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伊朗,從世界文化遺產開始

壹行伊朗 發佈 2020-02-11T20:35:56+00:00

這22處文化遺產代表了伊朗不同時期、不同文明、不同領域的燦爛歷史,是多民族智慧的結晶、多文化融合的成就。

每天關注壹行伊朗 了解中東實事與動態

伊朗作為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伊朗有24處世界遺產載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其中2處為自然遺產,其餘22處均為文化遺產。這22處文化遺產代表了伊朗不同時期、不同文明、不同領域的燦爛歷史,是多民族智慧的結晶、多文化融合的成就。

遺產數量並列世界第10位。

1.伊斯法罕王侯廣場 Meidan Emam, Esfahan

(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遺產編號:115)

伊斯法罕王侯廣場坐落在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首府伊斯法罕市的市中心,由阿巴斯一世大帝建於建於1616年,通常被用於閱兵、慶典、觀賞馬球、行刑等。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王侯廣場改名為伊瑪目廣場,伊瑪目為伊斯蘭聖人之意。

伊斯法罕王侯廣場被稱為僅次於北京天安門的世界第二大廣場,由皇家清真寺(伊瑪目清真寺)、阿里.戛普宮殿、希克斯羅圖福拉清真寺、皇家大巴扎等幾部分組成,二層的拱廊把它們連接起來,整個廣場呈長方形,長500米,寬160米,中間是大片草地和玫瑰盛開的花壇,正對阿里.戛普宮殿的是希克斯羅圖福拉清真寺,兩者之間是一個大型的噴水池,顯得格外寬敞而大氣。

皇家清真寺也稱「伊馬目霍梅尼清真寺」,坐落在廣場的南側,是一座雄偉壯觀的穹隆形波斯風格建築。它的拱頂和宣禮塔上裝飾著土耳其藍瓷磚,鑲嵌出精美的阿拉伯圖案和各種幾何圖形,因而這座清真寺也被稱作「藍色清真寺」

皇家清真寺也稱「伊馬目霍梅尼清真寺」,坐落在廣場的南側,是一座雄偉壯觀的穹隆形波斯風格建築。它的拱頂和宣禮塔上裝飾著土耳其藍瓷磚,鑲嵌出精美的阿拉伯圖案和各種幾何圖形,因而這座清真寺也被稱作「藍色清真寺」

阿里·卡普宮是伊朗伊斯蘭著名故宮。高聳於伊斯法罕市中心廣場的西面。系薩非王朝阿巴斯大帝(1587——1629)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二樓上的游廊是閱兵、觀看馬球的場所。登上六樓,可俯瞰全城。六樓有「音樂廳」,其四面牆壁攏音,牆上布滿刻花圖案,建築精巧,引人入勝。 希克斯羅圖福拉清真寺是阿巴斯大帝為敬重偉大的穆斯林什葉派學者、同時也是皇后的父親、黎巴嫩著名學者希克斯羅圖福拉而興建的。阿里·卡普宮是伊朗伊斯蘭著名故宮。高聳於伊斯法罕市中心廣場的西面。系薩非王朝阿巴斯大帝(1587——1629)和后妃們居住的地方。二樓上的游廊是閱兵、觀看馬球的場所。登上六樓,可俯瞰全城。六樓有「音樂廳」,其四面牆壁攏音,牆上布滿刻花圖案,建築精巧,引人入勝。

希克斯羅圖福拉清真寺是阿巴斯大帝為敬重偉大的穆斯林什葉派學者、同時也是皇后的父親、黎巴嫩著名學者希克斯羅圖福拉而興建的。

2.波斯波利斯 Persepolis

(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遺產編號:114)

波斯波利斯,又稱塔赫特賈姆希德,是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即位以後(公元前522-前486年在位),為了紀念阿契美尼德王國歷代國王而下令建造的都城。希臘人稱這座都城為「波斯波利斯」,意思是「波斯之都

