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超前?粵媒稱中超俱樂部名稱中性化揠苗助長 聯賽市場未成熟

擅先生 發佈 2019-12-31T19:22:33+00:00

該媒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主要是因為它認為目前中超聯賽市場還沒像那些頂級聯賽市場成熟,球隊無法做到自給自足,都是虧本經營。

足協關於球隊名稱「去企業化」的新政策中,已經明確給各中超俱樂部開出了時間表,要求它們到2021年賽季都要完成。儘管這樣的政策已經正式發文出來,但是對此持質疑態度的聲音還真不少。

粵媒《新快報》就毫不留情面批評足協此舉「揠苗助長」,對於俱樂部投資者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信心的打擊。該媒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主要是因為它認為目前中超聯賽市場還沒像那些頂級聯賽市場成熟,球隊無法做到自給自足,都是虧本經營。

對於投資者來說,球隊冠上他們企業的名字成了為數不多的回報,現在連這個都要收回,那真的有點「血本無歸」的味道了,國營企業投資者或許不在意這些,但私企老闆肯定很在乎。

擅先生不知道足協大佬們看到這樣的報導咋想,從我個人角度來看,現在這個時候出台這樣的政策確實讓人感到「超前」。現在的中超俱樂部就是靠投資者的錢砸出來的,而且門檻越來越高,真正能有實力玩足球的企業也越來越少。

你在沒有把市場這個大餅做大、也沒有讓球隊能自力更生的前提下,要求投資者放棄球隊名字冠名權,怎麼說起來都有點強人所難。在商言商,人家企業投資足球的回報邏輯在哪裡?振興中國足球不光是嘴上喊口號,得不斷往裡面砸真金白銀,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虧,截止到目前為止還沒看到扭虧為盈的希望,人家圖什麼?

職業化的足球聯賽肯定是兼顧各方利益共贏的,而不是強制性的面子工程,那必然會埋下各種隱患,爆雷也只是一個時間的問題。足協在這個時候就出台這樣的「名字中性化時間表」,到底是足協某些大佬單方面理想思維還是市場效應的客觀需求,真得好好想想。我相信國企背景的投資者肯定不會在這方面「斤斤計較」,而私企肯定做不到這一點,那麼是不是意味著未來投資各地中超俱樂部的「金主們」都是國字號背景的企業?

回想當初中超聯賽「裸奔」、沒有企業願意投資足球俱樂部那段時間,我們就更要慎重考慮我們現在出台的一些政策是否真的符合市場實際。俱樂部名字去企業化從長遠來看是一個必然趨勢,但在時機的把握上我們某些大佬是不是有點太急了。

本文系擅先生團隊(精武工作室)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授權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