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其人其書:縱橫家開山始祖,中華謀略奇書

嶽麓書社 發佈 2020-03-19T11:22:07+00:00

這些辯士,在《漢書·藝文志》中被稱為縱橫家,關於縱橫家,班固有這樣的論述: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


與其相忘江湖,不如點擊上方「嶽麓書社」關注


戰國時期,列國關係錯綜複雜而且多變,外交策略的選擇可能關係到國家的存亡,這就為善於言辭的辯士提供了馳騁遊說的舞台,其中最著名的無過於蘇秦、張儀,從他們的事跡不難看出當時辯士的影響力。


這些辯士,在《漢書·藝文志》中被稱為縱橫家,關於縱橫家,班固有這樣的論述:


縱橫家者流,蓋出於行人之官。孔子曰:「誦《詩》三百,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當權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辭,此其所長也。及邪人為之,則上詐諼而棄其信。


根據班固的敘述,蘇秦、張儀就屬於這類善於言辭的縱橫家。而根據《史記》的記載,蘇秦、張儀這兩位曠世的縱橫家共同師從同一人——鬼谷子,因此有學者將鬼谷子稱為「縱橫家的開山始祖」,這大致是不錯的。但其人生平、姓氏等情況史載紛紜,值得探析一番。


相傳《鬼谷子》為鬼谷子所著,此書是記錄鬼谷子論辯、遊說技巧和謀略之書,是現在我們研究先秦縱橫家的縱橫言論、理論可以憑藉的主要材料,但其書著者、真偽、篇目等仍存異議,尚需進一步探討。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庫」《鬼谷子》,嶽麓書社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綜上所述,鬼谷子其人、其書都存在頗多爭議。今分以下幾個專題來探討鬼谷子的其人、其書。


一、鬼谷子的姓名與生平事跡


(一)鬼谷子的姓名


關於鬼谷子的姓氏,先秦兩漢典籍中沒有提到,後世則異說紛紜。較早論說鬼谷子姓名的是唐代學者陸龜蒙,他認為鬼谷子名「誗」[1],同為唐代的學者杜光庭《仙傳拾遺》,認為「姓王名利」;明代學者李傑《道藏目錄詳註》則雲鬼谷子姓王名詡。王利、王誗,則是因諧音而產生的不同異文;誗,《玉篇·言部》,「言利美也」,是說言辭銳利漂亮,與「詡」的意思相近,並因此產生王誗、王詡兩個異文。無論「誗」「詡」應當是後人根據鬼谷子其人「善辯」的特點而杜撰出來的名,不足為信。


關於鬼谷子的姓名尚有一種說法,這種說法最早見於唐代馬總《音林》:其書云:「周時有豪士,隱者,居鬼谷,自號鬼谷先生,無鄉里族姓名字。」《中興書目》云:「(鬼谷子)周時高士,無鄉里族姓名字,以其所隱,自號鬼谷先生」。這些材料認為鬼谷子姓、名、字無傳,應當是可以憑信的。


(二)鬼谷子的生平、事跡


1.鬼谷子的生平


關於鬼谷子的生活年代,文獻記載各有不同,大都是漢代以後人的說法,就文獻所見大致有幾種說法:


第一,以《史記·蘇秦列傳》《史記·張儀列傳》的記載為代表,認為鬼谷子是蘇秦、張儀的老師,大致生活年代稍早於張儀、蘇秦。按:張儀死亡的年代是公元前309年,蘇秦的生活年代,根據楊寬先生的考證,其下限當在公元前285年至284年之間,[2]那麼作為老師的鬼谷子的生活年代應該在戰國中期當無異議。


第二,以杜光庭《仙傳拾遺》為代表,認為鬼谷子是晉平公時期的人,為春秋中期時的人。


第三,以梁元帝《金樓子·箴戒》的記載為代表,其大致與秦始皇時代相同。《箴戒》篇記載:

秦始皇聞鬼谷先生言,因遣徐福入海,求金菜玉蔬。[3]


