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糧食的前世今生,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科普大講堂第四講開講

武漢科技報 發佈 2021-09-18T03:07:16+00:00

武漢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林處發、科管處副處長金莉、作物所所長陳鴻、總農藝師孫玉宏,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與種業處二級調研員郭娟、四級調研員王芸,黃陂區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李浩川、科普部部長周德運,黃陂區前川街第五小學校長吳瑞國、副校長黃崇飛、武漢市勞動教育副校長張娜等領導嘉賓出席活動。

9月16日上午,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第四講暨2021年武漢市(黃陂區)全國科普日系列活動在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第五小學正式開講。本次活動主題為聽專家講糧食的前世今生,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汪波作為主講老師出席活動。

武漢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林處發、科管處副處長金莉、作物所所長陳鴻、總農藝師孫玉宏,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與種業處二級調研員郭娟、四級調研員王芸,黃陂區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李浩川、科普部部長周德運,黃陂區前川街第五小學校長吳瑞國、副校長黃崇飛、武漢市勞動教育副校長張娜等領導嘉賓出席活動。

另有武漢農學會及鄧子新院士農業科普工作室工作人員、黃陂區前川街第五小學老師、學生代表以及新聞媒體參會。武漢農學會秘書長、推廣研究員熊恆多主持會議,黃陂區前川街第五小學校長吳瑞國致歡迎辭。

據悉,本次活動由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武漢市農業農村局、武漢市農業科學院主辦,武漢市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武漢農學會承辦,武漢市黃陂區科學技術協會、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第五小學、長江蔬菜雜誌社協辦。

活動中,汪波副教授以《糧食的前世今生》為主題作科普演講,他重點介紹了主要糧食作物及其由來。

比如水稻是由普通野生稻馴化而來。普通野生稻易脫粒、長芒、褐色穀粒,通過人工馴化成不易脫粒、短或無芒、正常穀粒的普通栽培稻。小麥則是烏拉圖小麥、山羊草、節節草三個物種的天然雜交。玉米的祖先是墨西哥大芻草。小米是從狗尾草馴化而來。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先民成功地將狗尾草馴化成我們今天吃的小米(穀子),現在世界各地栽培小米的野生種就在生長中國黃河流域。而大豆(黃豆、毛豆) 是從野大豆馴化而來,野大豆原產中國,中國至今已有5000年的種植史。

目前,人類已在育種改良上取得了許多突破性的成績:

至今發現地球上大致有35萬種植物

人類利用有5000種以上

人類栽培約1500種

大面積栽培約200種

中國種植的作物約600種

中國糧食總產量從1949年的1.13億噸,到2000年的4.62億噸,再到2018年的6.58億噸,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糧食生產國。這背後要感謝袁隆平、李振聲、戴景瑞、蓋鈞鎰、傅廷棟等一批老一輩農業科研工作者的付出和鑽研。汪波副教授在現場呼籲同學們,要珍惜每一粒糧食,不要浪費糧食。

聽完汪波副教授的科普後,現場學生們帶著強烈的求知慾望踴躍提問,交流氣氛十分熱烈,汪波副教授詳細解答了他們的困惑,加深了學生們對糧食作物的理解。

主題演講之後,武漢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林處發,黃陂區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李浩川,武漢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與種業處二級調研員郭娟三位領導作總結髮言,他們高度肯定了此次活動,並對今後開展科普活動提出了新的要求。

活動最後,舉行了汪波副教授現場贈書儀式,多名學生代表接受汪波副教授親筆簽名的贈書。

來源:武漢科技報

通訊員:張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