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Microsoft Azure的十年變遷

csdn雲計算 發佈 2020-02-11T02:28:44+00:00

在微軟2005年10月28日發表的一份著名的內部備忘錄中,奧茲闡述了自己的願景,即建立一個能夠在網際網路上重現MicrosoftWindows OS、.NET應用軟體服務和Microsoft Office Suite的顛覆性平台。

來源 | forbes

編譯 | 火火醬

責編 | Carol

出品 | CSDN雲計算(ID:CSDNcloud)


當微軟前首席軟體架構師雷·奧茲(Ray Ozzie)在2008年的PDC大會上發布Windows Azure時,沒人能預估這個軟體平台將會為該公司和整個行業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雷·奧茲是「web交付軟體創新模型」的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倡導者之一,該創新模型後來成為了眾所周知的「軟體即服務(SaaS)」。


在微軟2005年10月28日發表的一份著名的內部備忘錄中,奧茲闡述了自己的願景,即建立一個能夠在網際網路上重現Microsoft Windows OS、.NET應用軟體服務和Microsoft Office Suite的顛覆性平台。當時沒有人能想到這個想法最終會成就Azure IaaS、Azure PaaS和Office 365。


內部備忘錄:

http://scripting.com/disruption/ozzie/TheInternetServicesDisruptio.htm)

雷·奧茲(Ray Ozzie)


微軟前執行長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最初堅決反對軟體即服務的新範式,擔心這會蠶食Windows和Office業務,而這兩項業務占微軟總收入的80%。可最終,鮑爾默不僅被說服了,而且還利用「我們全力以赴(we』re all in)」這一口號,推動微軟成為一家成熟的雲計算公司。


當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出任新一任CEO後,他圍繞「移動優先,雲優先」的戰略設定了公司發展的新方向。雲優先戰略要求內部產品團隊和外部合作夥伴在向企業銷售產品時,優先介紹Azure。事後看來,這一策略顯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


從最初單純將Windows作業系統遷移到網際網路之上的基本思路,到最終幫助微軟拿下了著名的JEDI合同,Azure一路走來經歷了漫長的旅程。現在,它已經能夠與Amazon Web Services匹敵,成為了最可靠的企業雲平台之一。



Microsoft Azure於2010年2月1日全面上線。現在,Azure社區和合作夥伴生態系統迎來了它的十歲生日,讓我們來梳理一下微軟雲平台這十年發展中經歷的主要里程碑吧!


2008 年~2011 年:Red Dog 與面向網際網路的Windows OS

Azure最初代號為「Red Dog」,其最初的設計構想僅僅是立足雲端構建Windows NT 擴展方案。曾負責Windows NT架構的微軟傑出的工程師戴夫·卡特勒(Dave Cutler)接到了一個設計新型作業系統的任務,以充當微軟雲體系的系統基礎,Windows Azure由此而來,之後更名為Microsoft Azure。



Windows Azure最初定位是用來替代Amazon EC2和Google App Engine的。Amazon EC2是亞馬遜打造的基礎設施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IaaS),目前仍處於測試階段,但已經引發了開發人員的高度關注。而2008年發布的Google App Engine是業界首款平台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 ,PaaS)產品。考慮到自身在開發者平台和工具方面深厚的歷史底蘊,微軟決定將Azure也打造成一款PaaS產品進行發布


Windows Azure的第一個版本只有為數不多的幾項服務,但這些服務仍然構成了平台的四大支柱。首先是包含web角色和輔助角色組件的計算服務。開發人員可以以web角色為基礎打包並運行ASP.NET web應用程式和APIs,輔助角色組件專為長時間運行而設計,且不提供UI。


與Amazon S3相當的Azure Blob存儲是Windows Azure的第二大支柱,其為服務帶來了出色的持久性與運行穩定性表現。第三大支柱是SQL Azure資料庫服務,與Microsoft SQL Server十分相似。第四大支柱是Azure Service Bus,一套衍生自BizTalk Server的消息總線。


