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號內測大獲成功,微信會有哪些變化?

運營公舉小磊磊 發佈 2020-02-26T06:41:01+00:00

所以大家會打開微信> 搜一搜 會比 打開瀏覽器 > 打開百度 更高效;微信或許會在今後給「搜一搜」一個更頂級的入口,並用配套政策來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

本文由讀者投稿,授權運營公舉小磊磊(公眾號ID:gongjulei)全網發布

作者:小楊(公眾號ID:野生符號)

2月6日,我發布了一篇文章《微信視頻號終於上線!內含申請開通地址!》,全網閱讀10W+。

當時多數視頻評論和點讚還很少,但在最近20多天時間裡,視頻號迎來了一波高潮,視頻號主數量,視頻數量和觀看人數都迅速上升,很多視頻擁有幾千贊上萬贊,整體數據翻了10倍都不止。

而且由於申請視頻號的人太多了!導致微信團隊工作人員壓力超大,所以關閉了內測申請通道。毫無疑問,這款產品在內測期間獲得了成功。

那麼,這對於整個微信生態而言,有哪些影響?

1 全媒介內容平台矩陣

最近大家有沒有發現,「微信公眾平台」已經更名為了「公眾號」,公眾號也有了自己的特定LOGO↓

而且你的朋友圈下方,也悄悄上線了一個「視頻號」按鈕。灰度測試階段,僅部分用戶可見

微信的趨勢十分明確,那就是要打造一個全媒介內容平台的矩陣。

公眾號:提供信息、資訊

視頻號:提供視頻圖片等短內容

小程序:提供服務與互動

文章、視頻的優勢是不一樣的,就像抖音永遠不會取代公眾號,由於媒介形式、視聽語言形式的不同,不同的內容也有自己合適的媒介平台。

微信由於在前期戰略失誤,使得公眾號更偏向於發布「文章」這類對發布有較高要求的媒介形式,使得「短內容」形式沒有呈現出來。

而「視頻號」的上線,就是微信對之前戰略布局錯誤的一次修正,就是要讓「微信內容生態」覆蓋所有媒介範疇,覆蓋所有內容形式,讓「所有人」都能實現表達的需求。

「微信內容生態」拒斥與外部網際網路有流量接觸,比如你在百度上很難搜到微信公眾號的文章,這是因為微信要建立自己的生態閉環。

但這也同時意味著,微信生態內部的各內容平台一定是互聯互通的,「公眾號」可以引流到「視頻號」和「小程序」。

同樣,「視頻號」也可以向「公眾號」、「小程序」引流。<在視頻號中點擊超連結即可引流到公眾號>

對於有能力做全媒介內容的大號來說,這是一個新的引流渠道,這相當於將抖音號的粉絲和公眾號的粉絲整合到了一個號上,等到「微信內容生態」建成之日,不難想像,將會出現無數「千萬級」「億級」的頭部大號。

上面說到,微信要建立自己的生態閉環,而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微信的月活用戶已經突破11億,小程序用戶也高達3億

微信已然成為了整個移動網際網路最大的「流量池」,相較於其他流量較大的平台,如「抖音」、「新浪微博」、「小紅書」,微信在內容之間的互聯互通,流量閉環得天獨厚的優勢足以給其他平台造成強烈的衝擊。

當我們想看新聞,就會在微信中打開「公眾號」,而當我們想看短視頻,則會打開微信中的「視頻號」,又或者需要一些簡單的軟體工具,就打開微信中的「小程序」。

一個人在移動網際網路中能幹的事情,現在全都可以在微信一個APP中完成。所以說,「微信內容平台」就是下一個移動網際網路,或者是一個超級生態系統。

2 人人皆可創作

張小龍認為,目前微信缺少了一個「人人皆可創作的載體」,每個人都可以發照片,發視頻,而讓每個人都去寫文章是很難的,「短視頻」就是為了「讓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機會」。

「公眾號」是單獨的一個帳戶,多個運營人可以運營一個「公眾號」,這就造成公眾號的主體更偏向於「機構」。

而短視頻的發布是綁定在個人微信號上的,這就是鼓勵更多「小的個體」也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張小龍建立微信內容生態的本意就是希望「每個個體都能發出自己的聲音」,但現在的微信生態,話語權掌握在極少數的頭部大號手中,小號的影響力極弱,這影響了微信平台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今後,微信必然會推出針對長尾小號的扶持政策,這就是我提到的第三點趨勢,「篩選機制的變化」。

3 篩選機制改變

Web3.0相較於Web2.0更講求對於海量信息的「篩選」;而篩選機制主要有兩種。

「訂閱」是一種信任的預支,其行為模式與我們訂閱每月寄送的雜誌相似,當我們相信該雜誌的定位與我的需求相同,且雜誌的質量穩定有保障,才會去訂閱。

這就要求公眾號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專注於某一個垂直細分的領域,且每一篇文章都能保證質量,不辜負用戶預支的信任。

「訂閱」也是一種人工的篩選機制,人們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訂閱一個有「明確定位」的公眾號,這樣你就可以源源不斷的收到自己偏好的文章。

算法推薦機制是根據你經常瀏覽的內容,自動為你匹配相近似的內容;或者找到和你一樣也喜歡看這類內容的人,將他們看的內容推薦給你。

對於微信內容平台中大量且影響力弱的小號,擴大影響力是一件極度困難的事情,一般而言,對於一個小號,擴大影響力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

社群傳播就是你公眾號的文章被別人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這是最自然也是最常用的分享方式,相對於微信公眾號,人們更願意點開朋友圈分享的文章或者微信群分享的文章。