.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位於伊朗西南法爾斯省境內的扎格羅斯山區的一盆地中,設拉子(Shiraz)東北51公里一座當地人稱為「善心山」(Mountain of Mercy)之下,曾經是波斯帝國阿黑門尼德王朝的第二個都城。在前331年被征服者亞歷山大大帝焚城。其遺址發現於設拉子東北的塔赫特賈姆希德附近,城址東面依山,其餘三面有圍牆。主要遺蹟有大流士王接見外國使臣用的萬國門、阿帕達納宮、百柱宮、阿爾塔薛西斯三世的陵墓等。考古學上的證據表明波斯波利斯東部的遺址起於前515年。這座城市是作為波斯帝國禮儀上的首都,即用於接待外國使臣,接受萬國朝拜。

這座顯赫一時的都城規模宏大,始建於公元前522年,即大流士一世開始其統治的時候,大流士一世時代只完成了大流士一世宮殿、寶庫、覲見大殿、三宮門等建築,其餘部分則是繼大流士一世之後的兩位君主統治期間逐漸修建完成的。

一直到130多年以後,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大帝攻占了這裡,在瘋狂的掠奪之後無情地將整個城市付之一炬。傳說 「他動用了1萬頭騾子和5000匹駱駝才將所有的財寶運走」。然後那些用黎巴嫩雪松製作的精美圓柱、柱頭和橫樑熊熊燃燒起來,屋頂墜落,菸灰和燃屑像雷陣 雨一樣紛紛落在地上。大火過後,只剩下石刻的柱子、門框和雕塑品依然完好。波斯波利斯就這樣毀於一場大火。

3.恰高·占比爾 Tchogha Zanbil

(1979年,世界文化遺產;遺產編號:113)

恰高·占比爾(也譯作喬加·贊比爾)是一處位於伊朗西部胡齊斯坦省的古代埃蘭遺址,它是在美索不達米亞以外僅存的幾座金字形神塔之一。恰高·占比爾遺址位於迪茲富勒南偏東方向約42公里,蘇薩東南方向約30公里,阿瓦士以北約80公里。恰高·占比爾主要由宮殿、陵墓和祭祀建築組成,大部分建築嚴重損毀,現存祭祀殿主要建築材料為土坯和磚結構,磚上存有大量楔形文字。

「恰高」一詞在當地的巴赫蒂亞語中意為「山丘」,而「恰高·占比爾」一詞的意思是「籃子形的山」 。恰高·占比爾大約在公元前1250年由埃蘭國王翁塔希·納毗日沙修建,主要是為了供奉埃蘭主神因舒希納克。

4.塔赫特蘇萊曼 Takht-e Soleyman (2003年,世界文化遺產;遺產編號:1077)

塔赫特蘇萊曼的考古遺址位於伊朗西北部火山區的一個村莊中。該遺址包括有部份重建於(蒙古)可汗尼德時期(公元13世紀)的襖教(拜火教)主聖堂和薩桑王朝時期(公元6世紀和7世紀)奉獻給安哈希塔的神殿。

作為薩桑王朝拜火教的祭火壇,塔赫特蘇萊曼是薩桑王朝最偉大的標誌性建築之一。薩桑王朝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建於公元224年,亡於651年。薩桑王朝統治時期的領土包括當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高加索地區、中亞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區、阿拉伯半島海岸部分地區、波斯灣地區、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範圍甚至延伸到印度。古典時代晚期的薩桑王朝被認為是伊朗或波斯其中一 個最重要及最有影響力的歷史時期。薩桑王朝統治時期見證了古波斯文化發展至巔峰狀態,影響力遍及各地,對歐洲及亞洲中世紀藝術的成形起著顯著的作用。

5.巴姆城堡及其文化景觀 Bam and its Cultural Landscape

(2004年,世界文化遺產;2007年小幅修改邊界;遺產編號:1208)

