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們看上他便於駕馭的傻氣,卻萬沒想到,李忱竟是一個鐵腕君主

天天開心歷史 發佈 2020-02-12T19:23:36+00:00

「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後,歷史給予了李忱很高的評價:「宣宗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宮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由於宣宗李忱的勵精圖治,使得我們在時隔1000多年後仍然能夠有幸在那個混亂不堪的歷史迷局中,瞥見一抹盛唐的餘暉。

唐宣宗李忱(公元810年~公元859年),唐朝第18位皇帝,在位13年。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是唐憲宗的第13個兒子,穆宗的弟弟。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當時的人認為李忱身上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遺風,因此稱李忱為「小太宗」。

李忱是位頗有主見和才情的皇帝。他整頓朝綱,把武宗時期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永不再用;同時,又大加起用牛黨的白敏中為相。這一舉措使得延續幾十年的「牛李黨爭」以李黨的徹底失敗而告終。
對於政事,李忱孜孜求治,喜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並且限制皇親和宦官。對於軍事,他曾成功擊敗吐蕃,收復河。這是安史之變後,唐朝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然而令人遺憾而感嘆的是,這樣一位頗有能耐的宣宗,最後卻因為服用仙丹而中毒身亡。

李忱之所以獲得宦官馬元贄等人的賞識,並非其表現出有多麼出眾的才千恰恰相反,正是他的傻氣,成為了宦官們的最佳獵物。

在武宗昏迷之際,李忱被接到了宮中,成為整個唐朝時期唯一一位以皇太叔身份繼位的皇帝然而,李忱真的像宦官們想的那麼傻嗎?當然不是,否則怎麼會有日後如此耀眼的輝煌政績和「小太宗」的美譽呢?顯然,是馬元贄等人對李忱缺乏足夠的了解。那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原來,這是李忱目睹宮廷爭鬥後的自保之道。如此一來,想把持朝政的宦官們自然會把一直裝傻充愣的李忱作為理想的繼位人選。可讓世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位曾經的傻子在繼位之後,竟然爆發出強大的執政能力。這時,人們才恍然明白,原來這一切都是李忱隱忍的智慧。

人生而來世,沒有天生的智者,也就沒有天生的傻子。那麼,在晚唐時期被世人看作是「笨得不行」的皇太叔李忱,又是怎麼回事呢?這要從他的家庭環境和成長經歷說起。
元和五年(810年)6月,李忱生於大明宮,是唐穆宗的弟弟。論輩分,他是唐敬宗(即穆宗的長子)、文宗和武宗的皇叔,但年齡卻比唐敬宗和唐文宗還小一歲。
李忱的母親鄭氏原為節度使李錡的妻子,後李叛亂被殺,鄭氏以罪孥沒入後宮,充當御女。沒想到,卻被唐憲宗李純召幸,生下了皇子李忱。於是,尊鄭氏為王太妃。後來李忱繼位,尊鄭氏為皇太后。
並不怎么正大光明的出身讓李忱從小就知道收斂鋒芒,訥訥不語,被宮中所有人認為「笨得很」。唯獨唐穆宗一直對李忱關愛有加,在長慶元年(821年)3月封其為光王。穆宗曾撫著李忱的背說:「這是我家的英物。

但父親對自己弟弟的寵愛卻並沒有換來兒子對叔叔的尊敬,穆宗的幾個兒子敬宗、文宗、武宗都很不喜歡李忱。雖然在輩分上,身為叔叔輩的李忱要比他們幾個都大,但事實上從年紀上說卻小於他們再加上李忱從小就傻乎乎的,文宗與武宗就更加討厭他了,甚至文宗公然地戲稱他為「光叔」。
有一次,文宗在回十六宅(唐末諸王共居的第宅)與眾家親王舉行家宴時笑言:「誰能讓光叔開口,朕有大賞賜!於是,幾個親王便前去拿當時還是光王的李忱逗樂取笑。但任憑你百般捉弄挑撥,李忱就像個木頭似的始終不露聲色,不發一言。最後,文宗看著各個親王無可奈何的樣子,卻是哈哈大笑按照中國的傳統禮教來講,無論你是皇親國戚還是平民百姓,在公開場合拿自己的親叔叔取樂,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大的侮辱。然而,從小出身動盪的經歷和20年來目睹宮廷政治鬥爭的經驗鍛鍊了李忱的權謀智略,深諳隱慧藏身之道,一次又一次地忍受著這種侮辱,表現出一種憨傻的樣子。就這樣,李忱在其未做皇帝的前半輩子一直過著這樣的生活。

