就這樣,項羽便在諸將的擁戴下,大刀闊斧的宰割天下。

雖然歷代學者都有評價說項羽的這種分封不公平,但就事論事的說,項羽的此次分封,其實才是對先秦貴族制度的徹底傾覆。因為項羽完全不按照所謂的貴族背景進行分封,而是按照他認為的滅秦功績進行分封:

比如張耳麾下的重臣申陽,因為他率軍攻下河南郡,所以項羽便封他為河南王。還有趙將司馬卬,因為平定河內郡,所以項羽就封他為殷王。諸如此類,項羽分封是一套嚴格標準的。並且還要注意到的一點是,項羽真正的嫡系將領,其實就封了英布一個人,而且也是因為英布「常冠軍」為天下人所敬服,所以說項羽也並非就是公私不分。

至於分封之後的一系列劇變,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畢竟項羽不是神,他不可能預料到所有事,因此也不能完全就把之後的發展都歸結於項羽的這次分封上。

再看當時項羽分封的諸侯:

燕地諸侯:燕王臧荼、遼東王韓廣。
晉地諸侯:代王趙歇、西魏王魏豹、韓王韓成、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常山王張耳、南皮侯陳餘。
秦地諸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漢王劉邦。
楚地諸侯:西楚霸王項羽、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台侯梅鋗
齊地諸侯:濟北王田安、齊王田都、膠東王田市。

以上除了項羽之外的十八位諸侯王和兩位列侯,便是漢元年項羽在鴻門宴後所分封的所有諸侯,而這也就是後來楚漢時代的真正開端。

到此,鴻門宴的影響便基本結束了,而後隨著項羽和諸侯們紛紛歸國,便是又一段新的故事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