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敗為何還要堅持屢戰?從唐朝落第文學談談第舉子的真實想法

南宮欽 發佈 2020-02-11T20:56:21+00:00

唐朝,是隋朝外戚李淵所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李淵帶兵擊潰唐軍,直逼京都,滅隋,建立新興的唐朝。唐朝善於接納各國交流學習,在經濟、社會、文化、藝術上都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的特點,詩、書、畫、樂等方面湧現出大量名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顏真卿,吳道子,李龜年等。

唐朝(618年—907年),是隋朝外戚李淵所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李淵帶兵擊潰唐軍,直逼京都,滅隋,建立新興的唐朝。唐朝統治期間,共有二十一位皇帝,共統治了二百八十九年。在唐朝統治期間,經歷了貞觀之治、永徽之治、開元盛世等盛世統治。

這期間,唐朝國力強盛,百姓生活安定,社會秩序良好穩定。但後來也經歷了安史之亂的藩鎮割據和宦官專權等擾亂朝綱、破壞國家統治的事情。但後來又經過了幾個盛世統治,國勢逐漸穩定並走上正軌,穩定了唐朝的統治根基,為唐朝的長久統治奠定了良好的開端和基礎。

唐朝善於接納各國交流學習,在經濟、社會、文化、藝術上都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的特點 ,詩、書、畫、樂等方面湧現出大量名家,李白、杜甫、白居易,顏真卿,吳道子,李龜年等。

由此觀之,唐詩可謂是人才濟濟。社會秩序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人民生活幸福,商品經濟發達,多個臨藩國家前來覲見,唐朝可謂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

一、唐朝科舉制度的發展以及特點。

什麼是第舉子?

第舉子,通俗來說就是未中第的舉子。這就必不可少的需要說到科舉了,科舉的大致流程是:童生→秀才→舉人→貢生→進士。舉子排在第三位。舉人就是舉子,授予通過鄉試者。鄉試在省城舉行每三年一次,由皇帝親派主考官,因在八月舉行也將其稱作「秋闈」。

鄉試第一名名叫謝元,二至十名叫亞元。中舉人者可以直接為官,當然官位不會太高,比如知縣等地方官職等。由此觀之,第舉子就是未能通過鄉試的舉人。鄉試在較前兩輪考試而是更加難的,所以舉子們未能通過這也是比較正常的,畢竟是為國家選拔人才,自然是會更加嚴格的。

由此,舉子排在童生、秀才之前,地位略高,在貢生、進士之後,地位又顯得略低。所以,舉子這個地位才是略顯尷尬,想要更進一步為國家效力,但卻無能為力。

第舉子不斷增加同科舉制度有關嗎?

首先,科舉制度是早就存在了的,但主要是在隋朝興起和發展的,而後到了唐朝以後,得到了進一步的充分鞏固和完善。科舉考試有兩種種類,分別是常科和制科兩種。每年都會舉行的叫做常科,所以也相對於機會更多,考中的機會也更多,而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叫做制科。

在常科的下面,還分為了生徒和鄉貢。生徒是出自於中央的國子監弘文館到地方州縣學的學生,鄉貢則是自學成才的貧苦人家之子,通過「投牒自舉」,再通過相關考試以後才能夠參加常科考試的學子。其中的考試科目更是繁多複雜,但最重要的還是明經和進士兩科。

時人更使有「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終不為美」的感嘆。但兩種進士還是有著不同之處的,後來出現的進士是經過殿試而被選拔出來的,從質量素質上就不是普通常科所能達到的。所以出現了較為粗略潦草的殿試,但這時的殿試也只是偶然為之,還並未形成制度規模。

在那之後,在常科考試中考中的人就被稱為「進士及第」,時人稱之為「登龍門」。人們為了慶祝考試成功圓滿,就會舉行曲江會、杏園宴、雁塔題名等活動,在那時,眾多的達官貴人都會來到這裡來玩耍,好不熱鬧,甚至有時皇帝都會來觀看各種活動。所以在當時的唐朝,科舉制度是十分盛行的,人們也是以家中子弟是否中舉為攀比之資。

科舉好似鯉魚躍龍門:

古代民間傳說,鯉躍龍門,這個道理同參加科舉考試一朝麻雀變鳳凰是一樣的道理。相傳在古時由於黃河水十分渾濁,水質不好,這其中只有奈濁水的鯉魚可以生存下來,鯉魚的鱗片又是金黃色的。在瀑布以上,又因為水流湍急,沒有什麼魚類可以躍過去,古代的人們就幻想鯉魚可以躍過去,然後化成龍飛過去。

這個故事經常用來比喻人們通過不懈的拼搏奮進最終成功實現夢想的故事。後在科舉興起之後,也常被用於比喻科舉考試中舉,這在人們心中鯉魚躍龍門,科舉考試中舉也變得更加神聖。這到後來也成為了人們祈盼學習工作高升的美好寄望,尤其指那些靠讀書來光耀門楣,光宗耀祖的讀書子弟,更是一種幸運、成功的象徵。

二、為何屢敗還要堅持屢戰?

