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被誤讀最深的人,明明是亂世能人,卻被後人當做懦弱之輩

海佑講史 發佈 2020-02-13T06:21:41+00:00

在曹操眼裡,劉表就是一個虛名無實之輩,雖身負盛名,但卻沒有什麼真才實學。參考資料:[1]陳壽,《三國志》[2] 羅貫中,《三國演義》[3] 覃仕勇,《從英雄到狗熊,劉表的苦衷您不懂》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劉備曾提到「有一人名稱八俊,威鎮九州,劉景升可為英雄?」而曹操聽後微笑道:「劉表虛名無實,非英雄也。」

在曹操眼裡,劉表就是一個虛名無實之輩,雖身負盛名,但卻沒有什麼真才實學。而在當時的三國天下中,劉表暗弱,是名士們的主流看法,諸葛亮評價其「不能守」,郭嘉評價其「做談客」。而因為演義的影響,後世之人也多認為劉表是懦弱之輩。

劉表出生於公元142年,相比於曹操、劉備等人,劉表算是一個「老人」,屬於長江後浪的行列了,不過從後來的局勢看,這並不影響他在漢末亂世洪流中獨樹一幟。在那個諸侯並起英雄輩出的年代,劉表占據荊州不懼二袁,大敗孫家父子,與曹操爭雄互有勝負,僅僅這些戰績就足以說明,劉表並非有名無實之輩。

公元190年,荊州刺史被部下楊堅所殺,董卓為了穩定荊州局勢便派遣劉表到荊州擔任州牧。劉表雖是漢室宗親,有「八俊」之名,卻從未帶兵打過仗,在40歲之前他一心研究學問,精通儒學。

此刻派劉表到荊州繼任,也許董卓都沒有什麼信心,相信他能夠鎮得住荊州,所以並沒有給劉表一兵一卒。

雖然是個光杆司令,劉表依然帶上家小,悍然赴任了。此時荊州政局錯綜複雜,東漢朝廷衰弱,對荊州地方已經失去掌控。在這種情況下,荊州本地豪強林立、盜賊蜂起,各種勢力盤根錯節,想要當荊州的州牧,沒有一點實力,最後的結果就是淪為擺設甚至被當地豪強幹掉。

劉表僅有的,就是東漢朝廷頒發的一套委任狀,此時東漢朝廷還在運行,大家都還是認這個官方的,但除了這個,劉表也別無他物了。

劉表深知荊州地方豪強勢力強大,到任上之後,他先聯合荊州最大的蔡氏家族和蒯氏家族,以宴會的名義召集荊州地方55位豪強,在宴會之上突起發難,將55位豪強全部殺死,這樣的雷霆手段震驚了荊州地方的多股勢力,這位新上任的荊州牧,雖然是文人出身,但是心狠手辣,絕不是好惹的。

憑藉這一雷霆手段,劉表在荊州「站住」,之後他便開始培植自己的勢力,通過與蔡氏和蒯氏兩大家族聯姻的手段獲得他們的支持,東漢末年門閥習性厚重,上任的地方官即便再有能力,得不到地方大士族的支持也不會長久,劉表聯合蔡氏家族和蒯氏家族的這一手段讓他迅速控制住了荊州,站穩了腳跟。

劉表成為荊州之主之時,曹操還僅僅是一個小小的奮武將軍,劉備還在公孫瓚手下當職,孫權還僅僅是一個九歲的孩童。

劉表的真正實力體現還要數他的治世之能,在當時諸多謀士看來,劉表似乎是暗弱之輩,但劉表確實有能力統領荊州。孫堅被稱為江東猛虎,但最終也死於劉表部下黃祖之手,當黃祖被孫策所擒時,劉表甚至不惜歸還孫堅遺體換回黃祖,其馭下之力可見一斑。

劉表在時,蔡氏、蒯氏家族雖然勢力龐大,但也不敢輕舉妄動,對於荊州的諸多政事仍是以劉表為首,由此可見劉表在荊州有著極大的威信。

荊州這個地方在漢末三國時代,實在是兵家必爭之地,荊州位於長江中下游的交通樞紐,北可以進攻中原,退可固守荊襄經濟圈,東可奪江南,西可下巴蜀,實在是成就霸業必不可少的寶地,不知有多少人眼饞,但是在劉表的統治下,荊州在亂世中可謂是一片桃源之地,荊州少有戰亂老百姓無不感恩戴德,甚至很多人口遷入荊州,就是為了尋求劉景生的庇護。

劉表死後,劉備的勢力開始迅速龐大,三國鼎立的局面也開始形成,可以說如果劉表不死,荊州一定不會亂,荊州肯定也不會數次易主,成為兵家必爭之地,飽受戰亂之苦。

劉表之死,是三國的一個轉折點,正是因為劉表的死,劉備才能夠崛起,曹操才敢南下,三國鼎力才得以形成。

在後世的詬病中,劉表最大的缺點就是無爭雄天下之心,手上握著荊州這麼好的牌,卻只知道一味固守,而不知進取以平定天下,好好的資源都給浪費了,所以這就是「不爭氣」、「懦弱」。

其實表象是這樣,當我們往深處挖掘的時候,會發現事實不是這樣。

在前文我們講過,劉表單騎入荊州,一舉殺掉55個豪強賊寇頭目,才平定荊州,坐穩州牧的位置,才有了以後的治理和發展。但這一過程,劉表全程都是借著荊州地區最大的豪強蔡氏和蒯氏的力量完成的。

哪怕是在後來治理荊州的過程中,劉表也是採取與他們聯姻的方式,獲取他們的力量,來達到治理目的的。也就是說,劉表雖然雄踞荊襄、坐斷長江,依靠的還是荊州本地的豪強力量

對於荊襄本地豪族來說,借劉表這個朝廷官方人物之手,剪除掉了當地可能威脅到自己利益的小豪強與賊寇,他們的目的就已經達到了,劉表與荊襄豪族在荊州合作是雙贏的。

但是,劉表是沒有自己的隊伍的,荊州地區的真正權力,還是掌握在那些豪族手中。

只有劉表的利益與荊襄豪族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事情才能順風順水;一旦劉表的利益與荊襄豪族的利益不一致,劉表就寸步難行了。

那麼,就不難理解劉表為什麼可以把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可以把外侵力量擊敗擊退、可以把內亂清除得一乾二淨,卻從不外出爭霸的原因了。

一個平安穩定、繁榮發展的荊州,對劉表、荊襄豪族都有利;而如果外出爭霸的話,打贏了劉表會坐大,最終脫離控制,甚至反過來凌駕在荊襄豪族之上,這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而一旦打敗,兵力、財力的虧損其實都是由豪族們承擔,更是吃力不討好,這他們就更不願意了。

在這種制約之下,劉表就成了一個「自守之賊」,其實他是成也蕭何敗蕭何,有才定荊州,無力平天下,妥妥的一枚亂世能人,卻無奈背負暗弱之名上千年。

參考資料:

[1] 陳壽,《三國志》

[2] 羅貫中,《三國演義》

[3] 覃仕勇,《從英雄到狗熊,劉表的苦衷您不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