綜上所述,從鬼谷子與蘇秦、張儀的師生關係來看,後兩種說法在時代上相差太遠,應當不足憑信,鬼谷子生活的年代,還應當以戰國中期的說法更為可信。


2.鬼谷子的事跡


關於鬼谷子的事跡的記載中,其中有不少涉及神怪之事,當為後人杜撰,不足憑信,其中較為可信的有如下幾條:


(1)《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

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

(2)《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

張儀者,魏人也。始嘗與蘇秦俱事鬼谷先生學術。

(3)《文選》李善注引《〈鬼谷子〉序》

周時有豪士,隱於鬼谷者,自號鬼谷子,言其自遠也。


根據上引材料,我們可以大約得出鬼谷子的事跡:鬼谷子是張儀、蘇秦的老師,隱居鬼谷,曾經在齊國活動過。


3.鬼谷的地理位置


鬼谷子之得名乃是由於其曾隱居鬼谷,關於鬼谷的地理位置,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現將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列出來以供考辨:


第一,前引《蘇秦傳》裴駰《集解》引徐廣說法:

潁川陽城有鬼谷,蓋是其人所居,因為號。


第二,《蘇秦傳》司馬貞《索隱》云:

按:鬼谷,地名也。扶風池陽,潁川陽城,並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以為號。


第三,《甘茂傳》張守節《正義》引劉伯莊說:

此鬼谷,關內雲陽也,非陽城者也。


第四,《文選》卷二十一郭璞《遊仙詩》李善注引庾仲說:

庾仲雍《荊州記》曰:「臨沮縣有青溪山,山東有泉,泉側有道士精舍,郭景純嘗作臨沮縣,故《遊仙詩》嗟青溪之美。」又云:「《鬼谷子序》曰:『周時有豪士隱於鬼谷者,自號鬼谷子,言其自遠也。』然鬼谷子之名,隱者通號也。」


第五,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

鬼谷,在(告城)縣北五里,即六國時鬼谷先生所居也。[4]


第六,樂史《太平寰宇記》:

清水谷在(平原)縣西三十五里。《十道志》雲鬼谷先生所居也。


上述六種說法,其中關內雲陽說與扶風池陽說,兩者實際上是同一說,即在今陝西涇陽;潁川陽城與告城說,也是相同的,即今河南登封;臨沮說,即今湖北當陽;清水谷說,《太平寰宇記》的清水谷在今陝西富平。


上述諸說中臨沮說當不可信,庾仲雍之所以有鬼谷在臨沮,顯然是受到郭璞《遊仙詩》「青溪千餘仞,中有一道士。雲生梁棟間,風出窗戶里。借問此何誰,雲是鬼谷子」的影響,由此而誤以為青溪山為鬼谷,其實在郭詩中「青溪」是一種泛稱而非實指,因而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


至於《太平寰宇記》「清水谷」,也當是沿襲庾仲雍「青溪」之說而推衍出來的,是不可信的。


要判斷鬼谷的地理位置應當結合《史記·甘茂列傳》的記載:


(蘇代)因說秦王曰:「甘茂,非常士也。其居於秦,累世重矣。自崤塞及至鬼谷,其地形險易皆明知之。彼以齊約韓、魏反以圖秦,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則奈何?」蘇代曰:「王不若重其贄,厚其祿以迎之,使彼來則置之鬼谷,終身勿出。」


從上文的記載來看,蘇代建議將甘茂放置在鬼谷,那麼既然如此,這個鬼谷應當是秦國的疆域,而河南登封彼時屬於韓國疆域,秦王不可能將甘茂安置於此,因此鬼谷當以今陝西涇陽說為是。


綜上所述,關於鬼谷子我們可以得出如下認識:鬼谷子是張儀、蘇秦的老師,戰國中期人,隱居在今陝西涇陽縣北的鬼谷,並因此得名。此外,鬼谷子還曾在齊國活動過。



二、關於《鬼谷子》一書的幾個問題


(一)《鬼谷子》的作者與篇卷


《鬼谷子》一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是篇謂:「《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鬼谷子,周世隱於鬼谷。《鬼谷子》三卷,樂壹注。」其後橫秋閣本長孫無忌《〈鬼谷子〉序》、晁公武《郡齋讀書志》[5]、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6]、鄭樵《通志·藝文略》[7]等均以為《鬼谷子》為鬼谷先生所撰,且卷數為三卷。