參加科考的人有哪些?

要明確的知道科舉考試有哪些人參加,就要先知道科舉考試是因何而創設,為何得以發展?不斷在對唐朝的科舉制度的全面分析中,從中找出眾多現實經驗和教訓,以此來完善其自身。

最開始,唐朝的科舉制度是沿用隋朝的科舉制度,早在兩漢至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有了萌芽。科舉制度主要是為封建國家選取官員人才的制度,在春秋時期主要是世卿世祿制,所以在當時官員主要是由大家世族所壟斷。

直到隋唐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士」的不斷興起和壯大活躍,通過大臣薦舉的制度也開始不斷興起,而後成為了逐漸普遍的官員選任制度。太學的不斷建立,為廣大學子提供了一個專業系統的學習場所。因此,就算是一般的平民子弟也可以通過察舉制度和在太學中學習而獲得官職。

太學的不斷開放和自舉制度的不斷興起,都成為了一般平民被選舉任官成為可能。由此,在唐朝,不論是高官士族的子弟,還是一般平民的子弟,皆可以參加科舉考試。參加科考的要求降低了,參加科考的人就增多了,這就促使科舉考試的不斷發展。

不斷完善的科舉制度促使第舉子逐漸增多:

在經過了春秋、魏晉南北朝、兩漢時期等時期的過渡,終於在隋朝開始,官吏的選拔不再受到門第的限制,各級官員都由中央統一選拔。朝廷的選官制度不斷變得公開透明,形成了單純以考試成績來衡量才學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度的產生,成為了封建社會為國家選拔官員的重要制度。這滿足了國家的統治需要,不斷加強了中央集權的需要,逐漸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官員選拔制度。

第舉子為何會越挫越勇?

首先,想要成為舉子在古代已經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貧苦人家的子弟,學習環境艱苦,生活清苦。一家人就盼望著能夠高中以光耀門楣。所以,第舉子就算落第一次也不會放棄,更有甚的參加科舉考試直到四五十歲。著名的故事范進中舉就可以用來解釋此出處。

《范進中舉》是清代小說家吳敬梓寫的一篇諷刺小說。講的主要就是范進在參加了無數次的鄉試之後終於重了舉人,然而范進卻因科舉考試而喜極而瘋的故事在范進中舉後岳丈、鄉紳和鄰居的態度轉變來看,但是社會的趨炎附勢,好官名利祿的可恥社會風氣。

科舉制雖然為國家選拔了大量的人才,但由於考試製度的死板性和呆板性。考試內容的固定性,都讓學子們醉心於科舉考試,只知道死讀書,不懂變通創新,最終只能在追求功名利祿的風尚中泯滅。社會的不公平讓出身貧苦的學子只能抓住科舉考試這顆救命稻草,只求有朝一日高中以做官。這也極大的反映了古代封建社會的極端黑暗和選官制度的腐朽落後

作為一個學子,不是為國家政治憂思,而是只想著自己出人頭地,一朝麻雀變鳳凰。這都體現著唐代科舉制度的弊端,將科考為國家人才的目的變質,使國家人才凋敝,真正有才之人不得重用,而昏庸無用,只知死讀書的窮酸學子成為了國家官員。

結語:

由上可知,唐代的落第舉子是非常多的,多是出自於一般平民百姓家的窮苦學子,無權無勢,讀書就是他們的唯一出路。俗語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窮人的孩子讀死書」。只要一個家庭的孩子可以高中,那麼一個村鎮都會跟著沾光,趾高氣揚。這也得益於唐朝的科考制度,不再沿用察舉和舉薦的選官制度,這為廣大學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由此,在當時的處境下,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學子只能靠讀書,這是唯一的救命稻草,他們只能緊緊抓住這顆救命稻草,才能在被封建地主壓迫,封建統治下解放出來,才能拯救自己與水火之中。所以,不論失敗了多少次,他們仍然不願放棄,不願放棄這一線生機。

考上秀才已經是比較了不起的,只要能再努力一把,說不定就能考上舉人當官,這是多少學子夢寐以求的。所以,就算是落第舉子,也不願輕易放棄,屢戰屢敗。這也是後來科舉取士逐漸成為官吏選拔的重要途徑之一,文人學子也獲得了更大的政治空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