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為什麼把首都遷到邊境城市聖彼得堡?

環球情報員 發佈 2019-12-31T19:47:17+00:00

對俄羅斯來說,從古代羅斯國家到統一的俄羅斯,再到20世紀,便經歷了多次遷都,最具歷史意義的兩個都城莫過於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了。

對俄羅斯來說,從古代羅斯國家到統一的俄羅斯,再到20世紀,便經歷了多次遷都,最具歷史意義的兩個都城莫過於莫斯科和聖彼得堡了。

現在的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位於俄羅斯歐洲部分腹地,正好處於東歐平原中央位置,不但是當代俄羅斯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歐洲人口最多的城市。莫斯科也是交通中心,從該地出發向外輻射了多條通往全俄各地的鐵路、公路線路。

▲莫斯科紅場

位於俄羅斯西北部的聖彼得堡,也是該國最歐化的城市。其瀕臨芬蘭灣,涅瓦河穿城而過,不但是全俄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接近北極的百萬人口以上的城市。

但值得一提的是,聖彼得堡的建城歷史算不上悠久,1703年距今也不過三百多年,此前僅僅是一片不毛之地。但它建城僅僅九年後,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便宣布將首都自莫斯科遷至聖彼得堡,此後的聖彼得堡從1712年到1918年期間一直作為俄國首都而享譽於世。

▲聖彼得堡位置


一、彼得一世的困境

那為什麼彼得一世要把首都從位於俄國歐洲部分中心的莫斯科遷都至北方嚴寒荒蠻之地呢?這自然也有他特殊的考慮,簡單而言,遷都聖彼得堡是彼得一世改革和對外擴張的最重要的一步。

當時英國、荷蘭等國家已經確立了新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但在俄國國內,落後的封建農奴制仍然占據了主導地位。舊制度下的俄國行政機構也充滿了腐敗,彼得一世想在莫斯科推動改革的話具有重重阻力。

除了政治困境外,當時俄國也存在著經濟困境。17世紀後期,俄國資本主義開始興起,耕地面積不斷擴大,也出現了第一批手工業工場,商業貿易也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俄國領土進一步擴張,從伏爾加河到高加索山脈,再到遠東的蒙古高原,都有俄國商人行商的腳步。

憑藉著出口毛皮、皮革製品等以換取國外的茶葉、棉布、香料等商品,17世紀對外貿易比16世紀增加7倍以上。因此俄國的新興商人迫切需要更廣闊的市場以及更便捷的渠道,用以出口自己的商品。

然而俄國對外貿易卻嚴重受到了地理因素的限制。它既沒有南方黑海的出海口,也沒有面向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唯一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太過偏北,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封凍狀態,根本不利於商貿的開展。可以說當時的俄國處在被周邊敵國封鎖的狀態,是個不折不扣的內陸國家。

▲阿爾漢格爾斯克位置

當時俄國國際局勢,也並不十分樂觀。自從16世紀後期到17世紀初,隨著俄國封建農奴制的不斷加強以及嚴重的自然災害,國內發生了嚴重的政治動盪。

波蘭和瑞典也趁此機會,先後入侵俄國。俄國人民經過多年反抗,才得以和這兩國簽訂和平協議。但波蘭仍然占有廣闊的烏克蘭、白俄羅斯領土,瑞典也牢牢占據了芬蘭灣周邊地區。但17世紀中期以後,波蘭因內亂而日漸衰落,俄國逐漸取代波蘭成為東歐強權國家,並占領了第聶伯河左岸廣大地區。

▲俄波戰爭

然而俄國的擴張迅速引起土耳其的警惕,彼時盤踞黑海北部國家國家恰好為奧斯曼土耳其下的附庸國克里米亞汗國。

在當地,克里米亞汗國和土耳其的干涉嚴重阻礙了黑海北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影響了俄國對新征服地區的統治。這表明南方的奧斯曼土耳其已取代昔日的金帳汗國成為俄國向南擴張的阻礙,而俄國和土耳其為了爭奪黑海地區的霸權,先後爆發了十餘次戰爭。

▲俄土戰爭油畫


二、俄國的擴張方向

1676年俄國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死後,瓦·戈利岑公爵成為俄國外交政策的主導者,而他決定先向南擴張。雖然彼時的土耳其國內也宮斗不止,但其國力在亞歐大陸上仍然排得上位次,對俄羅斯來說,是個不折不扣的強敵。不過俄國也看到了機會。

1683年,奧斯曼軍隊圍攻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失利,被奧地利、波蘭、威尼斯等國組成的神聖同盟所擊敗,這讓俄國看到了擊敗土耳其可能性,很快他便將目光首先轉移到了南方亞速海沿岸的亞速城。

在他影響下,俄國為了衝破奧斯曼土耳其在黑海沿岸的封鎖,已經兩度出兵奧斯曼的附庸國克里米亞汗國,但均告失敗。彼得一世親政後,改變了之前戰略方針,力主先奪得亞速海沿岸的亞速夫城。經過兩次戰役,終於在1696年攻占了這一軍事重地。

▲1699年俄國占領亞速獲得了亞速海出海口,但仍未獲得黑海出海口

鑒於俄國在黑海地區仍然勢單力薄,難以與土耳其相抗衡。彼得一世為了獲得西歐國家在反土政策上的支持,也為了考察西歐風土人情給將來在國內推動改革作準備,於是化名進入俄羅斯對外使團前往西歐訪問。彼得一世從莫斯科出發,一路訪問了布蘭登堡、荷蘭、英國、奧地利等國,增加了不少閱歷。

