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韻如和黃雨萱,你是哪種性格?性格不好真的會被社會淘汰嗎?

泛心理精品課 發佈 2020-02-25T04:47:07+00:00

羨慕別人的好性格,是人之常情上學期間,我們身邊總是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學習好,人緣好,走到哪裡都好像自帶光環,吸引他人注意,跟他們接觸起來也毫無障礙,讓人覺得舒服。

點個關注@泛心理精品課,每日趣看心理看八卦,學習心理乾貨。每次你迷茫的時候我都在

疫情期間有一部劇打發了大家的無聊時間,一時間成了討論的熱門。劇中講到,兩個性格截然不同的女生,帶來了迥異的人生。一個是內向甚至孤僻,讓人敬而遠之的高中女生陳韻如,而另一個是外向活潑,人緣好朋友眾多的年輕白領黃雨萱。

她們兩個人確實是現實生活中,性格決定人生軌跡的縮影。

羨慕別人的好性格,是人之常情

上學期間,我們身邊總是有這樣一種人,他們學習好,人緣好,走到哪裡都好像自帶光環,吸引他人注意,跟他們接觸起來也毫無障礙,讓人覺得舒服。

工作時候,身邊也不乏這樣的同事,一呼百應,好像天生帶有領導才能,讓人願意和Ta打交道。你有時會默默羨慕,如果我也是那樣的好性格就好了。

就像《想見你》劇中的陳韻如,被黃雨萱占據了身體以後,不但個人形象有了很大提升,連一直喜歡但對自己無感的男生都喜歡上了自己。好性格似乎讓她得到了她想要的一切。

而當黃雨萱從陳韻如身體離開,想要繼續「黃雨萱性格」帶來的種種好處時,陳韻如不但覺得假扮另一個人很吃力,而且很快就被人識破。那種被別人都表示喜歡「黃雨萱的她,厭煩陳韻如的她」更是徒增了她的痛苦。

羨慕別人的性格,甚至幻想成為某個人,是人之常情,看到別人好的一面,是要求自我進步的一種表現。人總是期待更優秀的自己,占有更多更好的資源,而好性格是各種好機會發生聯繫的必備條件。但是好性格並非從天而降,對性格的改造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家庭對性格塑造的影響

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有著各種親密關係的人更快樂,更有利於塑造好的性格,這些關係包括父母關係、朋友關係、同伴關係以及戀人關係等。

人一出生,首先面對的就是與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和父母的關係好,往往會讓孩子更有底氣與外界打交道,因為他們相信外部世界也和自己的父母一樣,是溫暖友善,熱烈回應的。反之,在親生父母身邊得不到相應溫暖和支持的孩子,就會在與除父母以外的外部世界發生聯繫時產生障礙。

電影《天才少女》中,女主人公小沼從小就是個安靜內向的女孩子,她喜歡收集一些漂亮的小玻璃珠、糖紙之類的小玩意,小心翼翼裝在自己的「藏寶盒」中。但這些在她強勢的母親看來就是一堆垃圾,不但把她視若珍寶的這些收藏給全部扔掉,還在小沼成長過程中總是干涉她各種想法和行為。

小沼變得越來越沉默,到了高中以後因為性格問題,融入不到人群里,就退學在家,而父母也在這個過程中離婚,各自為家,更讓小沼變得越來越孤僻。

專制的教育方式影響孩子的社交發展,孩子沒有機會表達,也沒有人關心他的感受,這些都會間接影響孩子的自信,致使他們溝通技術不夠好,焦慮程度也會更高。

在《想見你》中,陳韻如的父母鬧離婚,兩個人都想帶走唯一的兒子,而把女兒推給對方(當時自卑的陳韻如心裡是這麼想的,其實不然),重男輕女的觀念非常嚴重。陳韻如平時和母親、弟弟一起生活,母親做的是陪酒工作,這讓陳韻如感到羞恥和自卑,曾經在路上偶遇母親卻假裝不認識,自己匆匆跑開。

自我價值長期得不到肯定,陳韻如面對外部世界是恐慌的,厭惡的,她希望自己在這個世界消失,以至於劇情發生到後來,大家都在尋找殺死陳韻如的兇手時,才猛然發現,陳韻如是死於自殺。

反觀黃雨萱的家庭環境,父母充足的愛給了她強大的安全感,當僅僅7、8歲的她走丟的時候,她並沒有表現出來特別的恐慌和緊張,與年長自己十幾歲的「大哥哥」相遇,兩人有吃有喝有聊,最後被安全送回家中,還大聲要求對方「不可以忘了我」。

當父母自己的感情一團糟,就無暇顧及孩子的感情需要,自我價值的形成需要父母對孩子表達關注,傾聽孩子的內心,充分給孩子選擇權,培養孩子的自主感,擁有自我價值的人,才有可能勇敢熱情地與外部互動。

父母是與孩子朝夕生活在一起的人,父母就是孩子的全部世界。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愛,就等於是得到整個世界的關注和愛,對孩子的影響無可比擬。

最後一點,無論是陳韻如,還是黃雨萱,性格各異的她們都是組成這個異彩紛呈世界的一抹色彩。即使是性格孤僻的陳韻如,也有默默支持喜歡她的人,人的性格,也不能單純以內向或者開朗來評價好壞。

也許只是堅持自我,就是一種獨特的存在。

最近爆文

點個關注@泛心理精品課,每日趣看心理看八卦,學習心理乾貨。每次你迷茫的時候我都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