但是關於《鬼谷子》的作者與卷數,尚有不同的說法:《舊唐書·經籍志》載:「《鬼谷子》二卷,蘇秦撰;又二卷,樂壹注;又三卷,尹知章注。」《新唐書·藝文志》的說法大體與《舊唐書》的說法相同。從新舊《唐書》的記載來看,有蘇秦撰《鬼谷子》二卷。


《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有《鬼谷子》一卷,並說:「然今本已佚其《轉丸》《胠篋》二篇,惟存《捭闔》至《符言》十二篇。」[8]


1.《鬼谷子》的篇卷問題


從上文的論述可以看出,關於《鬼谷子》的卷數有三卷、二卷、一卷等三種說法。其中《四庫全書總目》所錄《鬼谷子》本未錄《本經陰符七術》《持樞》《中經》等篇。其所錄之本與三卷本不同之處,在於《四庫》本無卷下,而將卷上、卷中視為一卷,其實並沒有什麼不同。


而兩唐書所記的《鬼谷子》二卷,與三卷《鬼谷子》是不同的著作,應當是蘇秦所撰的另一個著作。其之所以得《鬼谷子》之名,司馬貞《史記索隱》指出:樂壹注《鬼谷子》書云:「蘇秦欲神秘其道,故假名鬼谷。」若如此,則《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所謂的《鬼谷子》二卷實則是蘇秦為「神秘其道」而假託《鬼谷子》之名而流傳的。


綜上所述,《鬼谷子》卷數當以三卷為是。


在弄清楚《鬼谷子》卷數後,我們接下來討論一下各篇的篇名問題。現有三卷《鬼谷子》的分卷分別是:


卷上:捭闔、反應、內揵、抵巇

卷中:飛鉗、忤合、揣、摩、權、謀、決、符言、轉丸、胠亂

卷下:本經陰符七術、持樞、中經


其中卷中之《轉丸》《胠亂》兩篇亡佚,其亡佚的時間肯定是在唐之前。《太平御覽》引各篇篇名與上列篇名略有出入:反應,引作「反覆」;忤合,引作「午合」;揣,引作「揣情」;摩,引作「摩意」;「權」引作「量權」;「謀」引作「謀慮」。


綜上所述,現存《鬼谷子》共計三卷十五篇。


2.《鬼谷子》的作者問題


《鬼谷子》一書的作者,舊題為鬼谷子所著,其後學者多有懷疑:或以為此書即蘇秦所著[9];或以為此書出於東漢人之手[10];或以為皇甫謐所偽托[11]。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都缺乏足夠的依據。


先秦古書不成於一時,成於眾手,是非常常見的現象,因此研究《鬼谷子》的作者時也應當考慮到這個因素。目前關於《鬼谷子》作者的研究最充分的當推許富宏先生。許先生根據《鬼谷子》各部分的殘缺情況,對全書進行分組,並進而研究各組的作者。[12]


許先生首先根據各部分殘缺情況,將全書分為三組:


第一組:《捭闔》《反應》《內揵》《抵巇》《飛鉗》《忤合》完整;《揣》《摩》《權》《謀》完整;《決》殘。

第二組:《符言》 完整;《轉丸》《胠亂》亡佚。

第三組:《本經陰符七術》完整;《持樞》殘;《中經》似不殘。


然後將每組的作者情況予以分析,其結論如下:


第一組《捭闔》至《忤合》等六篇為鬼谷子所著;《揣》至《決》等五篇為鬼谷子門人及後學所著。

第二組《符言》為鬼谷子所著;《轉丸》《胠亂》由於亡佚,作者不詳。

第三組《本經陰符七術》為鬼谷子所著;《持樞》《中經》為鬼谷子門人及後學所纂集。


許先生關於《鬼谷子》作者的研究是非常具體的,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即關於卷下《本經陰符七術》《持樞》《中經》等篇的成書時代及作者。


此三篇無論在體例和內容上都與卷上、卷中等十二篇有差異,從內容而言,此三篇中有濃厚的道教和佛教思想,很難令人相信是先秦時期鬼谷子及其門人、後學的作品,而當出於魏晉人之偽托


