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意枝頭花果香——論杜甫詩歌的花果式結尾藝術

小說教育 發佈 2020-02-11T21:50:27+00:00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杜甫是一個集大成的詩人,他諸體兼善,那些抒情性較強或寫景的詩,多用五、七律抒寫,五、七言古體詩則主要用於詠懷或敘事。

甫的詩歌創作是唐代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高峰,而細讀和品味其詩歌的結尾,會發現其結尾普遍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往往是全詩的亮點或高峰。如果把杜甫的詩作看作是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果樹,那麼其結尾就像是花果飄香的枝梢,燦爛豐美,餘味無窮,謂之「花果式結尾」。這主要體現在結尾的抒情表現方式和情感內容的豐富多彩方面。果木的茁壯離不開果木的品質及充足的氣候營養、陽光水分等因素,杜詩的花果式結尾成就和特色同樣也離不開必要的條件和因素的作用。下面給大家具體講解一下。

一、杜詩結尾藝術的詩性觀照

如果把一首好的詩歌看成一棵枝繁葉茂、花果飄香的果樹,那麼,詩歌的開頭部分恰如樹木的根,它切實地紮根在泥土之中,滋養應是充足的;詩歌的主體部分則如樹木的莖幹,它應是繁蕪壯碩的;而詩歌的結尾部分就是樹木綻放的花、結出的果,它應是燦爛而豐厚的。

如果這樣來對標和觀照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歌,就會發現,杜甫的詩歌就像是一株株根深葉茂的果樹,不僅阿娜多姿,而且花果飄香,可以說它是中華詩歌大森林中挺拔偉岸的奇樹。而本文所要關注和論說的,是杜甫詩歌的結尾,仿如偉岸神奇的參天大樹上最後綻放的花的燦爛及果的豐厚,姑且謂之:花果式結尾。

人們一直都非常重視詩賦詞曲等文學作品的結尾。而現在人們大多接受了元人喬吉的「鳳頭豬肚豹尾」之說體現的都是對結尾藝術的重視。杜甫在創作理念上也十分重視詩歌的結尾藝術,其所作《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讚賞高適和岑參二人的詩才,說他們的詩歌描寫的塞外景象,意境闊大,慷慨豪邁,結尾有創造、拓展與升華之效,給人以悠遠無窮的「篇終接混茫」的詩意美的享受,實際上,讚美欣賞別人的篇終藝術,正體現了杜甫自己詩歌創作的意向和審美追求。

杜甫現存詩作1400餘首,若細加研讀,就不難感受其詩歌結尾的風格和特色。有些研讀者甚至還專門撰文論述杜甫詩歌的結尾,為其詩的結尾貼出了「篇終結混茫」的標籤。本論所說的「花果式結尾」,實際上與「篇終接混茫」的認知方向基本一致,只是更顧及詩歌開頭、主體這兩個根、莖部分。沒有根系的良好基礎和莖部的繁榮壯碩,果樹無法開出璀璨的花,結出甜美的果。而花果不僅是根繁葉茂的目標,也是人們最為關注和欣賞的成果。花果在枝葉掩映中和藍天白雲下所帶來的審美愉悅與無窮韻味,花果在燦爛陽光下所展現的悠遠之美與綿綿意境,不正與曲終奏雅,為全詩增添神韻或詩意悠遠的「篇終接混茫」異曲同工、相互契合嗎?

二、從抒情方式看杜詩結尾的藝術特性

杜甫詩歌花果式結尾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在杜甫詩歌的園林之中,只要我們稍稍靠近,就會感覺有一種濃濃的情感穿越歷史的時空迎面而來,杜甫詩歌的結尾往往都會掩抑不住的情感綻放,讓人們感受到詩人的喜怒哀樂、人生的無窮浩嘆。也許有人擔心這樣的情感式結尾有些繁瑣,或者濃郁得不太適應;可事實上,千百年來,無數誦讀者在領略和感受之後,還沒有出現過此類的不快。因為杜甫不但善於寫情,而且抒寫的是發自肺腑的真情,他沒有無病生吟,沒有虛情矯情。正因為杜詩有真情,所以才有如大樹上綻放之花,艷而不膩,秀而動人。

杜甫詩歌的結尾,採用的抒情表達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借景抒情。此類詩歌在其創作中極為普遍,或先寫景再抒情,或邊寫景邊抒情,或明寫景實抒情,始終將二者融合,表達無限感慨。如《野望》一詩作於成都草堂時,首聯寫遠近之景,氣象壯闊;頷聯寫思親之情,感情沉痛;頸聯感嘆自己,不能為國效力;尾聯寫郊遊所感,為家事國事及前途的深沉擔憂,情感達到高潮,讀之令人動容!

