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歷史(下)——神秘的宗教聖地

會玩的人更有品 發佈 2019-12-21T05:45:28+00:00

西藏也許你去過很多次也許你一直想去都沒去成西藏不單單是一個雪山聖湖環繞的地方那裡有古老的文明,獨特的文化才使得西藏更神秘,更讓人心神往之所以,在旅行開始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些的西藏歷史才能更好的了解西藏、了解佛教書接上文我們先回顧下西藏的發展史遠古時代的西藏現有的考古發現已經證明,在

西藏

也許你去過很多次

也許你一直想去都沒去成

西藏

不單單是一個雪山聖湖環繞的地方

那裡有古老的文明,獨特的文化

才使得西藏更神秘,更讓人心神往之

所以,在旅行開始之前

有必要了解一些的西藏歷史

才能更好的了解西藏、了解佛教


書接上文

我們先回顧下西藏的發展史

遠古時代的西藏

現有的考古發現已經證明,在遙遠的舊石器時代(1—5萬年前),西藏本土就有人類居住,這是西藏最早的人類。到了到了新石器時代,西藏高原東部黃河上游的氐羌系統文化以及北方草原的遊牧文化已分別從不同的方向匯集於西藏高原地區(從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器物特徵證明的),並與當地的土著文化融合,形成了卡若 、曲貢和藏北細石器三大原始文化。這三種原始文化所代表的來源和構成各不相同的三大居民群體,奠定了西藏文明基本格局的雛形,同時也成為後來組成藏民族的三個基本來源。這一事實表明,對藏族來源問題,單純的「土著說」和單純的「外來說」都不能成立。也就是說,藏民族應是一個多源的民族 ,它是當地的土著居民群體與不斷由東部地區遷人的多種外來居民群體長期融合的產物。


部落時代的西藏

在新石器時代之後,西藏各地逐漸出現一些部落形式的「小邦」今天一般認為,在這個從散落的部落到部落聯盟的形成過程相當漫長,在早期有大概十二個小邦比較有名 :琛域、象雄(又譯羊同)娘若瓊嘎 、努域陵古、娘若香波 、吉日群雲 、昂雪查那、約甫邦卡、斯域吉瑞貢、達域楚菜。十二個部落不斷攻伐兼并,逐漸形成部落聯盟,在這個過程中,後來的「吐蕃」王朝的前身悉補野部落聯盟也逐漸產生。吐蕃王朝之後又是分裂,然後就是直到蒙古人逐漸通過薩迦族統一西藏。

曾經「西藏是從什麼時候起完全歸中國管轄?」一度引發熱議

西藏社科院副院長孫勇曾就此回答:

我們今天講西藏自古是中國的一部分,是一個歷史事實。所謂「自古以來」,不是說「自元代以來」,而是說「自有人類活動以來」。這裡所說的「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一部分」,也不是說「西藏自古以來的政權都是中原政權或中央政權有效管轄的一部分」,而是說「西藏這塊地方自有人類活動以來的歷史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抑或是中國邊疆史的一部分,抑或是中國少數民族史的一部分,但決不是任何外國歷史的一部分。「西藏自元代歸入中國版圖後才成為中國的一部分」,這種說法存在明顯的弊病。著名藏學家王輔仁在上世紀80年代就指出,「西藏元代歸入中國版圖說」等於說西藏有外在於祖國的階段,即13世紀以前西藏不在中國之內,這是不符合中國不可割斷的歷史演進過程的歷史事實的。

自古以來各個兄弟民族共同締造了我們偉大的祖國。這是一個符合歷史發展的結論,這種論斷被簡稱為「自古論」和「共創論」。依據「自古論」和「共創論」,在古代中國疆域形成之際,生活在當時中國境內的民族就是現在中華民族的本源,這些民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有機組成部分,所建立的政權,不管是中央王朝或者是地方政權,都是中國境內的政權。這樣看,我們可以得出一個明晰的結論,藏族自古以來的歷史就是中國民族歷史的組成部分。藏族自古以來就生活在中國的疆域之內,在古代中國疆域形成之際,藏族就是中國多民族大家庭的一個重要成員,藏族聚居的西藏地方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