今將此三篇中與道教、佛教思想相關的內容舉例,以顯示此下卷為後人所偽托:


如《本經陰符七術》篇中所引用的「五龍」等獸名,是道教所常用的,其中「五龍」見於遁甲開山圖榮氏解之語,相關內容見於《文選》李善註:


五龍,皇后君也。昆弟五人,皆人面而龍身。長曰角龍,木仙也;次曰徵龍,火仙也;次曰商龍,金仙也;次曰羽龍,水仙也;次曰宮龍,土仙也 。父與諸子同得仙,治在五方。


這種以五龍為五行之仙,道家意味非常明顯。


又如《本經》中的「九竅十二舍」等,也與佛家所謂的「六根九竅」意味接近。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今日我們看到的三卷《鬼谷子》,其中卷上、卷中為先秦的古籍,其作者當如許富宏先生所說為鬼谷子及其門人、後學;卷下《本經陰符七術》《持樞》《中經》等篇中有濃厚的道教、佛教思想,系魏晉時人偽托。



(二)《鬼谷子》的版本與注本


1.《鬼谷子》的版本


現有《鬼谷子》的流傳版本主要有兩個系統。


第一,《道藏》本系統。


流傳最廣的是明正統年間編成的《道藏》本《鬼谷子》,簡稱「正統《道藏》本」,全書分上、中、下三卷。


從《道藏》本所出的版本主要有:


①明嘉靖乙巳鈔本

繆荃孫曰:「壬子二月,傅君沅叔以明鈔藍格本見示,正文頂格,注文低一格,原出《道藏》,末有嘉靖乙巳三月九日校畢,又有小字:此本原系蘇州文氏所藏。」從繆荃孫此語中,可以看出明嘉靖乙巳鈔本也屬於《道藏》本系統。台灣世界書局曾影印出版此本。


②乾隆五十四年秦氏石研齋刊本

此本以孫星衍於華陰岳廟讀《道藏》時,所錄之本,亦屬道藏本系統。


③四部叢刊本

1923年—192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涵芬樓借京師白雲觀藏正統《道藏》本影印,與《道藏》本為同一個本子。


第二,錢遵王述古堂本系統。


錢遵王述古堂本系從宋本傳錄而來,後為鮑淥飲所得,盧文弨又對此本進行校勘。[13]此本較《道藏》本內容為完整。


從錢本所出的的主要有以下幾個版本:


①嘉慶十年江都秦氏刊本(簡稱「嘉慶刊本」)

嘉慶刊本即用盧文弨所校之本,此本內容完備,校勘精良,是現在研究《鬼谷子》的最佳版本。本書所採用之底本即是此本。


②四部備要本

1920年—1936年中華書局據「嘉慶刊本」刊。


2.《鬼谷子》的注本


歷代書志關於《鬼谷子》的注本主要有:西晉皇甫謐注《鬼谷子》三卷;梁陶弘景注《鬼谷子》三卷;樂壹注《鬼谷子》三卷;唐尹知章注《鬼谷子》三卷。皇甫謐注見載於《隋書·經籍志》不見於新、舊《唐志》,大概已經於五代時期亡佚。陶、樂、尹三家注見於新、舊《唐志》;現僅存一家,但究竟是陶注還是尹注在學術史上有爭論。


持今本為尹知章注者,以清人周廣業最為詳細,他說:


案:《鬼谷》錄自《隋志》,有皇甫謐、樂壹注各三卷,新、舊《唐志》無皇甫謐而增尹知章注三卷,不聞陶也。陶注始見於晁氏《讀書志》。……《困學紀聞》載尹知章序《鬼谷子》有云:「蘇秦、張儀事之,受《捭闔》之術十三章,復受《轉丸》《胠篋》三章,晁氏則但言序,謂此書即受秦、儀者。雖詳略不同,可證其皆為尹序。序出於尹,安見注不出於尹。」觀其注文往往避唐諱,如以「民」為「人」,「世」為「代」,「治」為「理」,「縲紲」作「縲絏」之類,而筆法又絕似《管子》注,是為尹注無疑,尹生中宗、睿宗之世,卒於開元六年,故於隆基字不復避。[14]