但是,社群傳播的難度也是很大,僅僅是思考怎樣讓更多的人轉發分享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同時,社群傳播也會出現難以出圈的現象,一般而言,社群傳播分為圈內傳播,跨圈層傳播和全民傳播。

圈內傳播就是你的這篇文章僅在與你最接近的圈子中傳播,比如你是一個新媒體人,你的文章只在新媒體這個小圈子裡傳播,而沒有傳達到追星女孩的圈子裡。

跨圈層傳播是指該傳播打破了圈層壁壘,新媒體圈子在轉發,同時追星女孩的圈子也在轉發,比如近日爆火的「塗小瓶子」遊戲,就是一次很好的跨圈層傳播。

全民傳播是指全民都在傳播的事件,比如「李文亮醫生」事件,「微信,請給我一面小國旗」事件。

大號引流的方式就是讓領域內的大號轉載你的文章,或者介紹你的公眾號,至於如何讓大號轉載你的文章?這也是一件難於上青天的事情。

PS:在運營公舉小磊磊的菜單欄中,可以點擊「互推漲粉」聯繫到很多公眾號負責人。

無論是「投稿」還是「轉載」,一般大號都不允許給你的公眾號留有非常明晰的廣告位,且轉化率較低,一般不超過1%,即一萬閱讀量一般轉化的流量不超過100人。

外部引流指將非微信內容生態的流量引入微信內容生態,比如將知乎、百度、小紅書的流量引導到公眾號上,這也是很多大號做起來的方法。

SEO優化,即「搜尋引擎優化」。

比如你在百度中輸入「怎樣做好新媒體運營」的關鍵詞,排名靠前的內容就是你的文章,就可以達到很好的引流效果,對這個排名的優化方式就是SEO優化。

這種方法也能帶來較好的轉化效果,且為絕對精準流量,因此這種方法獲得的用戶價值更高。

但我在之後的第五個趨勢也會提到,外部SEO引流會被微信內容平台的「搜一搜」取代。

以B站(Bilibili)為例,為什麼那麼多素人UP主可以一夜爆紅,就是基於B站的一套算法推薦機制。

當用戶瀏覽到一個視頻,如果覺得好,就可以「點讚,投幣,關注,收藏」,這四種行為均可以增加算法的權重,算法得到了正向的反饋就會將這個視頻推薦給更多的人。

在B站,內容創作者可以更專注於內容的創作,因為優質的內容從來不會被辜負。

而目前的微信公眾號,長尾小號的運營者還要天天為怎麼誘導裂變,怎麼外部引流,怎麼與大號合作這種「與內容創作無關」的事情發愁,無疑扼殺了一部分優質內容創作的積極性。

當然,目前微信已經在「看一看」里試點了算法推薦機制,可以預判,未來的微信內容生態推送機制一定是「訂閱推薦與算法推薦」的混合推送模式。

4 合理的哲學

人們常說微信的邏輯是「克制」,但張小龍說自己更多的是站在「合理性」的角度考慮的,更多的去思考微信的每一個設定是否「合理」且「必要」。真正的克制,是合理地捨棄。

視頻號最大尺寸1080X1230,是非全屏的呈現形式,而抖音則是全屏呈現形式,相較於抖音,非全屏呈現更容易劃出,沉浸性差,人們需要思考手指滑動的距離才能查看下一個短視頻。

在抖音中,全屏具有更好的視覺沉浸感,手指一划就可查看下一個短視頻,不需思考手指移動的距離,人們因此更願意沉浸其中,可以說,抖音的沉浸感遠超視頻號。

視頻號此舉顯然是不想讓人過度沉迷其中,看視頻應當有一個適度的量;而對於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連刷幾個小時抖音都會有一種深刻的「負罪感」,這也會影響人們對「抖音」本身的評價。

<左為公眾號,右為今日頭條>

一個人能「訂閱」的公眾號最多不超過999個,而對於絕大多數人,其訂閱的公眾號都在100個左右。

再加上每個公眾號一天最多只能發送一篇文章,所以一個人每天能看到的公眾號圖文是有限度的;在今日頭條,算法會無限度的向你推薦新聞,讓人容易沉迷其中,因而產生「拒斥感」。

公眾號每日「合理」的推送量,降低了你的「厭惡感」與「取關」的可能性,通過逐年的累積,使公眾號對你的影響最終大過無限制推薦的今日頭條。

5 搜一搜,下一個流量入口

前面提到,微信要將「微信內容生態」變為下一個移動網際網路,而整合各渠道的關鍵,就是「搜一搜」。

「微信內容生態」中「公眾號」、「視頻號」、「小程序」的矩陣可以滿足用戶99%對內容和服務搜索的需求;由於「微信內容平台」中的內容一般優於其他網站,因此當你想要搜索優質資源的時候,「搜一搜」是你唯一的選擇。

對於大多數用戶,仍習慣於在「百度」等搜尋引擎中搜索內容,人們還未培養起對「搜一搜」的使用習慣。目前由於百度搜索含有大量廣告,而且會推薦質量堪憂的百家號內容。

所以大家會打開微信 > 搜一搜 會比 打開瀏覽器 > 打開百度 更高效;微信或許會在今後給「搜一搜」一個更頂級的入口,並用配套政策來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搜一搜」的SEO優化,現在就可以做起來了。

微信內容生態雛形和紅利已然出現,今年無論進駐「公眾號」還是「視頻號」都有絕對的利好,微信一定會推出配套的政策扶持,趁著「短視頻」仍在灰度測試階段,「公眾號」推薦篩選機制還沒有改版,提前布局,快速疊代,把握好這次的風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