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年輕的時候》丨所謂愛情,是一場試錯成長的自我朝聖

雙子姑娘 發佈 2020-02-12T14:42:07+00:00

導讀《年輕的時候》這部短篇小說算不得張愛玲的代表佳作,以至於很少被人們提及。今天,我們就借潘汝良的愛情故事,談談年輕時的我們,最容易在愛情中犯的那些錯吧。

導讀

《年輕的時候》這部短篇小說算不得張愛玲的代表佳作,以至於很少被人們提及。

這部名為年輕的時候的小說,年輕人或是讀不透的。跨越青澀的年齡段,才能以過來人的姿態體味其中深刻,不禁感嘆其可謂「寓哲理於凡俗,寓大悲於平靜」。

小說講述了男青年潘汝良和俄國女子沁西亞相戀又分開的故事,全篇沒有複雜的故事情節衝突,沒有深刻的人物心理變化,甚至連兩人之間的愛情脈絡都是淡然無味的。

然而這份平淡,不就是我們普羅大眾的一副生活畫像嗎?多少人的愛情,像故事男女主角那般,始於五分好感,成於五分盤算,終於十分遺憾。

今天,我們就借潘汝良的愛情故事,談談年輕時的我們,最容易在愛情中犯的那些錯吧。

明明沒那麼心動,卻相信遇見就是緣分,於是一段愛情開始得不明不白

兩人的相識充滿巧合。

潘汝良自小喜歡在紙上勾畫人物側影,沒有頭髮,沒有眉毛眼睛,從額角到下巴,極簡單的一條線。

某天,他在學生休息室溫習功課,恰巧看到對面坐著的姑娘,側面像極了自己畫筆下的那個人物形象。他朝她發怔,她向他書上望了望,發現書中左一個右一個全是畫像。

沁西亞稱讚潘汝良畫得很像,殊不知,這只是一場浪漫的誤會罷了——畫中的人不是她,畫畫的人也並沒有悄悄愛上她。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處於心理優勢的沁西亞主動提議,兩人可以互教德文和中文,甚至讓潘汝良第二天就去找她上課。

潘汝良並沒有因為對方的熱情感到喜悅,對於沁西亞,他說不上喜歡不喜歡,只覺得這場緣分來得巧合。於是,明白事實真相的他,不解釋,不拒絕,迎合著跳入對方營造的交往機會中去了。

有句話說,最好的愛情不是一見鍾情,而是日久生情。照此觀點,潘汝良任由沁西亞誤會自己的心意,順勢嘗試與對方交往,算不上過錯。

然而,不容忽視的事實是,美好的愛情即便不是一見鍾情,也往往始於不由自主的慾望——那種帶著好奇與好感,想要了解對方、接近對方的衝動和願望。

潘汝良對沁西亞是沒有這種慾望的。甚至,赴約時為了顯示自己的不在乎,特意戴上一條泛了色的舊圍巾。儘管後來他還是重新換上了簇新的白羊毛圍巾,但這來回猶豫的心思,但凡有掙扎的痕跡,就已然透露著勉強了。

現實中,多少人和潘汝良一樣,選擇了一個自己不喜歡也不怎麼討厭的人戀愛甚至結婚?

有人是因為暫時沒有其他選擇,又實在不甘寂寞,於是選擇湊合;有人是因為年紀大了,即便期待一見傾心的愛情,卻再沒勇氣等下去了;有人是因為對愛自卑怯懦,相信真愛,卻不相信真愛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於是,很多人選擇妥協,像錢鍾書在《圍城》中描寫的那樣,認定「結婚無需太偉大的愛情,彼此不討厭已經夠結婚資本了」。

和不喜歡的人在一起,當然過得下去。但是有句話說「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見過光明」,結合戀愛來說就是,一旦遇到怦然心動之人,就很難忍受索然寡味的愛情模式了。

每個人都擁有享受愛與被愛的權利,都應該體會一往情深的純粹、午夜夢回的思念、毫無保留的付出,以及不言自明的默契。

如果不喜歡對方,請不要那麼快開始。畢竟,沒人願意被選中,跟對自己無感之人過湊合的生活。

明明不接納對方,卻強迫自己維持想像,於是一段愛情進行得不冷不熱

相較沁西亞這個戀愛對象,陷入戀愛關係這個事實本身,更能讓潘汝良感到心醉。就像他沉迷咖啡,不是因為咖啡本身,反倒是因為鍾情於喝咖啡時所用的精緻容器。

在跟沁西亞交往過程中,潘汝良不是沒有過歡喜與期待。然而,與其說這是因愛而生的化學反應,不如說這是一種為戀愛而戀愛的虛假浪漫。

縈繞在潘汝良心頭的浪漫感覺,很快被活生生的現實擊破了。他很快發現,沁西亞完全不符合自己對於戀人的理想設定。

這個血肉之軀的姑娘,會把藏在寫字檯底下的一雙腳褪去高跟鞋,因為圖舒服;會把書攤開了當碟子,任碎糖與胡桃屑灑在書上;家庭境況窘迫,她、妹妹、母親,跟著繼父過活。

這毫不詩意的現實,讓潘汝良痛苦萬分。他竭力使自己視若無睹,但是內心的刺撓感分厘不少。他甚至不願懂得沁西亞,因為懂得之後,夢就徹底做不成了。

好在,潘汝良在虛無縹緲的意淫中醒了過來。他決定,不再跟沁西亞發展下去,要儘快向對方解釋清楚。

美國心理學家帕萃斯·埃文斯在《不要用愛控制我》一書中寫過這麼一段話:

每個人初戀時都是將自己頭腦中早就勾畫了不知多少年、不知多少遍的夢中情人形象硬生生地套在戀人的頭上。儘管我們無比迷醉,而且似乎異乎尋常地在乎戀人,但實際上,我們並不在乎戀人的真實存在,我們只是沉迷於自己頭腦中的那個夢中情人。

所以,對於這個階段的潘汝良來說,不管他遇上的是沁西亞還是別的姑娘,這段戀情都註定會無疾而終。

就像李敖對胡茵夢那般,哪怕一直將胡茵夢奉為女神,卻在看到對方如廁時因便秘將臉憋紅,瞬間對女神失去感覺,當年轟轟烈烈的一段愛情,就此以離婚告終。

這種失敗的愛情經歷不是沒有意義,它會幫助一個人走出自戀,讓他真正懂得,對方是另外一個獨立個體,一個不受我們所左右的人,一個會挑戰我們自戀幻覺的人。

可能,大多數人的愛情故事,都是跌跌撞撞、曲曲折折,愛過、恨過、痛過、錯過之後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我需要這樣一個愛人啊。」

可惜的是,這個在愛情中試錯的過程,很少有人逃得掉。只能像潘汝良一樣,反覆蹉跎後才明白究竟該做何選擇。

明明未真心愛過,卻在失去後陷於瘋狂,於是一段愛情結束得不清不楚

沁西亞嫁人了,新郎不是潘汝良。可笑的是,潘汝良堅定地認為,如果沁西亞有更好的機會,絕不會嫁給那個年輕帥氣的警察,哪怕兩人還是青梅竹馬。

在失去愛情的那刻,潘汝良終於把對方視作白月光那般美好的存在了。他去參加沁西亞的婚禮,想像著把自己喝到酩酊大醉。看到身著一襲婚紗的沁西亞,潘汝良一陣心酸,眼睛潮了。他無法按照婚禮安排,像其他賓客那樣與新娘親吻擁抱,握手也不行,他怕自己落淚,只能遠遠瞧著,悄悄溜掉。

後來,沁西亞病了,潘汝良冒昧上門探訪。明知不合適,他還是忍不住要向她盡點兒心意。病中的沁西亞失了顏色,兩眼似睜非睜,頸項瘦到極致,只是側影還在,還是潘汝良畫得熟極而流的那副輪廓。

只是,潘汝良從此再不在書頭畫小人了,哪怕這畫像實際上跟沁西亞並無瓜葛。對於這份深沉,放不下是最好的解釋吧。

潘汝良所經歷的情感矛盾,可謂芸芸眾生的真實寫照。

年輕時,誰不曾一邊期待一邊失望,一邊渴望一邊厭棄,一邊放手一邊執著呢?看似平淡無奇的愛情際遇,一旦淪為記憶,才在時光發酵中越發顯得刻骨銘心起來。

其中的道理,跟那些總是忘不掉前任的行徑如出一轍。就像村上春樹說得那樣,死去的戀人才是最無敵的。人們為何會在失去後才渴望得到呢?

心理學有個理論叫蔡格尼克效應,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會比已經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會更加深刻。放在愛情中就是,人們對於沒有結果的戀情,會比緊握在手的戀情印象更加深刻。

事實上,與其說這种放不下是源於愛情,不如說這是當事人對於愛情的理想化投射。一旦付諸現實,內心的風花雪月又會變成一地雞毛。

結束語

潘汝良和沁西亞之間的愛情故事,雖以失敗告終,但很難說這是一場悲劇。如果兩人一直繼續下去,一個自知將就,一個深陷愛情,這種錯位現象才是最大的愛情悲劇。

現實中,我們究竟該如何對待愛情呢?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過經典的「愛情三角形理論」,認為一段完美的愛情應該具備三種要素:激情、親密、承諾。

激情是愛情中的浪漫,性吸引力和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是雙方三觀契合的部分,即便剝離戀人關係,也是志同道合的朋友。承諾是雙方對未來生活共同的預期、規劃,以及相互之間的責任感。

不是每個人都有幸遇到兼具激情、親密和承諾的完美戀情。但是,無論如何一定要堅守親密準則,也就是要確保兩人三觀契合。

因為,缺少承諾,只有激情和親密的愛情,還可以是浪漫多情的;缺少激情,只有親密和承諾的愛,還可以做得到理解包容。可是,如果兩人三觀不合,即便有承諾和激情加持,這樣的愛情也是愚蠢危險、難以持久的。

人這一生,做出選擇很容易,改道易轍就沒有那麼輕鬆了。所以,面對愛情,願你慎重地做出選擇,真誠地付出心血,坦然地接納結果。

作者【雙子姑娘】簡介:

一位以字為藥、以愛為氧,情感與理智並存的姑娘。

歡迎來到我的一畝三分地,願你喜歡這個可以安放靈魂的角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