細繹周文,其認為《鬼谷子》為尹注所依據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幾點:(1)《隋志》,新、舊《唐志》不載陶注,陶注始見於晁公武《郡齋讀書志》;(2)注文往往避唐諱;(3)《困學紀聞》所載尹知章《鬼谷子》序與《郡齋讀書志》相同,可知晁氏《讀書志》所載序為尹序,注亦為尹注;(4)其注文手法類似於《管子》注。


周廣業所舉諸說均存在一定的問題,試分析如下:


①周氏認為陶注不見於《隋志》,而最先見於《郡齋讀書志》。周氏的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其實關於陶注的最早記載見於橫秋閣本長孫無忌所作的《〈鬼谷子〉序》,而長孫無忌與《隋志》的作者魏徵為同時代人,那麼可見陶注的出現是很早的,《隋志》記載與否都不影響陶注的存在。


②關於注中避唐人諱的問題,周氏舉數證詳說注中存在避唐諱。實際上這種說法也是有問題的,試舉一例:《謀》「其身內其言外者,疏」,注云:「身在內而言『外泄』者,必見疏也。」如果說「縲紲」作「縲絏」是為了避唐太宗的諱,那麼為什麼此處作「外泄」而不作「外洩」呢?因此,周氏所說的注中避諱的現象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注中並無故意避諱的情形。


③周氏以《困學紀聞》有尹知章序,從而推論「序出於尹,安見注不出尹」。周氏的這種推論方法是荒謬的。如果以周氏的論證邏輯而言,那麼我們也可以這麼認為:現存的《鬼谷子》注本既無尹序,那麼也就不是尹注了。因此周氏的這種論證是難以令人信服的。


④周氏以注文筆法類似於《管子》注,從而推論《鬼谷子》為尹注,事實上,這種說法是與事實違背的。


《管子》就題為房玄齡注,《四庫提要》斷為尹知章注,[15]周氏即採用此說。即使如此,也不能證明《鬼谷子》注為尹注。《管子·九守》與《鬼谷子·符言》的文字相同,今對比兩篇之注,大不相同,因此也不能因此來論證《鬼谷子》為尹注。


綜上所述,周氏所論《鬼谷子》注為尹注的說法是靠不住的。


現在看來,今本《鬼谷子》注為陶弘景注無疑,這一說法的依據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今日所見秦氏嘉慶刊本,即是錢遵王本,而錢本系據宋本而來,其書卷首題曰:「東晉貞白先生丹陽陶弘景注」,而南宋《中興書目》也說:「一本始末皆東晉陶弘景注」,清人徐鯤說:「錢遵王舊物乃據宋本傳錄者,如卷首所題東晉貞白先生丹陽陶弘景注一行,系沿南宋《中興書目》之誤,似即當時館閣著錄之本。」即今日所見最早之宋本已題陶弘景注。


第二,由歷代書志所記載來看,《鬼谷子》一書自南宋《中興書目》而後,只有陶注傳承不絕。


第三,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曰:「《隋志》有皇甫謐、樂壹二家注,今本稱陶弘景注。」[16]陳振孫為南宋寧宗時人,可證《鬼谷子》書至南宋寧宗時期,時人所廣為流傳的唯有陶注。


綜上所述,歷代為《鬼谷子》作注的有皇甫謐、樂壹、尹知章、陶弘景四家,今本《鬼谷子》的注是陶弘景的注,殆無所疑。



(三)《鬼谷子》的真偽問題


由於《鬼谷子》一書不為《漢書·藝文志》所記載,從《隋書·經籍志》始列為縱橫家,因而後世有不少學者據此懷疑它是後人所偽撰的書。首先提出這一問題的是唐代學者柳宗元,他曾作《辯鬼谷子》一文進行討論:


《鬼谷子》要為無取。漢時劉向、班固錄書無《鬼谷子》。《鬼谷子》後出,而險盩峭薄,恐其妄言亂世,難信,學者宜其不道。而世之言縱橫者,時葆其書。尤者,晚乃益出七術,怪謬異甚,不可考校,其言異奇,而道益狹,使人狙狂失守,而易於陷墜。[1]