巴姆城堡及其文化景觀位於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的巴姆郡,遺產的核心部分是巴姆城堡(又名巴姆古城)。巴姆城堡是全球最大的土坯建築群,這個坐落在絲綢之路上的巨大城堡大約興建於公元前500年,起源於阿契美尼德王朝時期(公元前6世紀至4世紀),甚至還要往前。巴姆城堡的繁盛時期為7世紀至11世紀,當時是重要貿易幹線的十字路口,著名的商品有絲綢和棉衣。巴姆城堡一直使用到1850年,目前歷史學界對這座城堡被廢棄的原因尚沒有確定的結論。

6.帕薩爾加德 Pasargadae

(2004年,世界文化遺產;遺產編號:1106)

帕薩爾加德(Pasargadae)的遺蹟位於波斯波利斯東北方87公里,也就是現在伊朗的法爾斯省境內扎格羅斯山的一盆地中,是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Achaemenid)第一個首都。居魯士二世(公元前558─前529年在位)從公元前546年(或更晚)開始這個城市的建設,不過因為居魯士二世於前530或529年去世而並沒有完成。不過帕薩爾加德仍然是阿契美尼德帝國的首都,直到大流士一世計劃在波斯波利斯建都為止。

帕薩爾加德的遺蹟範圍為1.6平方公里,包括一個普遍被認為是居魯士二世陵墓的建築、坐落在附近山丘上的堡壘,兩座皇宮與花園的遺址。這些花園也包括已知最早的四重的花園設計。

7.蘇丹尼葉城 Soltaniyeh

(2005年,世界文化遺產;遺產編號:1188)

蘇丹尼葉城,位於伊朗西北部的贊詹省,距德黑蘭西南約240公里,海拔高度1784米。這裡曾經是14世紀統治波斯的蒙古伊兒汗國的首都,其名稱的含義為「至高無上」。伊兒汗國的第八任君主完者都,在波斯這片荒涼的高原上修建了這座新都城。完者都是阿魯渾第三子,合贊之弟。1304年,合贊去世,完者都繼承了王位。 蘇丹尼葉城的完者都陵墓以著名的圓頂建築而聞名於世。這座建築建立於1302至1312年,號稱世界上最古老的雙層圓頂建築,它在穆斯林世界的重要地位,能夠與基督教中的布魯內萊斯基式圓頂建築相提並論。完者都陵墓不僅是波斯建築成就的良好典範,還是伊斯蘭建築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紀念碑。這種大膽的穆斯林式構造還被廣泛應用於諸如霍賈·艾哈邁德·亞薩維陵墓和泰姬陵這樣的建築中。

8.比索頓 Bisotun

(2006年,世界文化遺產;遺產編號:1222)

比索頓(Bisotun)也譯作貝希斯敦或比紹頓,列入世界遺產的比索頓石刻群坐落在伊朗西部克爾曼沙汗省喀曼夏市郊區的比索頓山上,位於古代伊朗高原通往美索不達米亞的貿易道路上。這石刻是刻在山崖,由阿契美尼德帝國(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國王大流士一世(也譯作居魯士一世)在位時所立,銘記他鎮壓高墨達(Gaumata)政變和各地人民起義以及他取得王位的經過。比索頓石刻群是阿契梅尼王朝時代的最重要遺蹟之一,對釋讀兩河流域和波斯古代文字有重要意義。

石刻上有描繪大流士一世腳踏高墨達的浮雕及其周圍的銘文。浮雕四周有大約1200行的銘文,敘述大流士繼承王位的正統性,和對抗叛亂官員的征戰實錄。銘文一開始就寫著:我是大流士,偉大之王,眾王之王,波斯之王,萬國之王。西斯塔斯普之子,阿爾沙米斯之孫,阿契美尼斯之宗室。銘文中常提及阿胡拉‧瑪茲達賜予王權,或仰賴阿胡拉‧瑪茲達的恩賜,得以攻克叛軍。這是大流士第一次以古波斯文說明自己的傳承和功績,也是唯一的一件記錄大流士重建阿契美尼王朝的紀念碑文。