二是敘事抒情。杜甫詩歌創作,大多以抒情為主,敘事詩的比例不多,而就在為數不多的敘事詩中,其結尾也往往抒情氣氛濃郁,給人以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感。如《兵車行》就是以記實敘事手法而創作的新題樂府,描寫當代時事,敘寫士卒被出征時與親人們生離死別的場景「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詩人以現場對話的方式敘寫,很有現場採訪直播的真實感和生動性,逼真地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結尾將歷史與現實結合,既寫出遍地白骨、鬼哭狼嚎的慘象,又用天陰雨濕加以渲染烘托,令人唏噓不已。

三是托物言志。也就是在詩作中通過詠寫客體事物來表達詩人的情感志向。杜甫有不少托物言志之作,而尤其喜歡在結尾處藉以抒發自己的性靈、情感和追求。如《秦州雜詩二十首·其五》詠寫的是軍用的汗血駿馬,是一曲馬的頌歌。尾句寫戰馬雖老,但英姿不減,雄風猶在,仰天長嘶,好像是還想著過去戰鬥的日子。杜甫以神馬思戰功,以吐露自己的報國雄心,詩作的立意得到彰顯,情感得到升華

四是直抒胸臆。詩人常常激情在胸,難以自禁,於是在詩的結尾酣暢淋漓,一吐為快。《白帝城最高樓》是杜甫登高遠望時所作之詩,首聯寫獨上白帝飛樓,心懷愁緒;頷聯寫樓上近望之景,壯偉奇險;頸聯展開想像,有氣吞八荒之意;尾聯感時懷國、以臨空灑淚之憂作結。把險要的江峽形勢與沉重的國家時局感受相融合,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果說尾句之前還是將自己的情感隱含在奇景的描寫之中,而一到尾句,詩人挺身而出,毫無保留地抒發出來,酣暢之中達到高潮。

五是議論反問,引發思考。一些詩歌的尾聯,在前面抒寫情景的基礎上,詩人以設問或反問的形式,把自己對事物的思考見解,對事件的看法認識,對人物的評說議論,或者無奈的嘆息,都毫無保留,痛快淋漓地抒發出來。如《曲江二首·其一》,詩人面對落花,感嘆春之將盡,看到翡翠巢堂、麒麟倒臥而想到富貴如煙雲般不能持久,進而細推人之盛衰之理,浮名亦不能長久。詩的結尾可謂總概點睛之筆,在前面嘆春短暫、富貴浮雲的基礎上,總概細思,悟明人生和行樂之道,也將心中的鬱結,一吐為快!

眾所周知,杜甫被人們尊稱為「詩聖」,其特殊的人生經歷和對社會底層的切身體驗,加上他敏銳的感悟能力和超常的才華,他不可能對生活無動於衷,而必然會在他的作品中得到相當的抒發和表達。所以,他的不少作品,都有對社會和時世精到的思考和評議

他對讓生靈塗炭的戰爭,極力反對,就毫無隱晦地評說:「苟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他對一生最好的朋友李白的豪飲狂醉進行了規勸:「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杜甫曾寫過到成都府的紀行詩,在目睹成都府未經戰亂的繁華,並感受了這裡適宜的氣候、滿城的綠蔭之後,詩人十分興奮,卻也不由地引發了他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故鄉戰亂的擔憂。儘管如此,詩人在詩歌的結尾,用反詰句進行安慰和感慨:「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綜上可見,詩人喜歡和善於在詩歌的結尾,以議論或反問的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良好的釋放或傳達,也引發讀者的關注和思考,詩歌的結尾成了全詩的亮點和精華所在。