柳氏對《鬼谷子》一書作出的「後出」和「險盩峭薄」的評價對後世影響很大,歷代學者都是沿著柳氏這兩個觀點來繼續進行評價《鬼谷子》的。


柳氏之後的學者關於《鬼谷子》是偽書的論證,比較重要的有明代學者胡應麟《四部正偽》、清人姚際恆《古今偽書考》及四庫館臣所撰《四庫總目提要》等。綜觀這些觀點,可知其論證《鬼谷子》為偽書的最核心的依據便是「《漢志》不載」,但事實上這一依據是有問題的:如果我們說《漢志》不載便是偽書的話,那麼我們必須首先要保證先秦所有的典籍都被《漢志》所載,沒有遺漏,但事實上這一前提是無法被保證的,因此我們便不能以此為據來判定《鬼谷子》是偽書了。


筆者認為,我們要對《鬼谷子》是先秦典籍還是後世偽托之書做出判斷,應該採取更為嚴謹的論證方法:可以通過較早典籍對《鬼谷子》的稱引、記載來判斷。


由於《隋書·經籍志》已經記載有皇甫謐、陶弘景的注,那麼我們可以確知《鬼谷子》一書在魏晉時期是存在的。那麼我們需要看看兩漢時期學者關於《鬼谷子》的稱引、記載。就現有的材料來看:劉向《說苑》已經引用《鬼谷子》之文,《鬼谷子》部分篇名也經常出現在漢人的記載中,此皆可證《鬼谷子》一書在漢時已經流傳,也可進一步證明《鬼谷子》為先秦典籍。我們分稱引原文、記載篇名兩個層面對這一問題進行說明:


1.漢時稱引《鬼谷子》者


劉向《說苑·善說》篇曾引《鬼谷子》:

《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矯之者,難矣。說之不行,言之不從者,其辯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辯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於人之心,如此而說不行者,天下未嘗聞也。此之謂善說。


《史記·太史公自序》曾稱引《鬼谷子》:

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


司馬貞《索隱》云:「此出《鬼谷子》,遷引之以成其章,故稱『故曰』也。」


按:上述兩段引文雖不見於今本《鬼谷子》,然其在漢時流傳,為先秦古籍應當是可以肯定的。


2.漢時記載《鬼谷子》篇名者


《史記·蘇秦列傳》:「蘇秦者,東周洛陽人也。東事師於齊,而習之於鬼谷先生……於是得周書陰符,伏而讀之,期年以出揣摩。」


裴駰《集解》云:「《鬼谷子》有《揣》《摩》篇也。」


司馬貞《索隱》云:「王劭曰:『《揣情》《摩意》是鬼谷之二章名,非一篇也。』」


張守節《正義》曰:「《鬼谷子》有《揣》及《摩》二篇,言揣諸侯之情,以其所欲切摩,為揣之術也。」


按:從以上三家注所說,可知在漢代《鬼谷子》的篇名是屢見於學者論述的,由此亦可證《鬼谷子》為先秦典籍。


綜上所述,《鬼谷子》為先秦典籍,如果結合我們在討論《鬼谷子》作者時的論述,這裡應當指今本《鬼谷子》之卷上、卷中為先秦典籍,而卷下所論有濃厚的道教和佛教思想,當為魏晉時人偽托成書。


(四)《鬼谷子》的主要內容


《鬼谷子》一書主要是談論縱橫權謀之術的,它教人如何以言語來遊說別人。但是,《鬼谷子》雖然教人遊說別人,並非是為了逞口舌之辯,或做單純的學術探討,而是為了以縱橫權謀之術使自己能被重用,從而實現安邦定國的政治抱負。