9.伊朗的亞美尼亞修道院群 Armenian Monastic Ensembles of Iran

(2008年,世界文化遺產)

伊朗的亞美尼亞修道院群位於伊朗東北部的西亞塞拜然省,共計8個遺產點列入遺產名錄。修道院主要有三座:聖達太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Saint Thaddeus)、聖斯泰帕諾斯修道院(Monastery of Saint Stepanos Esemble)與佐佐爾修道院(Dzordzor)。其中聖達太修道院和佐佐爾禮拜堂在馬庫附近,聖斯泰帕諾斯修道院在焦勒法附近。

過去十幾個世紀,亞美尼亞使徒教會基督教文化在東、西亞塞拜然地區傳播非常活躍,修建了多座非常震撼的天主教修道院。雖屢次遭地震摧毀,但大多很快得以重建。由於周邊群山環抱且交通不便,目前這些石質建築大都令人驚訝的保存完好。在伊朗這個伊斯蘭國度,這些別具風格的修道院是不可錯過的重要景點,可以看到亞美尼亞文化與拜占庭、波斯等其他文化、宗教大規模交流的影子。

聖達太修道院的歷史最為悠久,始建於公元68年,因為地震及戰爭受到很大的破壞。現在看到的是修復後的樣子,外圍看上去還好,但建築裡面已經看不到原來的樣子了。

10.舒什塔爾的古代水利系統 Shushtar Historical Hydraulic System (2009年,世界文化遺產)

舒什塔爾的古代水利系統位於伊朗西部的胡齊斯坦省,是一個天才之傑作,歷史可追溯到大流士大帝所在的公元前五世紀。它是一個多功能、大規模的水利工程,建於公元3世紀,可能是在公元前5世紀的老基地上重新建立的。舒什塔爾的古代水利系統在土木工程結構以及多樣性用途(城市供水、磨坊、灌溉、內河運輸、防禦系統)方面出類拔萃,是早期依拉密特人與美索不達米亞人專有技術的結合。

該系統包括克魯恩河上的兩條主引水渠,其中一條名為伽格大運河目前仍在使用,通過一系列向磨坊供水的地道向舒什塔爾市供水。

舒什塔爾古代水利系統設計精妙,不僅能滿足當地居民的用水需要,還能灌溉農田,防旱防澇。運河的修建也疏通了全國幾條重要的河流。該遺址見證了依拉密特人和美索不達米亞人的聰明才智以及近期的納巴泰專家和羅馬建築的影響。

11.阿爾達比勒的謝赫薩菲·丁長老陵園和聖殿建築群 Sheikh Safi al-din Khānegāh and Shrine Ensemble in Ardabil (2010年,世界文化遺產)

阿爾達比勒的謝赫薩菲丁長老陵園和聖殿建築群位於伊朗西北部阿爾達比勒省的阿爾達比勒市。阿爾達比勒是阿爾達比勒省的省會和最大城市,也是波斯薩菲王朝的始祖謝赫薩非·丁·阿爾達比里的出生地。阿爾達比勒的謝赫薩菲•丁長老陵園和聖殿建築群建於16世紀初期,但在18世紀末進行了重建。它主要是伊斯蘭風格的建築,根據伊朗不同文化包含多個不同的部分:清真寺、主要圖書館、醫院、學校、陵墓等等。

從伊斯蘭人來到伊朗,直到蒙古人入侵,阿爾達比勒都是伊朗西北部最大的城市。在這期間,這座城鎮已勉強度過三個世紀,直到薩菲王朝出現。謝赫薩菲丁·阿爾達比里(1252–1334),阿爾達比勒人,是伊朗史上重要的薩菲領袖,薩菲教團的創始人。該建築群就是以謝赫薩菲丁命名,他在阿爾達比勒建立了一個精神家園(Khānegāh),後來成為他的聖祀。

