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三位皇帝託孤各有不同,兩個失敗一個成功

清水空流 發佈 2020-03-21T01:57:20+00:00

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候,曾經問太子少傅,宰相衛灌,為何魏蜀吳三家都未得天下,衛灌道:「魏蜀吳三國開國之主均是人傑梟雄,奈何生在一時,若相差數載都可一統天下」。

晉武帝司馬炎在位時候,曾經問太子少傅,宰相衛灌,為何魏蜀吳三家都未得天下,衛灌道:「魏蜀吳三國開國之主均是人傑梟雄,奈何生在一時,若相差數載都可一統天下」。意思很簡單,生錯時代了,他們如果不是一個時代的人,三位都有可能一統天下,晉武帝司馬炎又問:「最終為何我司馬家得天下」,衛灌道:「天命在晉」。晉武帝司馬炎聽後洋洋自得。實際上,衛灌沒說實話,原因就是你司馬家缺德。這裡就延伸出一個問題。曹魏皇帝短命,託孤不當,所以才讓司馬家鑽了空子。從三國政治架構來看,三國皇帝都因為後來是幼主登基,老主託孤,可惜,就蜀漢成功了,曹魏和東吳都失敗了。

三國裡面曹魏的託孤最失敗,直接把魏國給托沒了,東吳託孤國家內亂,唯獨蜀漢很平穩,就內政而言,蜀漢是最穩定一個,三國老皇帝託孤的目的都是一樣的,說白了就是董事長年幼,讓職業經理人幫扶,但曹魏最慘,公司改制了,東吳為了股權大大出手,雖然最終保住股權,但資產已經大幅縮水。但為何魏蜀吳託孤的目的一樣,而結果卻大有不同呢?


首先來看蜀漢劉備的託孤,劉備60歲登基,在位2年。劉備的託孤是在夷陵之戰以後,劉備託孤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當然也有些急迫,託孤大事居然是在白帝城,甚至都沒有回到成都,這裡面既有身體原因,也有內心的惶恐,從劉備兵敗到劉備駕崩,劉備在白帝城呆了十個月,可見託孤是比較倉促的。劉備考慮的託孤人選有兩個,一個是諸葛亮,一個是李嚴,諸葛亮是當時跟隨劉備創業的嫡系班底里職務和能力最高的一個,諸葛亮時年42歲,屬於劉備荊州派系人士原始股東


而李嚴則是益州本土人士,雖然來的晚,但入股最多,屬於益州本土派代表,諸葛亮的地位要高於李嚴的。但軍權歸於李嚴,行政權歸於諸葛亮,李嚴的職務是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留下鎮守永安。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勛。諸葛亮的職務是丞相,益州牧,司隸校尉,武鄉侯,開設官府辦公。但諸葛亮的地位職務始終要高於李嚴。二人的年紀應該差不都多。劉備安排兩個人託孤的原因是: 一方面是必須絕對確保自己劉氏掌握最高權力,和以諸葛亮為首的等荊襄豪強的主導執政地位,就是要由原始股執政。劉備還是相信諸葛亮這樣的自己人,但劉備到益州就是外來戶,從蜀漢現實現實執政角度考慮,必須也要有益州的本土人。李嚴就是益州本土的代表,本土派可以參政,但不能決策。


而從實現北伐大業的角度考慮的,劉備也只有重用諸葛亮。當時在劉備看來認為當務之急是安定內部,保住蜀漢這份基業,再圖「大事」,即恢復漢室。劉備選擇在曹丕篡漢之後才登基稱帝,給漢獻帝上廟號,就是為表明他自己為漢室正統的延續, 但同時也是為了表明他與曹魏政權勢不兩立的決心,這個政治大旗必須要高舉,這是蜀漢存在的法統所在。克復中原,恢復漢室」是蜀漢的政治旗幟,劉備去世以後,這面旗幟就是蜀漢存在的最重要的基礎,劉備死後,諸葛亮、姜維二人能夠延續北伐中原這個政治任務,也說明劉備託孤人選的選擇也算是達到了他的目的,當然也間接實現了保住蜀漢基業的遺願。可以說,三國裡面託孤最成功的就是劉備。


現在我們再來分析分析一下東吳的託孤,和蜀漢倉促託孤不同,東吳孫權這邊託孤要早於劉備,可謂從容不迫,孫權在位二十四年。七十一歲駕崩。東吳實際上,最合適的託孤大臣應該是陸遜。但由於在太子問題讀上發生分歧,又加上陸遜早死,所以陸遜的早逝是東吳最大的損失,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黨爭,朝局出於動盪不安,而且一直延續到東吳覆滅的時候。孫權之所以託孤給諸葛恪也是無奈之舉,第一就是孫吳二代確實沒人了,諸葛恪是孫權一手培養和帶大的,知根知底,也是當時被認為才華最為出眾一位,家世名望也足夠。而驃騎將軍朱據, 太子右部督呂據,平魏將軍、樂鄉督施績,武衛將軍孫峻,都是孫權考慮的人選,但人脈資歷都不如諸葛恪,而陸抗、步協年紀又小,不足以服眾、陸遜一死,諸葛恪直接接任陸遜的職務。但諸葛亮、諸葛瑾、陸遜全都擔心他的性格。(剛愎自用,性格疏忽,不能容人)。


