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史記》13句傳送千古的經典名句,領略其中蘊含的大道理

乾坤講堂 發佈 2020-01-30T05:51:36+00:00

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引用此句,原句出自《晏子春秋》,指無論多麼聰明的人,在多次思慮之中,總有一兩次出錯。


所謂「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史記》被大文豪魯迅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其中有有許多名句,至今仍十分為人稱道,細細讀來,深感其內涵深厚。

1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司馬遷在《史記·淮陰侯列傳》引用此句,原句出自《晏子春秋》,指無論多麼聰明的人,在多次思慮之中,總有一兩次出錯。而愚蠢的人思慮千萬次,也總有一次會是對的。

2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引用此句,原句出自《管子·牧民》,指人們的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人們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要君王明白百姓生活富足,才能政通人和。

3

慈母有敗子而嚴家無格虜。

來自《史記·李斯列傳》,原句出自《韓非子·顯學》,慈愛的母親會有敗家的孩子,而嚴格的家庭里沒有刁滑而兇悍的奴才。此句淺顯易懂,溺愛對孩子並不是愛而是害。

4

前事之不忘,後事之師也。

選自《史記·秦始皇本紀》, 吸取之前的經驗教訓,可以作給以後的事情做借鑑,要人們不要重蹈覆轍。

5

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出自《史記·儒林列傳》,指學者應當要致力於合乎正道的學說而立言,不可曲解學術,去迎合世俗的愛好。做學問的人不能做違心的事,也不能說違心的話。

著名文學家陳寅恪曾這樣說過:「如果作學問是為了去迎合政治,那不是真正在作學問。因為作學問與政治不同,畢竟有它自己的獨立性的。」

6

非人情,不可。非人情,難近。非人情,難親。

出自《齊太公世家》,指凡是能做出超越正常人性、人情範圍之外的事情的人,都是不可親近的,一個人連自己的性命都不放在心上,也不會把別人的性命放在心上;一個人連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都不愛,也很難相信他會愛別人。

7

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指泰山之所以有這樣的高度,正是因為不拒絕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江河之所以有這樣的深度,正是因為不拒絕細微的溪流,匯流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規模。

8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指幹大事者不拘小節,將大禮節之人不顧及小的責備。

9

居後而望前,則為前;居前而望後,則為後。

在後面,望著眼前,那是前;而在前面望著後面的,就為後。

10

順不妄喜;逆不遑餒;安不奢逸;危不驚懼;胸有驚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也。

順,不妄喜,乃看透得失,明憂樂之義;逆,不惶餒,是執著之中,心態平淡;安,不奢逸,為有進取之心,明取捨之 道;危,不驚懼,非自信坦然,鎮定自若者,不能為也!

11

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出自《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 其文意是堆積很多羽毛能把船壓沉,累積很多輕物能把車軸壓斷,眾人的口可以熔化金屬,過多壞話能把骨頭銷毀。如今用來比喻輿論的影響力特別大。人言可畏。

12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指細微的失誤,可導致巨大的差錯。前蘇聯的聯盟一號宇宙飛船,便是因為一個小數點釀成的一場大悲劇。太空人科馬洛夫生命的最後時刻,叮囑女兒說:「學習時,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小數點。聯盟一號今天發生的一切,就是因為地面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

13

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該句淺顯易懂,能做的人未必能說,能說的人未必能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