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牛角評論」所謂舒適區,並不是我們熟悉的環境,而是我們內心的控制感

吉林之聲 發佈 2019-12-31T05:33:23+00:00

吉林新聞綜合廣播特約評論員·牛角最近,有媒體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77名18-35周歲的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5.2%的受訪青年坦言自己愛拖延,總想著「明天再行動」。

吉林新聞綜合廣播特約評論員·牛角

最近,有媒體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977名18-35周歲的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5.2%的受訪青年坦言自己愛拖延,總想著「明天再行動」。57.0%的受訪青年坦言自己容易待在「舒適區」,不想跳出來。以此次調查問卷情況看,當代青年躲在「舒適區」不想跳出來,且缺乏「行動力」,更愛「拖延」,似乎成為了一種負面的情緒。這個問題如何看待值得細細品味。更關鍵的是,我們到底該怎麼理解「舒適區」?

聊舒適區之前,先跟大家講個故事。在電影《肖申克的救贖》里,有一個叫老布的角色,他是肖申克監獄服刑時間最長的犯人,已經在裡面呆了40年了。終於在他70多歲的時候,獲得了保釋,可以重新回歸社會了。

然而老布完全適應不了外面的世界,滿大街的汽車讓他適應不了,上廁所不用跟長官報告讓他適應不了,下班後一個人回家沒有朋友的孤獨讓他適應不了。終於有一天,老布在家裡上吊自殺了。對於老布的這種不適應,有的影評給命名為體制化。意思是說,一個人在體制里呆久了,就會依賴體制,即便這個體制像監獄一樣糟糕,他們也不願意離開。

當然今天我們談的不是體制化,而是舒適區。所以你發現沒有,監獄對於老布來說,就是無法離開的舒適區。再舉一個現實中舒適區的例子。我有一個朋友,有抽菸的習慣,對他來講,抽菸就是舒適區。後來一次體檢,發現肺里有陰影,這可把他嚇夠嗆,煙是不敢抽了。再後來做了個手術,痊癒了,您猜怎麼著?沒過多久,他又開始偷摸抽上煙了。逃離抽菸這個舒適區有多難,戒過煙的人都知道,連疾病都嚇唬不住他們,完全是一副今朝有煙今朝抽,明日病來明日愁的架勢。

這讓我們意識到這樣一件事,那就是所謂的舒適區,並不是像我們以為的那樣,是個環境很舒適的地方,而是某種我們已經習慣了、並且依賴於它的某個地方,或者某種生活方式,或者面對問題的應對方法。只有當這個舒適區在消磨我們,傷害我們的時候,逃離才有意義,如果舒適區很舒服,我們幹嗎要逃離?

然而現實又告訴我們,逃離舒適區是何其艱難。不是說你換個生活環境,換一份工作就能逃離舒適區,你得找到舒適區的核心地帶,老布是對體制的依賴,我那位朋友是對尼古丁的依賴,所以舒適區的真面目並不是外面的環境,而是我們內心的情感和慾望,是我們的懶惰、貪婪、恐懼、焦慮……是這些東西構成了我們的舒適區。如果不能戰勝這些情緒,你永遠也無法逃離舒適區。

在試圖逃離舒適區之前,我們先思考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不願意逃離舒適區呢?我想舒適區最大的好處就是為我們提供了「控制感」。心理學家陳海賢介紹說:「控制感是人們安全感的來源,我們大部分的應對方式,最初都是為了對抗焦慮。我們越是感到受了威脅,感到焦慮,就越需要控制感,就越會抓住已有的應對方式不放。而走出舒適區就意味著,你要放下原來應對焦慮的武器,重新去面對焦慮,尋找新的適應辦法,這是情感很難忍受的。所以,對焦慮的迴避和對控制感的需求,經常會讓我們又返回舒適區。」

所以看前面我們舉的例子,戒菸為什麼難?不是難在生理依賴,而是難在心理依賴。戒斷尼古丁上癮並不難,但是戒斷遇到焦慮就抽根煙的習慣卻很難。很多人戒菸多年再次抽菸,就是遇到了困難的事情。再來看電影里的老布,恢復自由本來是好事,卻讓他對生活完全失去了控制感,這份巨大的焦慮讓他決定去死。新聞里的拖延症也是一樣,其實人們並不害怕工作,人們只是害怕沒接觸過的工作,這就會讓人失去控制感,於是人們就選擇了逃避,能躲就躲,能拖就拖。

所以這就是我們不願意走出舒適區的原因,因為那會讓我們失去對生活的控制感,而失控的生活會讓我們感到焦慮,所以我們寧願做鴕鳥,留在舒適區。但我們前面也說了,舒適區並不真的讓人舒服,那又該如何逃離呢?說實話,沒有一個普遍性的辦法。我們當然也可以說,你需要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愛與怕,需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走出舒適區,才能獲得新的經驗,迎來真正的改變。

但說歸說,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辦到。那些勇敢的人從來就沒有什麼舒適區,他們總是在迎接挑戰。那些懦弱的人即便死在舒適區里,也拒絕改變。而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最多也就是拖延拖延、逃避逃避,想著明天再行動,而明天,早晚會到來。

文章來源:原創·吉林新聞綜合廣播

編輯:牛角、家寧、月半馬堯

審核:懷楠

監製:王林 郝峰

戳右下角小花分享給更多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