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老街味道之五:龍導尾( 瀨珠涌)同福中路以北區域古建築

廣州文仔 發佈 2021-09-18T01:56:34+00:00

從旁邊這個樓梯走上去就到了同福中路。路中間原來被封的漱珠涌,揭開了幾塊水泥板,正在做維修。下面變成了下水道,比龍導尾市場那一段的寬度要寬。



開著電動車從濱江西路來到君華.天匯樓下。就是上面舊地圖上的鰲洲內街的位置。


小區有著設施不錯的配套幼兒園。

從旁邊這個樓梯走上去就到了同福中路。

不上樓梯往北走,沿著原來的瀨珠涌走向珠江。

這邊屬於鰲洲社區

路中間原來被封的漱珠涌,揭開了幾塊水泥板,正在做維修。下面變成了下水道,比龍導尾市場那一段的寬度要寬。

水泥板下面就是原來的漱珠涌,從清朝開始就是原來通往海珠區的水上通道一直去到馬涌。在1966年的時候,把它封蓋了起來。


走到濱江路邊就是海幢碼頭了。

路邊還有一張社區地圖,標註了附近主要的配套設施。

從這個路口車折返回去。





剛才看見那個漂亮的房子就是老年大學裡面的建築。

https://www.pans.cn/Info/201403/1966.htm上面的連結裡面有,詳細的潘氏大宅的介紹。

有人說,海珠區的興盛發祥於南華西街,因為這條街曾是十三行富商巨賈們的住宅聚集地,至今保存完好的潘氏建築群便是那段輝煌歷史的見證。坐落於南華中路231號、與沙面隔江相望的潘氏大院,是其時十三行首富潘氏家族的府邸,也是這一建築群的集大成之作。

海珠區第一棟「洋樓

據海珠區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工作人員程曉勵介紹,大院的主樓寬12米,深12米,高10米。主樓基座被處理成半地下室。可做儲物之用,也有防潮之能。主樓的紅木大門鑲彩色玻璃,圖案特別精巧。記者走訪現場時觀察,首層進門為過廳,雙側有紅木門通兩邊大廳,左右對稱,各開木製百葉門通向前廊。木製的紅色百葉門,大約有兩三米高。廳後為過道,左邊有樓梯通向二樓,右邊則由樓梯通向地下室。

主樓後面後仍然是過廳,兩側對稱為房間,木門向過廳開。全屋各廳房靠牆一面均向外開窗採光,有窗楣、窗台、窗花。大廳全部鋪設鋪柚木地板,飾木牆裙。所有室內構件,雖經近百年,結構依然完整,尤以木地板最為精美,光亮照人。據廣州大學嶺南建築研究所所長、建築專家湯國華教授介紹,「這些木地板全為進口柚木,在當時是很高檔的木材,現在保護得也比較完好。」

主樓的上下兩層大廳,都有清末民初當時留下來的「豪華」吊燈,湯國華教授說,這些可能都是當時留下來的遺物。整個建築樓層在昏暗的燈光下,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

據了解,潘氏大院是較早吸收西方建築藝術,採用西方建築技術和建築材料建造的歐式洋樓,屬優秀近現代建築中的典型之作。它於2008年12月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而潘家後人、華南理工大學退休教授潘剛兒透露,這棟黃色的別墅在潘家人中,一般被稱之為「洋樓」。「洋樓」建於1908至1909年之間,是海珠區第一棟「洋樓」。

在湯國華看來,潘氏大院甚至可以「媲美沙面」。其認為,「潘氏大院的歷史價值還有待進一步挖掘。但藝術價值非常高,不亞於沙面的文物建築,科學價值也很高。這座建築應儘快修復,申報成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是有可能的。」

別具風格。

潘佩如當年在粵垣電燈公司做經理。粵垣電燈公司也被廣州人稱為五仙門電廠,舊址位於潘氏大院對岸,如今的沿江西路。為了上班方便,潘佩如在粵垣電燈公司對面珠江河岸海幢公園附近找了一個地方,建了這座『洋樓』(潘氏大院)。」