相對於文宗,其弟弟,也就是後來繼位的唐武宗就更為離譜。但或許面對皇權的爭奪,做出任何怪事都是正常的。雖然李忱一直都是夾著尾巴做人,但仍然難逃命運的捉弄。武宗繼位後,對其的打壓就更加厲害。有一回,武宗隨便找了個事由,就把李忱關在宮廁里禁足。想想一位堂堂的皇子,被親侄子關在廁所里不讓出來,差點連命都沒有了。這過的是怎樣一種生活?又需要多大的勇氣和耐力?然而,李忱硬是靠著裝傻充愣、忍辱偷生的毅力頑強地活了下來。

關於裝傻避禍,這裡還有一段並未得到嚴格考證的小故事。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剛剛繼位的唐宣宗李忱頒下一道聖旨:賜新吳縣百丈禪寺「大智壽聖禪寺」匾額,並要求各地改尊崇道教為尊崇佛教。

地處偏僻的百丈寺何以獲此殊榮?唐宣宗為何如此看重佛教?原因很簡單,唐宣宗曾在百丈寺里當過和尚。那麼,唐宣宗李忱又為何從地處西北的西京長安(今西安)跑到千里外的百丈寺來當和尚呢?據說,唐朝中晚期時,宮廷鬥爭非常激烈。公元840年,唐武宗李炎繼位後,非常擔心他的光王叔叔李忱會篡奪自己的皇位,因此對其百般刁難、萬般迫害。為躲避唐武宗的迫害,李忱便去請教京城裡的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在李忱的手掌中寫了兩個字:「百丈」。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李忱暫時離開宮廷百丈遠,到外避避爭權奪利的風頭。但李忱卻會錯了意,認為老和尚要他到「百丈這個地方去躲躲。於是便千方百計地打聽「百丈之地,終於得知新吳縣有座百丈山,山下有一個百丈村和一座百丈寺,故而不遠萬里來到百丈寺。
另一方面,李忱的父親李純即唐憲宗的皇位又是由宦官推擁而獲得的,因此憲宗格外信用宦官。晚期又沉迷於丹藥,惶惶不可終日。眼看沒有多大的利用價值,宦官群黨們便動了殺戮之心。公元820年,憲宗被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宦官陳弘正殺害,享年43歲。
親眼目睹父親被殺害的李忱,變得更加沉默寡言,任憑天大的事情發生,他也依然是毫無表情。因此,誰也不會把一個傻子放在眼裡。可也正是因為他的傻氣,才躲過了一次又一次的宮廷爭鬥。

李忱的裝傻不僅保住了性命,而且沒想到也因為這個同樣的原因,在唐武宗去世後,竟然成為被宦官普遍看好的、可以隨意操縱的最佳繼位人選。

會昌六年(公元846年)春天,唐武宗李炎病危,他的幾個兒子都還年幼,所以一直沒有立太子。帝國沒有儲君,一時間,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而此時的整個晚唐,宦官的權力很大。為了能繼續過著為所欲為的日子,他們便決定找一個以後能便於他們控制的人來做皇帝。於是,早已被世人遺忘的一乾二淨的光王李忱便成了他們最好的獵物。試想,誰還會比一個傻子更好控制呢?這一年暮春,在宦官仇公武、馬元贄等人的簇擁下,光王李忱出人意料地回到了長安,成了「皇太叔憑著這種糊塗、這種無能、這種沉默,在唐武宗彌留之際,李忱被宦官們推為了皇位繼承人,幾乎是用「劫持的方式幫他登上了皇帝大位,成了一國之君。

對於李忱的登基,朝中的大臣也都是無可親何,一個個也不敢對大唐的未來抱什麼遠景。但讓所有人大吃一驚的是,位曾經的傻子卻有著過人的韜略,不但對混亂的朝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削整還迎來了大唐繼「貞觀之治」後的第二個高峰。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以及他一手開創的貞觀之治是一個怎樣的概念,而宣宗李忱的成就竟然能用「小太宗」來形容,可見其不凡之處。

