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應國文物欣賞,穿越三千餘年的歷史

藝素鏈 發佈 2020-02-25T20:03:44+00:00

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間,西周武王姬發封四子姬達為應候,爾後立國,歷時350餘年,後被楚國所滅。

平頂山市以現在的新城區為中心的大部分區域是周朝古應國的封地。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間,西周武王姬發封四子姬達為應候,爾後立國,歷時350餘年,後被楚國所滅。應國並以鷹為族徽,子孫以國為姓。在現在的平頂山市博物館裡,館藏了很多古應國的文物。

雖然我們今天展示的是古應國的青銅文物,但是還是首先展示了一個玉鷹,因為應國以鷹為族徽,鷹是他們的圖騰。這個出土的玉鹰鵰刻十分精美,展示了古代高超的玉雕技術,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欣賞應國古墓出土的青銅文物精品吧,很多帶有銘文,幫助我們了解了本已淹沒在歷史煙雲中的古應國。

編鐘。十分精美。展示了古應國當時發達的文明。

浴缶。洗澡禮具,是不是超出了你的想像?古人是沒有淋浴器啊,哈哈,估計作用相當於現在的澡盆吧。

銅盉。既是酒器也是水器。形狀較多,一般是深腹、圓口、有蓋、前有流、後有鋬,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盉之間有鏈相連接。

銅敦。盛食器和禮器。流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鼎、簋的形制給合發展而成。基本造型為圓腹、雙環耳,三足或圈足,窄蓋。器身常飾有環帶紋等。

跪坐銅人。

帶隔銅方甗(yǎn)。是中國古代的蒸食用具,流行於商至漢代,相當於現代的蒸鍋。每件甗由上下兩部分組成,上部分稱為「甑」,盛放待蒸的食物;

其底部是「箅」,有若干通氣的孔;下部分為「鬲」,用以煮水。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基本上都是甗鬲合體的,春秋早期以後則多為甑鬲分體式。商代甗多為圓形,西周中期開始出現方甗。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兩,後來作為禮器,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是政權的象徵。

銅簠。食器。簠(fu)出現於西周早期,盛行於西周末春秋初,在戰國晚期以後消失。一般呈長方盒形,蓋身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為一體,分來則為兩個器皿。

應候匜。水器。是中國先秦時代禮器之一,用於沃盥之禮,為客人洗手所用。

柞伯簋。1993年出土於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M242,柞伯簋的銘文記錄了周康王在周都舉行大射禮的過程,同時也反映了西周時期的貴族教育制度。

面具

銅盉。

圖為複製古應國戰車。

錯金鳥書戈,十分精美,至今不銹,出土於古應國墓地,價值連城。

多戈戟及鐏,出土於古應國墓地。

銅盾鍚(yang)。青銅盾牌上的飾品。出土於古應國墓地。

青銅劍 戰國,出土於薛莊鄉,古應國墓所在地。

銅矛。出土於古應國墓地。

漢代銅刀。郟縣出土。

許公戈。許國後期曾遷都葉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