即使是在2010年全面上線之後,Windows Azure對於企業來說仍然不是一套十分友好的雲平台。當時的Windows Azure僅面向構建特定Web應用程式的小眾開發者社群,並不能夠得到廣泛普及。


2012 年~2014 年:迎來OSS與IaaS轉型

Amazon EC2在2008年實現全面可用,Microsoft Windows Server VMs也開始提供測試版本。客戶可將桌面遠程接入EC2實例並自行安裝想要的軟體。Amazon Elastic Block Store (EBS)的發布也幫助更多用戶使用EC2在雲中運行各類傳統Windows軟體。


在這一時間段中興起的另一重要趨勢是開源軟體(OSS)的廣泛使用。因為Linux VMs的成本更低,並且能夠提供諸如Apache、PHP和MySQL之類的穩定的開源軟體包,所以越來越多的開發人員開始轉入開源陣營。Canonical的Ubuntu、Red Hat Enterprise Linux、SUSE以及亞馬遜自己的Linux都是雲計算中最受歡迎的的發行版本。


OSS的崛起和Amazon EC2的飛速發展讓微軟開始重新思考其雲計算策略。顯然,通過IaaS交付的雲服務更易於客戶控制。與此同時,開發人員需要一個能夠支持開源軟體(特別是Linux)的更為開放的雲平台。


以上兩種趨勢迫使微軟重新審視其雲戰略,最終將Windows Azure更名為Microsoft Azure,並在Azure上為Linux提供一切便利。


時任開發者工具和平台集團副總裁的斯科特·格思里(Scott Guthrie)和Windows OS部門技術員馬克·魯西諾維奇(Mark Russinovich)對PaaS 版Windows Azure進行了重構,最終將其成功轉變為IaaS版的Microsoft Azure。這絕非易事。斯科特、馬克以及其團隊做的工作就像給空中客機加油一樣,他們需要在維持原有Windows Azure APIs的兼容性和可編程性的同時構建基於IaaS的新模型。


2014年,微軟與紅帽(Red Hat)、甲骨文(Oracle)、SUSE和Canonical等公司密切合作,推動Azure成為了最理想的Linux OS運行環境。到2017年,Azure上部署的全部虛擬機中,有40%都運行著Linux。


2014年~2016年:投身大數據、分析和物聯網浪潮

雲計算廠商在經歷了計算、存儲和網絡這三大風險之後,開始將數據看作核心區分因素。亞馬遜推出了EMR,而谷歌也上線了定位為雲端數據倉庫的BigQuery。


微軟正與Cloudera展開激烈競爭的大數據初創公司Hortonworks進行合作,共同開發了Azure HDInsight——微軟雲託管版本的Apache Hadoop。此外,還推出了Azure Data Lake Store和Azure Data Lake Analytics,旨在為Azure提供端到端大數據分析平台。



2015年,微軟收購了Revolution Analytics,將廣受歡迎的的R語言引入了Azure數據平台。


在意識到物聯網(IoT)是數據驅動型工作的最大驅動力後,微軟開始投資物聯網管理服務。Azure成為少數幾個具備事件中心、物聯網中心、數據流分析、SQL資料庫以及Power BI支持型端到端設備棧的公有雲之一。


如今,微軟是唯一一家提供物聯網核心構件(PaaS)和多租戶即用型物聯網SaaS方案(Azure IoT Central)的公司。


2016 年~2018 年:在投資容器和Kubernetes方面加倍努力

在過去的幾年裡,Linux容器席捲了整個行業。最初由Docker驅動,容器化趨勢帶來了一種以微服務模式為基礎的全新應用程式開發與部署的新形勢。


隨後,Kubernetes成為大規模管理容器和微服務的首選平台。作為Kubernetes的創始人,谷歌在將代碼和管理權轉交給雲原生計算基金會(CNCF)之前,就發布了Google Kubernetes Engine (GKE)。



2016年,微軟聘請了Kubernetes的聯合創始人之一、谷歌的首席工程師布蘭登·伯恩斯(Brendan Burns)。布蘭登也很快就為Azure提出了容器發展戰略,幫助微軟上線了名為Azure Kubernetes Service (AKS)的託管平台Kubernetes。