——潘氏後人、華工退休教授 潘剛兒

乾隆四十一年(1776 ),十三行行商潘振承在今南華西購置約20公頃土地,修第宅建祠堂。落籍廣東番禺的潘振承,不忘自己的先祖乃福建漳州龍溪鄉人,將建築群所在地域命名為「龍溪鄉」。

「很多人分不清潘氏大院與潘氏家廟」

從此潘氏家族世代在此繁衍生息,現在南華西街的潘氏建築群涵括清初至民國建造的潘氏居所、宗祠及附屬花園、河涌、橋、街巷等,比較出名的有潘氏家廟和潘家祠。「如果稍不注意,不少市民容易把嶺南建築風格的潘氏家廟和西洋風格的潘家大院混淆。」潘剛兒教授對記者說明兩者的差別。

「潘氏大院的建築形式和建築結構來看,建造年代與廣州沙面建築同時期,屬於含有西方新古典主義的殖民地建築風格,也翻譯為外廊式建築風格。」嶺南建築專家湯國華向記者介紹,潘氏大院用材是磚石木鋼,還有西方天主教堂使用的彩色鑲嵌玻璃和新運動時期的鐵花藝術,台階和外廊欄杆壓頂用了花崗石。

另外,「它與嶺南古建築和潘氏家廟區別很大。表現在它是濃厚的西方古典主義建築,而潘氏家廟是傳統的嶺南本土清代建築,雖然它們都在局部地方採用對方的建築元素,如潘氏大院的屋頂鋪瓦採用嶺南廣府形式,而潘氏家廟的大廳採用西式吊天花。」湯國華道出兩種建築的區別和融合之處。

以下的敘述摘自百度百科:

潘氏家族第八代後人目前仍生活在廣州——今年69歲的潘剛兒,他本人是華南理工大學機械系的退休教授。

如今的潘家花園,已是「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只有龍溪首約、龍溪二約、潘家祠道等地名,似乎提醒著,300年前一個十三行家族曾經的輝煌繁華。

南華西街道的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潘家花園的西側(原廚房、住房、祖先廳、花局、四少婦廳等部分)約800平方米,分別於上世紀50年代和70年代由海珠區教育局從潘家後人潘祝原手上徵用後拆除,被市33中作為教學樓用地使用至今。

而大院頭門、二門及包台、天井、青雲巷、祠堂中座、事後天井等占地637平方米的部分,於1956年被區房管局徵用,分別租給鑄字、模具、五金、印刷等4間工廠使用。其中,海珠區模具廠於1980年在祠堂中座、祠後天井等處增加了二、三樓,致使該處的布局遭到了破壞。經過區街有關部門的多次呼籲,上述4間工廠已於去年全部遷出,目前暫時由永興物業公司代管。

此外,大院另外700多平方米的房屋已出售給外人,原有建築布局遭到部分破壞,外牆風化比較嚴重,屋頂有漏水現象。據了解,與潘家大院相互呼應的潘家祠,位於南華西街福安社區,原占地面積近5000平方米,長70多米,在破「四舊」及「文革」期間被毀,門口一對石獅子已被移到海幢寺門口擺放。記者詢問過住在附近的街坊,許多老人家都表示這座院落已經長久沒有人打理了,破舊不堪,而很多年輕人則根本不知道這裡那段曾經顯赫輝煌的歷史。


老年大學門口對面就是海幢公園的北門。

走到海桐公園的這邊馬路往西走發有一家兒童攝影中心。


發現路邊有條巷子叫同福新街,就拐了進去,裡面也有不少古建築。



兩邊都是古建築,有傳統的趟龍門。




14號還是以前民國第11區警署的宿舍。下面的文字是引自2013年的一篇報導:

民國建築,原來是建成於民國九年的第十一區警署警察寄宿舍,大門開在同福新街,有一雲石匾額「民國九年建 通宜 梅生書」。宿舍四面圍住一個天井,樓梯扶手精緻,建築上的彩色玻璃窗較為特別。現在恐怕很少人知道在海幢公園一牆之隔,還有一棟三層的民國警察宿舍吧。