三、從抒情內涵看杜詩結尾的藝術特性

再從抒發的情感內容來看,杜甫詩歌表達的內涵更顯豐富多彩,絢麗多姿,體現了花果式結尾的特色。

一是豪情壯志與理想的抒發。主要體現杜甫青年時的豪情萬丈及對理想抱負的追求。人們較為熟悉的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等,可謂是這方面的代表。這些詩作往往在前面進行鋪墊敘寫,而到作品的結尾,情感達到高潮,最終情不自禁,噴薄而出,讀之令人熱血沸騰,很有氣沖斗牛之感。

二是表達無奈、痛苦、不平和失望的情感。眾所周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特別時代,社會、家庭及個人生活的不幸與痛苦在他的詩歌中得到充分的展現。這種苦澀的花果綴滿枝頭,詩人心中那無奈、痛苦、憂慮等情感在詩作中得到了很好的渲泄和釋放。而這種情感內容的結尾占比是相當高的,被評價為「悲憤沉鬱」的創作風格,在此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讓我們來看看:「何鄉為別土,安敢尚盤桓。棄絕蓬室居,塌然摧肺肝」、「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表達此類情感內涵的詩句散布在杜甫許多詩作之中,也涉及到詩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深沉的憂慮與無奈中,詩人卻還不失幽其一默。杜甫在秦州過得十分艱苦,無米下鍋,囊空如洗,他在《空囊》一詩的結尾卻這樣寫道:「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詩人為了讓錢囊名副其實,還是要留下一文錢來看守錢袋。詩句像黑夜和苦澀中綻放的小花,給人以意外和驚喜,這也許就是大詩人杜甫別具一格的「黑色幽默」吧!

三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議,或進行規勸。杜甫是一個有社會責任和時代良心的詩人,史稱「詩聖」。盡管失落痛苦,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在詩歌的主體表達與抒發之後,常常在詩的結尾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議,或進行規勸:「哀哉桃林戰,百萬化為魚。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讀者從詩句中不難感受到詩人胸堂中那個怦怦跳動的火熱之心,時隔千載,我們仍然仿佛聽到一個形容憔悴的長者那發自肺腑的諄諄告誡。詩歌結尾有了這樣的真心誠意的表達,其境界意義自然得到了凸顯。

四是表達憂國憂民的情懷及仁慈廣博的愛。在深刻經歷和感受社會時代的悲哀中,詩人不僅僅只是表達抒寫這種痛苦悲哀,想到的也不僅僅只是個人家庭的「小我」,而是表達憂國憂民的情懷,表達了仁慈之心和廣博的愛。「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是對戰亂中失去丈夫卻被官府搜刮一空的同情。「客散層城暮,狐狸奈若何」。詩人的廣博之愛甚至施與到了弱小動物身上,你看天色向晚,客人已散,要是狐狸來了,小鵝怎麼辦?在杜甫的心中裝滿的是他人是蒼生甚至是小動物,但唯獨沒有自己,甚至犧牲自己,這樣的慈愛之心,能不感天動地,這樣的詩句放在結尾,能不熠熠生輝嗎?

五是表達狂放、喜悅之情。杜甫的詩歌是現實主義的,由於所生活的時代,自然染上了特定時代的烙印,形成了「悲憤沉鬱」的特色。在較完整地頌讀杜甫的詩歌時,往往會有一種強烈的感覺,那就是杜甫骨子裡的激揚浪漫的情懷。如果不是時代和個人不幸的沉壓,有理由相信杜甫的作品會以積極陽光的狀態呈現。即便如此,他的一些作品還是在烏雲中透出了陽光,其詩作的結尾,表達了狂放、喜悅之情:「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江流大自在,坐穩興悠哉」、「白頭老罷舞復歌,杖藜不睡誰能那」這些都是這位沉鬱詩人不可多得的開心一笑之作,似乎有見到苦惱人的笑的感覺。

值得人深思的是,一位本可陽光的詩人成了一個沉鬱的詩人,一些本可激情飛揚的詩歌變得悲愴淒清,偶而的一抹光亮也像是從烏雲中逃離出來似的,這是個人、時代還是社會的悲哀呢?