從小流落的艱難經歷和20年來的政治鬥爭經驗鍛鍊了他的權謀智略,使李忱在登基之後井噴般地爆發出來。
繼位後的唐宣宗一掃舊態,處理政務無一不合情合理。這時眾人方知,這是個不可等閒視之的君主。首先,李忱用極短的時間將武宗時期的重臣李德裕清出廟堂,遠調荊南節度使。這樣的雷霆手段甚至讓李德裕的政敵牛僧孺都感到措手不及。接著,又大加起用重視科舉出身的牛黨成員,並且李忱本人也極其重視科舉。
在宗教上,唐宣宗與唐武宗反其道而行之。他抑制道教,杖殺了趙歸真等數名大道士;恢復佛教,除了詔令在長安、洛陽二京增加寺廟外,還聽任僧人修復各個已毀之寺廟。他以犧牲政府奪取寺院經濟之利,爭取信仰佛教的朝臣以及廣大民眾的支持,從而建立了他的政治基礎。厚實的政治基礎使李忱得以用自己的意志來刷新政治。

另外,此時邊境形勢的變化也幫助宣宗取得了政治資本。自唐武宗以來的吐內亂,削弱了吐蕃的實力。到唐宣宗初年吐蕃據有的秦(今甘肅天水)原(今甘肅固原)、安樂(今寧夏中衛)三州以及原州七關,均已歸附了唐朝。此後,沙州(今甘肅敦煌)志士張議潮聯合當地軍民起兵趕走吐蕃守軍,收復了沙州。在被唐宣宗任命為沙州防禦使後,又收復了瓜(今甘肅安西)伊(新疆哈密)西(新疆吐魯番)等10州。由此,唐朝重新取得了對河西走廊的控制權,在沙州設置歸義軍,宣宗升張議潮為節度使。
另一方面,宣宗明察沉斷,從諫如流。說來湊巧,太宗納諫,是得了魏徵而唐宣宗納諫,則是得了魏徵的五世孫魏謨。魏謨是唐文宗讀《貞觀政要》後因思慕魏徵而在魏徵後裔中找來的。魏謨入仕後,現了魏徵直言極諫之風。唐宣宗登位後,拜其為宰相。群臣進諫皆唯恐君主不快而委婉諫言,唯獨魏謨開門見山,無所忌諱。唐宣宗常嘆:「魏謨有祖風,我心極重他。
唐宣宗臨朝,對待群臣如待賓客,從未有倦容宰相奏事,他威嚴不可仰視奏畢,他臉上放出微笑,讓群臣閒語,或問里坊瑣事,或談宮中游宴,無所不至。經一刻時辰,又嚴肅地告誡群臣:「卿等好自為之,常擔心卿等負朕,日後難以相見!」說罷,起身回宮。令狐說:「我秉政十年最受恩遇然每次奏事,未嘗不汗透脊背。
唐宣宗努力仿效唐太宗,以「至亂未嘗不任不肖,至治未嘗不任忠賢」為座右銘。他將《貞觀政要》書於屏風之上,每每正色拱手拜讀處理天下事務時,明察果斷,用法無私;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其大中年間所施之政直到唐亡,尤被人稱頌,時稱為「小太宗」。
然而,讓人遺憾的是,這個明君晚年竟然也去求長生不老,服用金丹過量而送了命。

唐宣宗李忱,無疑是皇帝中的另類。

一個原本是傻子級別的人物,卻被戲劇般地推到了大唐權力的中心位置。宦官們原本看上的正是他便於駕馭的傻氣,卻萬沒想到李忱竟是一個善於隱忍的鐵腕君主。他不但穩穩地站住了腳跟,而且還開創了唐太宗後又一個大唐的繁榮時期。
「大中之治」落下帷幕後,歷史給予了李忱很高的評價:「宣宗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宮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由於宣宗李忱的勵精圖治,使得我們在時隔1000多年後仍然能夠有幸在那個混亂不堪的歷史迷局中,瞥見一抹盛唐的餘暉。
應當說,無論是李忱的裝傻充愣,還是他被宦官劫持而登上帝位,都折射出了大唐後期的政治亂相,也說明了宮廷之內的權力角逐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繼位後的李忱一反常態,與過去判若兩人,「裁決庶務,咸當於理,人始知有隱德焉。」他廢除舊政,勵精圖治,誅殺惡宦,平息黨爭。以使得政局穩定,國力增強,還擊敗了吐蕃,收復了河湟。
只是,這位豪情滿懷的帝王竟然迷信仙丹之術,謀求長生不老,結果因中毒而命喪黃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