除了對Windows Containers的支持之外,微軟還參與了很多有趣的創新項目,其中包括Virtual Kubelet、Kubernetes-based Event-driven Autoscaling、Service Mesh Interface、Open Application Model以及Distributed Application Runtime (DAPR)。


如今,微軟和Azure在容器和Kubernetes開發社群中享有很高聲譽。與谷歌、AWS、SAP、Cisco等公司一樣,微軟也成為了CNCF中的白金會員。


2018年~2020年: Intelligent Cloud 和Intelligent Edge

微軟從很早以前就涉足了機器學習(ML)和人工智慧(AI)領域。其Cognitive APIs涵蓋了語言理解、語音、視覺、搜索和翻譯等多個領域。


憑藉Azure ML Studio,Azure成為了第一個幫助可視化設計師訓練並部署機器學習模型的公有雲平台。在通過已停產的Azure ML Workbench涉足開發者工具和IDE後,微軟最終在Azure ML Services上取得了成功。該服務支持深度學習模型、NVIDIA GPU、Intel FPGA、enhanced pipelines、MLOps等,甚至還支持用於訓練神經網絡的拖拽式設計器。


在資料庫、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慧方面的投入,幫助微軟構建了一個具有高AI集成度的端對端數據平台,進而推動旗下智能雲(Intelligent Cloud)和智能邊緣(Intelligent Edge)方案的發展和宣傳。


微軟是第一批將Azure的功能延伸至「最後一英里」並押注於邊緣計算的公司之一。Azure IoT Edge 和Azure Stack Edge已經成為邊緣場景下運行計算、存儲和分析的基礎。


微軟與Intel、NVIDIA 以及Qualcomm合作,令Azure IoT Edge成為邊緣上加速AI模型的最佳平台。


憑藉著Azure Cognitive Services強大的創新能力、ML Services、AI在數據平台的深度集成以及Azure IoT Edge 和Azure Stack,薩蒂亞對「智能雲」和「智能邊緣」的願景正一步步實現。


2020及以後:Azure Arc——混合雲的基礎

越來越多的公司關注到兩個新的關鍵趨勢——Kubernetes在數據中心內的普及和投資種雲環境。


很多企業內部採用Kubernetes,從而導致傳統基礎設施與現代基礎設施共存的狀態。由於Kubernetes幾乎適用於一切公有雲環境,因此其正在成為多雲以及混合雲部署的核心。


意識到這一趨勢後,微軟推出了以Kubernetes為基礎的混合雲策略。新平台被命名為Azure Arc,協助客戶在單一控制面板上管理虛擬機、物理機以及由Kubernetes負責管理的各類容器化工作負載。


與AWS Outposts、Google Anthos、VMware Tanzu、IBM Multi-cloud Manager 以及Red Hat OpenShift等其它競爭產品不同,Azure Arc為傳統和現代工作負載創造了公平的競爭環境。Azure Arc能夠在本地數據中心甚至是其他競爭廠商的雲平台上使用Azure公有雲提供的某些託管服務。


展望未來,Azure Arc將會成為多雲和混合雲平台的統一計算架構。


當然,以上提到的這些里程碑無法全面概括Azure在過去十年中一路走來的成長軌跡。除此之外,微軟還推出了CosmosDB、區塊鏈、多種備份、DR以及遷移工具,收購了許多有意思的初創公司、發表了有影響力的企業案例研究,並一舉拿下了100億美元的聯合企業防禦基礎設施(Joint Enterprise Defense Infrastructure)的訂單。


有44年發展歷史的微軟再次證明,只要有正確的戰略、遠見和執行力,那麼就有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持續保有一席之地。更振奮人心的是,微軟公司仍然有活力,能夠轉變自身以適應迅速變化的市場和客戶期望。


Microsoft Azure,生日快樂!我們見證了你一路走來的艱辛,也期待見證你更為美好的明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