但此時土耳其的死敵奧地利卻無心和俄國一同反土,出於其自身利益,反而積極和土耳其簽訂和約,以騰出手準備應對其他西歐國家的擴張,尤其是法國。因此在無其他強有力的外援下,彼得一世只得暫時收回從土耳其手中獲得黑海出海口想法,把目光轉移到北方瑞典所控制的波羅的海出海口——也就是將來的聖彼得堡。

▲在荷蘭隱姓埋名學習造船術的彼得一世

事實上,彼得一世並不是第一位迫切想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的俄國沙皇。

16世紀俄國統治者伊凡四世就曾表示:「波羅的海海水是值得用黃金來衡量的。」俄國有了波羅的海港口,就有了直接和西方國家直接進行貿易通商的渠道,而不必仰仗靠近北冰洋的常年封凍下的阿爾漢格爾斯克港口。因此伊凡四世發動了旨在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利沃尼亞戰爭,但卻以失敗告終。

▲納爾瓦1558年俄國圍城

不過現在的國際環境,也給彼得一世提供了良好的擴張環境。通過三十年戰爭崛起的北方強國瑞典,在17世紀後期和周邊的丹麥、波蘭均有嚴重的利益衝突。

瑞典的新國王卡爾十二世更是少年即位,其在周邊國家統治者看來,簡直就是個乳臭未乾的小兒,不免蠢蠢欲動。看到機會的彼得一世當機立斷和丹麥、波蘭締結了反瑞同盟,正式於1700年對瑞典宣戰,開啟了終結瑞典北歐霸權的「大北方戰爭」。

▲大北方戰爭中決定性戰役波爾塔瓦之戰的油畫

彼得一世即位以來,意識到了自己國家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在他看來,要想扭轉內陸國的不利地位,獲取西方的武器和技術,滿足貴族地主和新興商人的利益需求,推動國內經濟發展,也為了方便自己毫無阻力地進行改革,俄國都需要一個可長時間使用的出海口,用以打開敵國的封鎖,同時也是世代居於內陸地區俄羅斯人一直的夢想。


三、俄國西化的前沿陣地

18世紀以前,聖彼得堡當地為瑞典人所占領,僅有少量駐軍,窮鄉僻壤,人跡罕至。1703年,俄軍攻占此地,並進一步跨過涅瓦河與瑞典作戰。彼得一世為鞏固勝利成果,當機立斷,親自選定了在涅瓦河三角洲中的一座小島上建立了一座堡壘,並將其命名為「彼得-保羅堡」,這便是俄國統治下的聖彼得堡建城之始。

▲彼得保羅要塞和彼得保羅大教堂

建城之前的聖彼得堡,地處荒野,沼澤泥濘,氣候惡劣,洪水時常泛濫。但這並不足以打消彼得一世營建新都的決心。對彼得一世來說,新城不但有了出海口的地位,而且也更靠近西歐國家,方便俄國與西歐的交流。

▲1744年的聖彼得堡

此外,彼得一世還可以抵消來自守舊貴族的壓力,在當地另起爐灶進行改革。聖彼得堡的建成,同時也意味著俄國有了一個穩定的海軍基地,使得俄國從單一陸權國家邁向海陸雙重性質的帝國。

建城以後,彼得一世在此大興土木,動用了一批軍隊以及大量民工,開展了一系列軍事工程建設。在涅瓦河三角洲站穩腳跟的一年後,彼得一世以及把聖彼得堡從一個堡壘逐漸擴大成了一處海軍基地,甚至是潛在的對外通商港口和主要城市。

▲彼得一世

此外,聖彼得堡建城以來的經濟發展也是顯而易見的。隨著新都建設工作有條不紊的展開,聖彼得堡各種工業也相應地得到了發展,迅速成為俄國最大的港口和最重要的對外貿易中心。

同時,聖彼得堡也是彼得一世進行政治改革的中心,在這裡進行改革,可以抵消很多來自守舊貴族的干擾。

▲聖彼得堡現在的海軍部造船廠

單從自然條件來看,聖彼得堡並不是十分理想的首都選址,整座城市是彼得一世專斷意志下的產物,是彼得一世改革的標誌。因此憑藉著彼得一世的強力手腕,並經過歷代沙皇的建設,成為了沙皇俄國統治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更是被俄羅斯著名文學家普希金稱作是「面向西方的窗口」。

凡事有利有弊,正如上文所言,聖彼得堡瀕臨波羅的海,地處俄國西北邊境,這樣的地理環境固然利於俄國對外貿易和交流,但也存在著戰略縱深太小,容易遭到敵國軍隊兵燹之禍的可能性。

1917年,俄國以彼得格勒(此前俄國政府因為與德國作戰,為了消除國內德國文化,特意把帶有德語文化的聖彼得堡改名為俄國風格的彼得格勒一名)為中心,相繼爆發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儘管列寧領導的俄共(布)暫時奪得了政權,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卻也立即陷入了動盪的內戰中。尤其是俄國皇室經營彼得格勒兩百餘年,該地的封建保守勢力盤根錯節,極不利於新生政權的穩定,再加上當年德軍節節深入俄國境內,再度遷回位於俄國腹地,且反動勢力並不強勢的莫斯科就顯得有其必要了。而莫斯科自從1917年來,其首都地位也不曾再度發生改變過。

▲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羅要塞和彼得保羅大教堂


作者:德克薩斯紅狼

編輯:Thomas (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