《鬼谷子》一書的上、中兩卷旨在講述遊說時所應遵守的原理與原則,大體說來,此兩卷中,除《符言》篇外,我們都可以把它看成遊說技巧,現在依次略述如下:《捭闔》篇將人與事分成陰、陽兩類,並以開、闔的方式去說服對方。《反應》篇是說明反觀和覆驗的重要性:「反」以觀彼,「復」以知己。「反」是以對方的立場來觀察對方,「覆」是一再地審查自己。《內揵》篇以「內」(進言辭)和「揵」(提供謀略)兩種方式,來贏取君主對自己的信任。《抵巇》篇是在說明事物都有釁隙,釁隙有大有小,因而抵塞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或抵而塞之,或抵而得之。《飛鉗》篇,主要講我們要依據對方的才幹、專長的不同,替他製造各種「飛」(聲譽),讓對方由衷地感謝自己,完全地信任自己,然後我們就可以任意地「鉗」制對方。《忤合》篇主要是講在遊說的時候要利用遊說的技巧來處理去就與向背的問題。《揣》篇分為「量權」與「揣情」兩部分:「量權」是揣量各國國勢的強弱,山川地形的險要,人民貨財的多少;「揣情」是揣摩諸侯情感的好惡與真偽。《摩》篇主要講述要以對方所期盼的事情去順合他,誘惑他,讓他有所行動。《權》篇主要是講述在進行遊說時,要根據遊說對象的不同謹慎地選擇遊說時所要使用的言辭技巧。《謀》篇是講述應該如何設計計謀,來根據對方的反應遊說對方。《決》篇是告訴我們哪些事情值得花費心力去做決斷,並教我們如何做決斷。


《鬼谷子》之下卷旨在闡述遊說者本身所應具備內在涵養與修煉。現將各篇內容分述如下:《本經陰符七術》分為七個部分,其中《盛神》《養志》《實意》三篇旨在說明如何去充實意志,涵養精神;《分威》《散勢》《轉圓》《損兌》四篇是告訴我們如何將內在的精神運用於外,如何運用內在的心神去處理外在的事物。《持樞》篇殘缺,但是其大意大致是告訴我們要把握住綱領與關鍵,並以此運轉事物。《中經》篇是講應該如何用內心去經營外物,文中告訴我們由內經外的七種方法:「見形為容、象體為貌」「聞聲知音」「解仇斗郄」「綴去」「卻語」「攝心」「守義」等。



[1]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三上,《鬼谷子》條下引。

[2]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引論上篇·戰國史料之鑑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11頁。

[3] [梁]蕭繹:《金樓子》,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5頁。

[4] [唐]李吉甫撰,賀次君點校:《元和郡縣圖志》,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第139頁。

[5]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三上,四部叢刊三編本,上海:商務印書館。

[6] [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294頁。

[7] [宋]鄭樵撰,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1653頁。

[8] [清]永瑢等著:《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第1008頁下。

[9] 《史記·蘇秦列傳》司馬貞《索隱》

[10] [明]胡應麟:《四部正偽》,北京:朴社出版社,1933年,第33頁。「蓋東漢人本蘇秦、張儀二書之言,會萃附益為此。」

[11] 同上注。「或即謐手所成而託名鬼谷。」

[12] 許富宏:《鬼谷子集校集注·前言》,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13頁。

[13] [清]盧文弨著,王文錦點校:《抱經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46—147頁。

[14] 秦恩復嘉慶刊本《鬼谷子》附錄。

[15] [清]永瑢等著:《四庫全書總目》,第847頁上、中。

[16] [宋]陳振孫撰,徐小蠻、顧美華點校:《直齋書錄解題》,第294頁。

[17] [唐]柳宗元著,易新鼎點校:《柳宗元集》,北京:中國書店,2000年,第63頁。


推薦閱讀



「古典名著普及文庫」

《鬼谷子》

導讀 註譯:劉光

定 價:¥18.00


權謀聖典,中華奇書

《鬼谷子》一書是其後學者根據鬼谷先生言論整理而成的。這部兩千多年前的謀略學巨著,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奇葩,歷來被人們稱為「智慧之禁果,曠世之奇書」。其思想內容十分豐富,涵蓋了哲學、政治學、軍事學、心理學、社會學、文學、情報學等多種學科,是一部可以被廣泛解讀的著作。它一直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軍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所研究,現又成為當代商家的必備之書。它所揭示的智謀權術的各類表現形式,被廣泛運用於內政,外交、戰爭、經貿及公關等領域,其思想深深影響今人,享譽海內外。


公眾號: 嶽麓書社


覺得今天的推送還不錯?

順手關注一個唄!

(長按識別左方二維碼即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