其中最有觀賞及歷史價值的建築包括:謝赫薩菲·丁墓塔(俗稱安拉安拉塔,因為塔外牆上用釉磚搭出循環往復的阿拉伯文「安拉」字樣,是聖墓的標誌性建築),以及和中國關係最密切的瓷器廳。這裡存有薩菲王朝歷代君主從中國購買並獻給祖宗聖地的瓷器,包括明清兩代製品,其中有一些是珍貴的明早期青花瓷。

12.大不里士的歷史集市區 Tabriz Historic Bazaar Complex (2010年,世界文化遺產)

大不里士的歷史集市區位於伊朗西北不的東亞塞拜然省,坐落在大不里士的市中心,是中東地區最古老的集貿市場和世界上涵蓋面最大的集市之一,雖然歷經了幾百年歲月的洗禮卻依然繁華如初,更是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貿易中心之一。遺產共計包括3個遺產點。

大不里士是伊朗的古城之一,歷史上多次成為王朝首都。伊朗西北方的門戶和商業中心,東亞塞拜然首府,是東西方交通,以及印度洋通向伊朗和俄羅斯之間南北交通路線的會合點。13世紀時,位於東亞塞拜然省的大不里士及其集市就因繁盛一時而聞名於世,並成為薩菲王國的首都。儘管從16世紀起,這座城市已不再是首都,但它卻將商業中心的地位一直保持到18世紀後期奧斯曼帝國崛起之時。大不里士的歷史集市區是伊朗傳統商業與文化體系保存最完整的實例之一。

大不里士的歷史集市區由一系列相互連接、頂部覆蓋、磚石結構的建築、房屋以及功能各異的封閉空間組成。集市大樓坐落在東西方貿易路線最經常被光顧的的絕佳位置,可開展商業與貿易,社交聚會,教育和宗教有關的各種活動。由於長達數百年東西方貿易交流,加以捐贈和免稅的明智政策,使大不里士的歷史集市區一直是最重要的國際地區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場所。

大不里士歷史集市區是見證集貿市場中最完整的社會文化和商業綜合體之一

13.波斯園林 The Persian Garden (2011年,世界文化遺產)

波斯園林這一遺產供包括9座來自伊朗不同省份的花園,分別是帕薩爾加德古代花園、伊斯法罕的四十柱花園、卡尚的菲恩花園、設拉子的天堂花園、馬漢的王子花園、亞茲德的杜拉特阿巴德花園、 馬贊德蘭省的阿巴斯阿巴德花園、南呼羅珊省的阿克巴里耶花園以及帕赫魯普爾花園。這九座園林分別建設於不同時期,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 從公元前559年,居魯士大帝統一波斯以來,這片土地曾經被許多發源於地中海區域的勢力所統治,波斯人、希臘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都曾經在這裡繁衍生息,因此而形成了融合多民族文化特色於一體的波斯文明。

14.貢巴德·卡武斯高塔 Gonbad-e Qābus (2012年,世界文化遺產)

貢巴德·卡武斯高塔位於伊朗東北部戈勒斯坦省的貢巴德·卡武斯市市中心,是一座巨大的磚制陵墓高塔,是伊朗最精緻的古蹟之一。貢巴德·卡武斯高塔塔身呈十邊形,塔頂為圓錐形,塔高70米(包括底座高度),塔身凈高53米,是全世界最高的磚塔。貢巴德·卡武斯高塔塔壁厚約3米,直徑約17米,已有1000年歷史。 貢巴德·卡武斯高塔於公元1006年由齊亞爾王朝的統治者卡武思下令修建,距離伊朗北部的柔然古城遺址約3公里。柔然古城曾在1048年被塞爾柱突厥人占領,其後在14至15世紀被入侵的蒙古人毀滅。這座高塔是該柔然古城唯一的遺蹟,見證了中亞遊牧民族和古代伊朗的文化交流。在塔的底部,刻有庫法體的阿拉伯語銘文。銘文顯示:「這個紀念塔是在卡武斯命令下為其建造的,建於太陰曆397年,太陽曆375年。」這個銘文不僅標示了時間,也意味著貢巴德卡武斯塔即是作為當時齊亞爾王朝統治者陵墓而建的。