昨天,記者來到同福大街幾經周折找到了這個與海幢公園一牆之隔的民國警察宿舍。鄰居們都不知這樓有來頭地處同福新街14號的該建築從外觀看,幾乎看不出民國風範了,石匾額上的字跡已經模糊,記者費勁才隱約看出「通宜」二字,建築大門內、窗戶邊、陰暗的走道上晾曬著一些衣服,樓道和大門內貼滿了各種小廣告,一點受文物保護的感覺都沒有,如今即使住在該宿舍隔壁的住戶都表示不知道這是民國時期的警察宿舍。如今為某企業職工宿舍而在同福大街土生土長的街坊李女士說,「早些年還覺得這棟樓很特別,是民國建築,彩色的花玻璃特別好看,但後來經過刷牆整飾後,反而一點也看不出是民國建築了」。她介紹,當年的警察宿舍已經淪落為某企業的員工宿舍。

因從外觀上已經看不出民國建築風範,且大門邊也沒有任何文物的標誌,周圍越來越多的街坊都不清楚這曾經是民國時期的警察宿舍。再加上這棟樓成為某企業的員工宿舍,也讓越來越多人感覺不到和周邊居民樓的區別。海珠稱該建築為市級文物民國建築備受冷落,為何享受不到保護待遇,它被列為文物了嗎?

昨天,記者致電海珠區文廣新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經查詢,同福新街14號的民國建築確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海珠區對於該建築的建控地帶範圍以內的建築工程進行管理,任何人都不得破壞該文物,建築以內的工程也均需申請報批,但對於市級文物的使用,該負責人則表示由廣州市文廣新局進行管理。(原標題:廣州還有多少文物盼人來管管)

現在樓的外立面進行了翻新,大門和外牆就沒有動。

地面的花磚證明真的是比較老的建築了。

內裝就沒怎麼搞已經有點破舊了。

樓梯口還有一隻貓在守門。我怕這個貓攻擊我的小狗就沒有上去。

走出警察宿舍旁邊也有不少老房子。

傳統的趟龍門和屏風,木窗窗花的式樣都證明它是老建築。


門口也種了一些綠色的植物,顯得生氣勃勃。

同福新街1號這個二樓的陽台還有琉璃的柱子。




圖上這個古建築氣勢還是挺足的。

旁邊的福居里3號隔壁就是海幢幼兒園


3號已經掛上歷史建築的牌匾,室內正在進行裝修。


幼兒園就是現代的建築了。

旁邊的福場西一巷也有不少老建築。


這兩個建築的門就有點破爛了。


沿著巷子一直走,就來到了寶崗大道,對面就是富力的金禧花園。




在折回福居里看了周圍的老建築。


經過一個公安的辦事處,就到了海幢寺的外牆邊的芝靈巷。




這個芝靈巷2號也是掛了牌匾的歷史建築。


海幢寺的寺廟經過翻新之後還是挺雄偉的,這次因為帶了狗不能進去。


過了海幢寺就沿著同福路往西走,路的兩邊就是廣州的名校南武中學。



再往前面走就到了海珠區少年宮,女兒在少年宮裡學了好幾年小提琴,現在還在小天使樂團。

少年宮中間有一條小巷,叫伍家祠道,把少年宮分成了東西兩部分。這裡就是當年十三行的首富伍家宅院的地方。

沿著小巷走進去,從少年宮的側門看少年宮的禮堂邊上還有一顆老的大榕樹。


少年宮的後面就是廣州市海珠區同福中路第一小學。

往北走就到了蘭亭頤園的樓盤。



沿著樓盤外圍的海榕街走


往北走就來到了龍溪二約。

走上這些梯級就到了南華西路

過了馬路對面就是我今天的出發地君華.天匯的樓盤。

又看見了剛才經過的幼兒園。

逛完這個區域算是把龍導尾由北到南的建築基本都逛了一遍。有些歷史建築年久失修,應該快點翻新保護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