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在襄樊戰役中屢屢向上庸求援,為什麼劉封卻置之不理

歷史笑春風 發佈 2019-12-19T12:42:28+00:00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奪取了漢中,隨後他派劉封、孟達奪取了上庸。接著坐鎮荊州的關羽發動了襄樊戰役。在戰役初期,關羽進展順利,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但是,這個時候,關羽也暴露出兵力不足的缺點。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奪取了漢中,隨後他派劉封、孟達奪取了上庸。接著坐鎮荊州的關羽發動了襄樊戰役。在戰役初期,關羽進展順利,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但是,這個時候,關羽也暴露出兵力不足的缺點。


在此期間,關羽為了彌補兵力不足的缺點,繼續擴張戰果,於是向上庸求援。但是,劉封和孟達沒有答應。在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

自關羽圍樊城、襄陽,連呼封、達,令發兵自助。封、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因為兵力不足,關羽只得冒險抽調後方用以防備東吳的兵馬,造成了後方空虛。結果被東吳鑽了空子。呂蒙率領吳軍白衣渡江,襲取了荊州。關羽得知後,撤軍回荊州。

在撤軍途中,關羽的部下知道自己的家眷受到東吳的優待,都紛紛離散。關羽眼見勢窮,只得西保麥城。東吳派兵包圍了關羽,關羽在突圍時被吳軍擒獲,最終被殺。


我們看到,在關羽西走麥城到被東吳擒殺這一段時間,是從建安十一月到十二月間。這段時間很短,不管是劉封還是劉備都根本沒有反應時間。就算是劉封得到關羽潰敗的消息,再發兵援助也是來不及的。因此,這裡的責任不應該由劉封承擔。

但是,在史書中又記載道,「會羽覆敗,先主恨之」。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這還要從整個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的大局來看這個問題。

關羽為什麼要發動襄樊戰役?這個問題到現在還沒有定論。有劉備下令發動一說,也有關羽擅自發動一說。不管是哪種說法,關羽發動襄樊戰役的時機非常好,體現了關羽敏銳的戰略眼光。


當時,劉備已經取得漢中,接著他派劉封、孟達奪取了上庸。而曹操因為身體原因,他的主力還在緩慢的從關中撤退。在合肥方面,東吳正在準備發動攻勢,淮南的曹軍暫時被牽制不能動彈。所以,關羽的幾萬人馬要面對的是曹仁在襄樊的幾千人馬,占有絕對優勢。

如果關羽拿下襄樊,他就可以通過漢水和上庸聯成一片。這樣,荊州的蜀軍就與益州有了更可靠的聯繫。荊州也有了戰略縱深,再也不怕東吳的威脅。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關羽攻打襄樊,初心只是要改善荊州的戰略態勢,並不是執行兩路北伐的《隆中對》策略。

可是,沒有想到的是,由於時機選擇得當,加上地利,關羽掌握的精銳水軍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水淹消滅了曹操派來的七軍援軍,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可突如其來的勝利,讓關羽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


本身,關羽進攻襄樊是一個利用有利時機進行的襲擊性攻擊,可是這時的大好形勢,讓關羽欲罷不能。可是,關羽的實力有限,無法擴張戰果。可是要是放棄這種千載難逢的機會,關羽心裡又不甘心。

劉備方面正在忙著進位漢中王后的一系列工作,無暇顧及荊州。那麼,離得最近,可以指靠的力量就是上庸的劉封了。如果劉封順漢水而下,很快就能夠到達襄樊前線,給關羽以直接的支援。因此,關羽才會連連向劉封求援。但是,劉封卻拒絕了增援關羽。

接下來關羽被東吳襲擊失敗,喪失了荊州。如果劉封接受了關羽的求援,他的幾千人馬來到襄樊前線,那麼關羽就不用抽調荊州防備東吳的軍馬。這樣,東吳發動襲擊的話,即便是士仁投降,但是糜芳是不會投降的。


襄陽江陵步道四百里,只需要幾天關羽就會撤回江陵。這樣,東吳最多只能拿下荊州的一部分,不會出現歷史上的關羽全軍覆沒,荊州全部丟失的情況。這才是劉備憤恨劉封的地方。

不過,劉封為什麼沒有去支援關羽,造成了嚴重後果,乃至造成了他的殺身之禍呢?我們站在他的角度來看一看。

首先是他推託關羽的理由。「山郡初附,未可動搖」。這個理由冠冕堂皇,似乎有幾分道理。當年攻伐上庸的時候,孟達率領他的四千人馬攻打,劉備還怕他不能單獨打下來,還派了劉封來指揮他合力攻打。可見上庸此地的形勢複雜。


在攻打上庸的過程中,當地的實力派申耽是投降了,實力沒有受到削弱。在剛剛打下上庸的情況下,必須要對當地的勢力進行消化,才能保證對上庸的占領。這就需要有一支強大的軍隊鎮壓住局勢才行。

我們看劉備打上庸的時候,孟達一支軍隊攻打還怕打不下來。如果上庸劉封或者孟達抽調一支軍隊去支援關羽,那麼很可能會對當地形勢造成影響。如果有風吹草動,甚至可能會出現反叛,上庸可能會得而復失。上庸是劉封的地盤,他必須要向劉備直接負責。因此,他不得不考慮自己本身的責任問題。