15.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 Masjed-e Jāmé of Isfahan (2012年,世界文化遺產)

伊斯法罕聚禮清真寺是伊朗伊斯法罕的大型清真寺,位於伊斯法罕的歷史中心,伊瑪目廣場東北1公里處,其西南側毗鄰伊斯法罕大巴扎,又稱「禮拜五清真寺」或「賈瑪清真寺」。清真寺包括四座不同時代的宗教建築,擁有華麗的馬賽克裝飾。清真寺中最早的建築興建於771年,經過歷次修復,直到20世紀末。

該清真寺建築群占地20000多平方米,也是第一座在薩珊王宮的四庭院布局格式上按照伊斯蘭宗教建築需要調整建設的伊斯蘭建築。其雙層帶肋圓頂是建築上的一個創新,為整個地區的建築設計帶來靈感。在這一遺址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極具風格的裝飾細節,它們是一千多年伊斯蘭藝術風格發展的代表。

清真寺中四座不同時代的宗教建築,組成了伊朗最大、最富歷史內涵的清真寺複合體。聚禮清真寺集中體現了800多年來伊斯蘭宗教建築的演變,同時具備塞爾柱克、蒙古和薩法維時代的特點,這種特性在世界其他地方都看不到。

16.戈勒斯坦宮 Golestan (2013年,世界文化遺產)

戈勒斯坦宮(Golestan Palace)又稱玫瑰宮,也譯作古列斯坦宮,位於伊朗首都德黑蘭市中心的老城。始建於薩非王朝,贊德王朝時繼續興建。1779年卡札爾王朝(Qajar dynasty)定都德黑蘭後,開始擴建,做為卡札爾王朝的權力中心。建築物周圍環繞著花園、水池和樹木,其最具特色的部分及豐富的裝飾則源自19世紀。戈勒斯坦宮是波斯卡札爾時期的建築經典,成功融合了早期波斯工藝與來自西方的影響,也是德黑蘭最早的建築群之一。巴勒維王朝的禮薩汗父子,都在此宮舉行加冕典禮。 戈勒斯坦宮是一個龐大的王室官邸建築群,具有濃厚的伊斯蘭風格,也帶有西方建築的影響。目前的宮殿建造於1865年,有17處宮殿、博物館和其他建築,幾乎所有的建築都在卡扎爾王朝統治時期的兩百年間建成,是德黑蘭最古老的歷史遺蹟。1967-1978年,戈勒斯坦宮曾進行整修。戈勒斯坦宮現改為博物館,展出孔雀寶座、大理石寶座和伊朗歷代君主的小型畫像,以及馳名世界的伊朗地毯等。這裡還設有禮品館和人文館,前者陳列外國贈給愷加國王的禮品,其中大量是瓷器和鐘錶,後者介紹伊朗各民族的服裝和各地風俗習慣和人情世故。

戈勒斯坦宮是卡扎爾時期藝術和建築的中心,而其本身就是一座典範,直到現代都是伊朗藝術家與建築師的靈感來源,代表了18世紀建築科技與傳統波斯藝術、工藝結合的新式樣。

17.被焚之城 Shahr-I Sokhta (2014年,世界文化遺產)

「Shahr-I Sokhta」意為「被焚之城」,也譯作焚毀之城,或簡稱為焚城。被焚之城位於伊朗東部邊境的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扎布爾(Zabol)市至扎黑丹(Zahedan)市公路約65公里處,坐落在赫爾曼德河河畔。為大型青銅器時代的考古遺址,與吉羅夫特文化息息相關。根據遺址規模和考古發現,被焚之城被認為是伊朗迄今為止最早的城市,與蘇美爾文明屬同一時期。該城市的歷史名稱無從考證,因曾兩次毀於火災得名被焚之城。

