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才是明朝的拯救者:倘若建文帝當皇帝,明朝很可能提前滅亡

無人的江湖 發佈 2020-02-12T16:26:54+00:00

甚至許多人,還從太子朱標那裡推導出,倘若沒有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皇位。倘若讓建文帝繼續統治下去,大明前途是非常堪憂的,很有可能提前就滅亡了。

長久以來,一提建文帝,人們都習慣談他跟朱棣之間,不得不說的故事。甚至許多人,還從太子朱標那裡推導出,倘若沒有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了皇位。建文帝會帶著大明繁榮昌盛起來。

但願望雖好,卻誰也沒法迴避,明明實力全面碾壓朱棣的建文帝,會輸得那麼慘,以至於都輸得,把自己搞成了「歷史謎團」之一。

倘若把建文帝和朱棣,看成是一次「擂台王者競爭」的話,那麼顯然建文帝的能力,比朱棣差得太遠了。如何能擔負起大明王朝的這個重任?

人們之所以這樣認為,恐怕更多的是出於弱者同情心理,本來建文帝已經夠慘了,何必再雪上加霜?況且,朱棣又實在太過強勢,弒殺之心堪比朱元璋,因此就 「舉起建文帝」影射朱棣了,這點估計都明白。

所以,就算沒有朱棣篡位,以建文帝當政時期,表現出的能力來看,大明朝若繼續讓他當掌舵人的話,別說繁榮昌盛了,搞不好就會鬧出第二個「南北朝」來,甚至不排除成為短命王朝。

其一、敵人在哪?

任何一個王朝若想生存和發展下去,首要解決的就是「敵人在哪」。明朝的敵人,顯然就是北方的遊牧民族。雖經過朱元璋八次討伐,但卻只是打掉了龍頭老大「北元」,而其他各部落,也趁機擺脫北元,開始了各自發展,並不斷南遷。

所以,此刻國都就成了關鍵!倘若建文帝繼續當皇上,他必不會遷都北京。而從後來北方各部落表現出來的戰鬥力來看,明朝能否頂住這些遊牧部落的衝擊,是個問題。

例子就是,朱棣那麼橫,都要五伐漠北,以至於死在北伐途中。朱祁鎮「北狩」,成了人家俘虜。所以倘若明朝不遷都,不能以「天子之身」,調配全國資源的話,估計用不了多少年,北方就會變成兩個結果,一個是成為明朝不堪承受的負擔,第二個就是被遊牧民族重新占領。

不要指望出現洪武時期的兵威,須知常遇春、徐達、藍玉等,這些開國藐視天下的統帥、大將,都是靠一次次戰鬥洗禮出來的。所以,建文帝若繼續當皇上,只要他依然定都在南京,而不北移的話,上面所說的那兩種結果,會大機率發生。

其二、建文帝的「亂彈琴」

以建文帝的思路來看,顯然是要走守成之路,所謂「洪武」對應「建文」,從國號也能看出來建文帝要文治。第一條已談,敵人虎視,文治為時過早,不現實!但最要命的卻是,建文帝的文治,存在著巨大問題。

比如,建文帝聽從方孝孺的建議,想要恢復周禮,並實行「井田制」。尤其是這井田制,完全是開歷史的倒車。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王莽就曾玩過「井田制」,導致了地主勢力的強烈反彈,給玩砸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條也非常關鍵,就是建文帝要改掉朱元璋制定的科舉「南北榜」,這是在動讀書人的命根子!須知朱元璋實施科舉「南北榜」,本質上言就是他向讀書人示好。

由於明朝時,經濟中心早以轉移到了南方,所以科考選出的51位貢生,都是南方江浙一帶的人。北方考生全面抗議,而朝堂內的北方官員,也是群情激憤。由此爆發了洪武三十的所謂「科場舞弊案」。朱元璋查來查去,最後不得不承認,根本沒有舞弊,就是由於南北兩方考生的差距實在過大造成的。

所以朱元璋這才最終實施「南北榜」,這是一種非常務實的措施。直至如今,依然被借鑑。畢竟誰都懂,經濟越發達地區,資源就越集中,自然考生質量就越高。可建文帝卻要推翻,恢復到過去的模樣。

井田制,已經動搖了統治層。南北榜,若在被撤銷,再堵住了讀書人上升渠道,這後果是啥,已經不用筆者說了,就四個字:大明必亂!

所以才說,朱棣雖發動了靖難之役,被後人多有詆毀,哪料卻因此成了大明朝的拯救者。倘若讓建文帝繼續統治下去,大明前途是非常堪憂的,很有可能提前就滅亡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