但是,當初派劉封攻略上庸,在蜀漢集團是有聯結荊州的戰略企圖。占領上庸,就是為了下一步支援荊州方面發動攻勢。也正是因為蜀漢占領了上庸,關羽才發動了襄樊戰役。


如果劉封有一點戰略頭腦,他就應該明白,他占領上庸的目的就是為了配合關羽的荊州方面行動。與關羽拿下襄樊相比,上庸的得失是微不足道的。因為上庸群山環抱,水路交通發達,從漢水上游的漢中奪取上庸十分容易。因此,為了襄樊戰役的成功,就算是暫時丟掉上庸都是值得的。

而且當時三方的戰略焦點都在荊州一帶,根本就沒有人會把目光投向上庸這個無關緊要的地方。所以說,劉封、孟達說的怕上庸有失根本就是推脫之辭,在劉備那裡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既然劉封的理由是站不住腳,純粹是推脫之詞。他真實的不去援助關羽的理由是什麼呢?我想不外乎以下幾個理由:


一、與關羽關係不好,不願意增援關羽。

關羽其人,史書上評價他「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這個人目高於頂,什麼人都看不到他的眼裡。因此,他跟劉備陣營里的人都搞不好關係。

就拿荊州的人士來說,比如最有名氣才幹的潘濬。在孫權襲取荊州後,在其他人都投降的情況下,潘濬起初不降,孫權親自去勸說才投降,後來在東吳得到重用。這樣一位有才能,也有忠心的人,關羽都和他搞不好關係。剩下的士仁、糜芳等人就更別說了。以至於東吳投降,整個荊州留守的官吏全都束手投降了東吳。

到關羽死後,給他的諡號是壯繆侯。諡法名與實爽為繆,傷人蔽賢為繆。僅僅從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想見,關羽在蜀漢陣營裡面的人際關係如何了。劉封和孟達也不會跟關羽的關係好到哪裡去,當然不會去支援他了。


二、與孟達關係不好,無法增援關羽。

劉封這個人的個人修養也有問題。此人年輕氣盛,加上是劉備的養子,過去內定的繼承人。所以年少得志,盛氣凌人。可是,他面對的是兩面三刀,反覆無常的孟達,於是就吃虧了。

劉封作為上庸的最高領導,當然對孟達有指揮權。但是,我們可以想見,孟達在心裡不會看得起劉封這樣的人。我們可以從他寫給劉封的信里看到,字裡行間都是居高臨下的教訓口吻。劉封怎麼不可能跟他發生衝突,在史書上說劉封連孟達的鼓吹都給奪了。欺凌孟達也成為了劉封之死的一個罪狀。


在這種情況下,劉封要派兵去支援關羽,孟達肯定會百般推託,不會去的。而且孟達的兵馬是他從蜀中帶來的私兵,根本不會聽從別人的指揮。劉封不是孟達的對手,根本指揮不動孟達,更不要說孟達的私兵了。

如果留下孟達在上庸,自己率領軍隊去增援關羽,那麼劉封的心高氣傲的性格又不允許。所以,劉封就乾脆不去增援關羽了。而且如果是上庸是由其他人守衛的,關羽可能就調動了。因為關羽有「假節鉞」的權力,可以先斬後奏。可是劉封是劉備的養子,他根本不理睬關羽的權力,所以關羽也無可奈何。


三、責任心不強,沒有大局觀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我們可以看到,劉備的蜀漢陣營裡面,具有主動精神的將領並不多。劉封很明顯,就不具備這種精神。劉備雖然一直在培養他,但是,在有了劉禪後,就放鬆了對他的培養。

這一次放手讓劉封獨當一面,也有鍛鍊他的意思。可是,我們可以看到,劉封的表現是失敗的。他還沒有具備獨當一面的能力,他不但沒有治理好自己屬地的才能,還沒有大局觀念。

如果劉封有大局觀念,明白關羽的襄樊之戰對蜀漢的意義,明白他占據上庸的用途,他就會馬上全力去支援關羽,即便是冒著丟失上庸的危險也在所不惜。可惜,劉封沒有這樣的戰略眼光。


正是因為沒有大局觀,劉封才沒有去支援關羽。當然,這也與劉封的責任心不強有關。只是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的事,根本不理睬其他的問題。只以自己的好惡為重,毫不把蜀漢的事業為重。結果斷送了關羽的大好形勢,斷送了荊州,也斷送了關羽的性命,最終斷送了自己的生命。

四、關羽失敗的時間太短,劉備指示援救不及。

最後一個原因,這個原因與劉備集團領導層有關。劉備只派劉封去帶兵會合孟達去奪取上庸,卻沒有明確指示劉封下一步的行動。因此,沒有大局觀和責任心的劉封就呆在上庸得過且過,眼看著關羽敗亡。


如果劉備在當時,把奪取上庸對荊州下一步的攻勢的作用給劉封說明白。明確指示他擔負起在側翼支援關羽的責任。那麼,關羽求援,劉封不動的情況就不會發生了。但是,劉備沒有給劉封明確的指示,這造成了劉封推諉的藉口。

再加上,關羽的失敗過於迅速,從江陵失守到關羽被擒殺只有短短一個月時間。而且東吳幾乎是立刻控制了夷道,切斷了荊州和西蜀的聯繫。劉備方面根本就不能及時得到關羽的信息。等到得到荊州失守的確切消息,關羽已經被殺害了。這時,就算是劉備下命令劉封去支援關羽也來不及了。


由於以上幾方面的原因,劉封才沒有去支援關羽。雖然說劉封如果去支援關羽,也可能不會挽回敗局。但是肯定要比歷史中發生的情況要好得多。作為一個獨當一面的將領,在蜀漢生死攸關的戰局旁,劉封冷漠的袖手旁觀,這是一件極為惡劣的事情。這也是劉備事後追究劉封的責任,誅殺他的原因之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