被焚之城於公元前3200年建立,目前僅遺留了土坯古城和大量的考古發現,代表著伊朗東部複雜社會群體的出現。被焚之城占地120公頃,分為住宅、工業和墓地三個區。在公元前1800年這裡人口眾多,繁榮時期,居民達6000人左右。因氣候變遷和人為原因,被焚之城周圍環境遭到極大破壞,河流水源逐漸枯竭,公元前1600年被焚之城居民徹底遷離最,終使得城市被遺棄。被焚之城於1967年被義大利人發現並開始考古發掘。出土文物中有人類第一個人造眼球和一個做過開顱手術的顱骨;部分精美陶器,其中一件陶器上繪製有5個不同圖案的岩羊,被認為是世界第一個動畫圖案,轉動陶器, 5個圖案組成一隻岩羊跳起吃樹葉的完整動作;還出土了一個15子遊戲盤、兩枚玉石骰子、一把10公分長(精確到半毫米)的尺子以及大量用於引水的陶制管道和陶制器皿。 被焚之城有大量深埋於地下的物品被挖掘出土,由於氣候乾燥,這些文物一直保存完好,使得這片區域成為研究公元前三千年社會群體的最理想之地。

18.梅滿德文化景觀 Cultural Landscape of Maymand (2015年,世界文化遺產)

梅滿德位於伊朗的克爾曼省,是一座生活在洞穴里的古村落,為伊朗高原主要的人類聚集區,歷史可以追溯至12000年前。這裡的居民居住在人工挖掘洞穴的房屋中,這樣的房屋約350多座,有些甚至已被居住了3000年之久。

根據2006年的調查數據,梅滿德居住著673人,來自181個家庭。由於這裡夏季氣溫高,冬季寒冷,因而生活條件艱苦,居民居住的窯洞便是半乾旱條件下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最佳方式。特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獨一無二的梅滿德文化景觀。在這座古村落的附近發現了石刻,已有10000多年的歷史,擁有6000年歷史的陶器也是常見的。

19.蘇薩 Susa (2015年,世界文化遺產)

蘇薩(英語作 Susa,波斯語作:شوش、Shush,也譯作蘇撒,天主教思高聖經譯作穌撒)在《聖經》中作「書珊(Shushan)」,希臘文作「Σοῦσα、蘇錫安」,塞琉古帝國時更名為「Σελεύκεια、塞琉西亞」,拉丁文即「Selecia ad Eulaeum、埃蘭的塞琉西亞」,現代則作蘇西或舒什(Shush),是伊朗境內的一座古老城市,已有八千多年歷史,比伊朗人建國還要早五千多年。

這座曾經富庶繁華的城市,直到近代才被西方考古學家發現。1897年開始,由法國考古學者M.-A.迪約拉富瓦(1844~1920)、 J.de摩爾根(1857~1924)、R.吉爾斯芒等人發掘。公元1901年,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現存於法國羅浮宮)在此出土。世界遺產蘇薩遺址包括自公元前五世紀晚期至公元十三世紀的數層疊加的城市遺蹟。這處遺址是大部分已經消失了的埃蘭人、波斯人和帕提亞人文化傳統的特殊見證。

20.波斯坎兒井 The Persian Qanat(2016年,世界文化遺產)

21.盧特沙漠 Lut Desert(2016年,世界自然遺產)

22.亞茲德歷史城區 Historic City of Yazd(2017年,世界文化遺產)

23.法爾斯地區的薩珊王朝考古遺址 Sassanid Archaeological Landscape of Fars Region (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

24. 希爾卡尼亞森林 Hyrcanian Forests (2019年,世界自然遺產)

編輯鹿鹿文章來源於中國大山微博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由壹行伊朗編輯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繫客服,並註明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