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是怎麼來的?有什麼歷史淵源?

古樹茶知識 發佈 2020-02-13T07:08:06+00:00

【三國】吳普《本草》一書中有記載:「苦菜一名荼,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益州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


普洱,想來古今中外沒有一種茶如普洱一般,被市場解說的如此複雜。舊的概念還在爭議中,新的概念已經登場。生茶?熟茶?新茶?老茶?濕倉?干倉?號級?印級?單株?古樹......簡直,熱鬧非凡!但這似乎又正是它的有趣之處!

罷了,暫且拋下那麼多概念。喝了那麼久的普洱,知道它是怎麼來的嗎?前方高能!且去泡上一杯普洱,您邊喝,邊看我解讀普洱的前世今生。

【商周時期】

雲南茶葉最早的記載,始建於《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周武王於公元前1066年,率領南方八個小國討伐紂王。戰後,八個小國以「丹、漆、茶、蜜......」進獻朝廷。

早在商州時期,雲南的濮族人就開始種茶了,相傳,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都是濮族人的後代。可見,雲南產茶的歷史十分悠久。只是,當時的茶葉還沒有「普洱」這個名字。

【三國】

吳普《本草》一書中有記載:「苦菜一名荼,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益州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照文意所講,吳普所說的「荼」應該就是今日所說的「茶」了。當時雲南的茶葉應是作為菜品食用。

三國時期,關於茶葉另有一條很重要的記載,傅巽(xùn)《七誨》有:「南中茶子,西極石蜜。」有茶子,當然會有茶。亦或是有茶才會有茶子?好吧,跑題了,這不是一篇論證蛋生雞還是雞生蛋的文章!

三國時期的雲南茶葉還有個故事,與諸葛亮有關!三國時期「武侯遺種」。武侯就是諸葛亮?孔明先生,相傳他在公園二二五年南徵到了現在的雲南省西雙版納自治州勐海縣的南糯山。當地的少數民族深信武侯植茶於此,並世代相傳,祀諸葛孔明先生為「茶祖」。當地居民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為紀念孔明先生誕辰會舉行祭拜儀式,稱為「茶祖會」。南糯山、莽枝山、攸樂山都有諸葛孔明路過且植茶的故事,至於這些,本是傳說,但在普洱茶還沒有正史的記錄前,卻能算是很好的依託了吧。

【唐宋時期】

茶的歷史追溯到唐宋時期,一定要提到的當然是茶聖陸羽。陸羽是唐代的茶事大師,所著的《茶經》被視為世界上最具價值的茶書。正是這本著作把茶推向了精神和文化層面。自此,茶作為一種農作物與其他糧食、蔬菜、瓜果等等有了本質的區別。可惜,可惜,可惜陸羽在《茶經》中介紹了十三個省份,四十二州的名茶,唯獨漏了雲南省銀生城的普洱茶。然而,如今最能代表唐宋時期團茶的正是雲南的普洱茶!陸羽尋訪茶山的腳步沒能到達雲南,《茶經》的記載中沒能收錄普洱茶,雖遺憾但卻在情理之中。雲南路途實在遙遠,山路實在崎嶇,崎嶇在這裡似乎都顯得很好,因為很多地方甚至不能稱之為路。就是在交通發達,茶山道路已有整修的現代,茶山跋涉都是一件艱辛困難且有一定危險的事,何況唐朝呢!

暫且放下《茶經》我們且看其他文獻對「普洱茶」的記載吧!

唐代樊綽在《蠻書》中記載:「茶出銀生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薑桂和烹而飲之。」宋代李石在他的《續博物志》一書也記載了:「茶出銀生諸山,采無時,雜椒姜烹而飲之。」這兩段記載雖出於唐宋兩朝,但內容大同小異。由此可見,到了唐宋時期,雲南的茶葉依舊是加入輔料羮飲為主。

上述兩段記載里所說的銀生城為現今雲南省西南部景東、思茅(普洱)和西雙版納一帶地區。這一帶地區已有產茶,並且行銷到五百多里路程外洱海附近的蒙舍(現今巍山、南澗縣一帶)部落飲用。這些歷史文獻證明了雲南在唐代時期已經開始生產茶葉,並且有了運銷的商業行為。遺憾的是當時銀生城所產的是何種茶,茶樹是什麼品種,茶葉叫什麼名字都無從考證了。現今對古茶樹的研究,大葉茶種是雲南的原始茶種,也就是我們現品飲的普洱茶種。所以我們估且判定銀生城所生產的茶就是雲南大葉種茶。

【元朝】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蒙古的馬蹄馳騁到中原,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豪爽取代了宋朝喝茶的浪漫。似乎也正應了物極必反,茶葉的發展經歷了興於唐而盛於宋的發展,到了元朝呈現了一個平淡和沒落的狀態。

然而,對普洱茶文化而言,元朝是一段非常重要的時光。在元代以前,普洱茶都沒有固定的名字,我們只能判定是雲南大葉種茶卻始終欠它一個稱呼。到了元朝,它有名字了!

元朝有一個地名,叫「步日部」,後來寫成漢字,大概是因為諧音,寫成了「普耳府」(這裡的「耳」不是錯別字哦,當時真的沒有三點水),普耳一詞首見與此,從此雲南大葉種茶得以正名,當時被叫做「普茶」。

【明朝】

明朝萬曆年間謝肇(zhào)淛(zhè)《滇略》中記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團。」這是普茶首次見諸文字。所有的記載一定是在這個事物出現之後才會出現的,「普茶」雖於明朝見諸於文字,但很可能元朝時候就已有此名。通過上述記載說明普茶當時已經是暢銷產品並且已經被社會各個階層所接納。蒸而團之,也說明當時雲南茶葉已經有了加工技藝,不再是唐代所說的「無采造法」了。

明朝末年在方以智撰稿,由他兩個兒子方中通、方中履於公元1664年出版的《物理小識》中記載了:「普洱茶蒸之成團,西番市之。」「普洱茶」這個名字首次有了文字可做參考。

明朝,茶馬市場在雲南興起,西藏及東南亞國家用馬匹、生活用品等交換茶葉。人背馬駝,一來一回,走出了四五千里的路程。

【清朝】

至此,雲南茶葉走向了它的茶生巔峰,曾經的「無名小茶」進了皇宮,成為貢茶。獲得了王宮貴胄、文人雅士的喜愛,所以在清朝關於普洱茶的文字描述及文獻記載也實為豐富。有興趣的茶友請自行查閱吧,此處就不做贅述了。

歷史上的普洱茶大致如此,經歷了清朝的鼎盛時期,到了近現代普洱茶的命運多舛,沉淪起伏我們另起一篇。

歷史講完了,您的茶喝完了嗎?再續上一杯吧!

文章來源於網絡,僅供學習交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