四、探析杜詩結尾藝術的成因

杜甫的詩歌為什麼能形成繁花璀燦、果實纍纍的花果式結尾藝術呢?有兩個因素在起重要的作用。

一是緣自優良的品質和品種。花果樹木要生長茂盛茁壯,首先離不開優良的果木品種,杜甫的詩作同樣如此。杜甫出身於世代「奉儒守官」的文化世家,其十三世祖晉代鎮南大將軍當陽侯杜預是位有極高文化修養的儒將。其祖父則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也是膳部員外郞。對杜甫影響很大的是先祖和祖父。這樣深厚而優良的家庭文化基因的影響,加上本人自幼聰穎,苦讀詩書,從小受到儒學薰陶和詩作訓練,而且年青時所從游都是如李邕、王翰、崔尚之類的名士,這些都讓他頗具詩人的才華、氣質和情懷。

再加上他「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追求和努力,使他成為中國詩歌史上一座不朽的藝術豐碑。其詩歌情感的敏銳豐富,表達的多姿多彩,風格的沉鬱頓挫,無不令人景仰,故杜甫不僅有非凡的詩才,而且還有詩人豐富的情感性靈,他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敏銳感受,尤其是對國家和百姓難以抑制的情懷,這種濃烈的詩人氣質和情懷在其詩作中的表現,便是濃厚的抒情色彩。而更多地在詩歌的結尾得到抒發,像濃麗嬌艷的花,多姿多彩而又芬芳滿枝頭。

二是具備成長發展所必需的外部環境與條件。果木品種的枝繁葉茂、花果飄香,除了優良的內在條件,也離不開適度充足的營養、水分、空氣、陽光等必要的外部環境和條件。杜甫詩歌之所以具有花果式的藝術效果,同樣離不開其詩歌創作的外部條件和因素。杜甫出身詩藝世家,品格、才情卓絕,但卻偏偏一生遭遇無盡的坎坷和不幸。按理說身逢大唐盛世,具有遠大理想和情懷的青年才俊,理應有相當輝煌燦爛的前程,而現實是什麼樣呢?

早年進士考試不中,後參加長安的制舉考試,因李林甫的強權干預,考試中竟無一人中第。緊接著又經歷了「朝扣富兒門,暮逐肥馬塵」,曾奔走干謁,過著「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困苦生活,品嘗了底層的不幸。安史之亂,國家的苦難,個人的不幸,他更跌入社會底層,嘗夠了下層人民在戰亂中所遭受的饑寒交迫、生死流離而無處安身立命之苦。在他的晚年,他已成為一個「右臂偏枯半耳聾」的垂暮老人,過著「疏布纏枯骨,奔走苦不暖」的貧困潦倒、朝不保夕的流浪生活,直到最後貧病交加不幸客死在風雨飄搖的湘江孤船上。

生活經歷是如此變化和艱難,換上誰都會感覺痛苦與不幸,更何況對一個情感豐富而敏感、關心社會和百姓的詩人呢!這些外在的不幸痛苦是我們身在其外的人難以完全感受和體會得到的。雖是極度痛苦不幸,但在相當程度上又成就了詩人的創作成就。一個生活平淡安逸的詩人可能也能夠寫出風花雪月的詩作,但只有充分經歷了動盪不安、痛苦跌宕的人世滄桑,他才能夠真正寫出生活的真諦、人生的真味,才能夠以其作品更深刻的反映和表現歷史的深層。杜甫的詩之所以被稱之為「詩史」,原因也正在此。

杜甫生活在大唐由極盛而轉衰、由太平而戰亂的歷史轉折時期,在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中,他由一個官宦子弟和一個朝廷官吏一步步地走近了人民,由一個理想主義者逐漸轉變成了一個直面社會人生的現實主義者和一個憂國憂民的偉大詩人。是時代玉成了他,也是詩人的努力不斷地提升他自己的人格和理想境界,完成了由普通詩人向一個偉大詩人的轉變。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杜甫是一個集大成的詩人,他諸體兼善,那些抒情性較強或寫景的詩,多用五、七律抒寫,五、七言古體詩則主要用於詠懷或敘事。他的律詩大多是經過千錘百鍊的傳世之作,他對創作非常認真,「新詩改罷自長詠」,并力求達到「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最佳境界。所以他的律詩標誌著唐詩的成熟,也最能代表唐詩的成就和特色。而他的樂府詩,既承繼傳統,又取得突破性進展,在他之前的樂府詩可謂是「舊瓶裝新酒」,但他的詩則是瓶酒俱新,成為新詩體。杜甫在詩歌創作上的努力和創新,是形成其詩歌成就和特色的原因所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