孫權死前招大將軍諸葛恪、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侍中孫峻五人處理後事,實際上就是以諸葛恪為首的託孤大臣但這個班子不合適,諸葛恪和滕胤是親家,但跟孫弘卻是仇深似海,諸葛恪和孫峻也不對付,當年幾個人在爭太子的時候,也是各保其主,中書令雖然是諸葛恪擔任,但權力卻很分散。孫權死的時候。諸葛恪50歲。官居丞相、荊、揚州牧,太傅,中書令,陽都侯。諸葛恪上台後本是一手好牌,都是讓自己獨斷的性格給敗光了。就憑諸葛恪在東關之戰擊敗曹魏,就憑這份功績就能穩定朝局。但諸葛恪託孤秉政一年就死於孫峻之手,諸葛恪失敗除了他自身的原因之外,還有一點就是諸葛恪犯有原則性政治錯誤。東吳最大的政治原則就是要「保江東」。從來沒有想統一天下,而諸葛恪意圖統一天下,違背東吳地方實力派和世家意願。又加上諸葛恪得罪整個朝臣的利益。結局就可想而知了。

下面簡單地說說曹魏,曹魏最大的失敗在於皇帝短命,曹丕,曹睿都是英年早逝。曹魏皇帝都基本上不重用宗室,導致大權旁落。還有就是曹魏託孤失敗所託非人,但曹睿託孤失敗真的不怨他自己,最初曹睿託孤叡在決定輔政大臣的人員名單時,根本並沒有司馬懿的名字。曹睿知道司馬懿的能力和影響力,所以讓司馬懿出鎮關中,排除在中樞之外,曹睿沒有親生兒子,養子曹芳此時只有八歲。曹叡設定的輔政大臣是燕王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武衛將軍曹爽屯騎校尉曹肇驍騎將軍秦朗這五個人的共同點都是都為宗室。五個輔政大臣沒有文臣,都是武將、而當初他爹曹丕設立輔政大臣的時候,卻是文武並重。曹真與曹休為宗室執掌軍權,但陳群和司馬懿卻是文職。控制國家行政權力。

但曹睿的託孤詔書卻遭到了反對,中書監劉放和中書令孫資對此表示了不滿,兩個給皇帝當秘書的居然敢反對國家託孤大事。那二人是如何操作並「篡改遺詔」的呢?曹叡在臨終前,意識還比較清醒時,任命曹宇為大將軍,但被曹宇力辭,理由是自己實在沒有能力勝任。(有自知之明)。還有就是膽子小。大將軍離皇位太近,曹宇作為曹叡的親叔父,如果接任了這個職位,乾的好還行 。如果不好,就得戶滅九族。與其如此,還不如一開始就乾脆不干。曹宇撒手不干,大大出乎曹睿意料之外。一時之間又不知道找誰。


曹宇不干,那當時,最合適的就是名望,資歷和能力都不錯的夏侯玄,但偏偏曹睿看不上夏侯玄。早些年便被曹叡貶官。而自曹真死後,宗室之內,已幾乎沒有可用之人。就在曹睿無奈之際,中書監劉放和中書令孫資二人就提議由曹爽和司馬懿兩人輔政吧。劉放和孫資與夏侯獻和曹肇不睦。不希望二人輔政。已經快死了的曹睿也是二乎了,推翻了原先遺詔,把司馬懿和曹爽召進宮中。由二人輔政。司馬懿與曹爽兩人,不論是在能力上還是在影響力上,都絕不對等一個是冢虎,一個是家豬。其結果可想而知。回顧曹叡的整個決策過程,沒有任何的朝廷重臣以及宗室參與其中,只有孫資、劉放兩個近臣一句話。孫資、劉放還不是司馬懿的人。曹爽之所以能成為帝國最主要的權力者,僅僅因為他是宗室,如果拋開這種原因,曹爽說什麼也沒有機會、沒有資格與司馬懿相提並論的。


從曹魏權力架構來看,那就是曹氏皇族勢力越來越弱小,而各大豪門勢力卻是越來越大了。司馬懿就是代理人而已。即便沒有司馬懿,也有別人。當然,如果司馬家後來不篡位,司馬懿實際上就是一個完美的臣子形象出現,他是國家的棟樑、又事事循規蹈矩恪守臣子的本分。與諸葛亮評價差不多。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