藏傳佛教的常識

先了解下佛教傳入中國大致有三條路線:
第一條線,是經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新疆——甘肅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這條線路傳入時間最早(在東漢時期),最早在中國生根發芽,經過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了隋唐時期基本就建構起了在中國的理論體系,這就是漢傳佛教——中國佛教的最主要成分。

第二條線,是經過東南亞經雲南傳入中國。這條路線傳入中國的佛教稱為南傳佛教,而且這條路線傳播的佛教以小乘佛教為主。值得一提的是,所謂大乘小乘,是佛教內部鬥爭的表現,「小乘」是大乘對其蔑稱。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的主要區別在於,小乘佛教講渡己,大乘佛教講渡人。小乘佛教認為世間只有一個佛,俗人只能修成羅漢,大乘佛教講人人都可成佛。早期的佛教其實主要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是後來佛教發展的產物。(從大小乘的區別我們也基本可以看出,大乘佛教更容易受到歡迎和肯定,有利於佛教傳播)。最先傳入中國的其實也是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是後來才傳入的。

第三條路線,就是經過尼泊爾傳入西藏形成的藏傳佛教。但值得一提的是,藏傳佛教的形成並不是簡單的佛教經過尼泊爾傳入西藏結合苯教就形成藏傳佛教的,這是一個比較漫長(而且充滿各種血腥)的過程。早期西藏佛教主要有兩個來源,除了經過尼泊爾傳來的天竺佛教以外,經過長安傳入西藏的中國佛教也是當時西藏佛教的一個重要來源。

六字真言

六字真言又稱六字大明咒,發音為唵(ōng)嘛(mā)呢(nī)叭(bēi)咪(mēi)吽(hōng)。六字真言源於梵文,是藏傳佛教的一種咒語,象徵諸菩薩的慈悲與加持。佛教信眾認為其內涵異常豐富奧妙無窮、至高無上,蘊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在藏區隨處可聽到六字真言的誦念,也隨處可見刻有六字真言的瑪尼石刻。


瑪尼堆

瑪尼堆的藏語名為「多崩」,意為「十萬經石」,是刻有經文和佛像的石頭,以藏文六字真言最常見。在藏區廣闊的土地上,每一處山口、聖跡、寺廟、湖邊、路邊都堆有瑪尼堆。虔誠的佛教徒認為,把他們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刻在石頭上,能使他們洗刷此世的罪孽。


經 幡

經幡,在藏語中音譯為「隆達」,人們更習慣稱它為「風馬旗」,因為「隆」在藏語中是風的意思,「達」是馬的意思。經幡的樣式多種多樣,基本都是印有經文的不同形狀的彩色小旗(也有印有經文的彩色紙片)。經幡共有五色,象徵自然界的五種現象:藍色幡條象徵藍天,白色幡條象徵白雲,紅色幡條象徵火焰,綠色幡條象徵綠水,黃色幡條象徵黃土或者大地。在神山聖湖懸掛印有經文的五色風馬,在風的吹動下,經幡每飄動一次便象徵著懸掛經幡的人誦經一次,這同樣也有利於洗刷此世的罪孽。


轉 經

轉經是藏傳佛教特有的一種宗教活動,即一種以順時針方向繞一定路線行走並祈禱的宗教行為。轉經是最常見的禮佛活動,在藏區隨處可見,在拉薩,每天無數的信眾搖動著轉經筒,口誦佛經,走在以大昭寺為中心的轉經道上。

在阿里的岡仁波齊,在德欽的梅里雪山,在山南的扎日神山,在瑪旁雍錯、納木錯等聖湖,每年也都有大量信眾千里迢迢前來轉經朝聖。不管是佛殿、佛塔,還是神山、聖湖,那些被視為神聖之地的廣闊大地上,統統都留有信徒們虔誠而堅定的腳印。


磕長頭

磕長頭是藏傳佛教信仰者至誠的禮佛方式之一,磕頭朝聖的人在其五體投地的時候,是為「身敬」;同時口中不斷念誦佛經,是為「語敬」;心中不斷想念著佛,是為「意敬」。磕長頭分為行進中、原地和圍繞著特定路線(同轉經)三種。

行進中磕長頭一般都是以拉薩的大昭寺為最終目的地。遠則數千里,歷經數年,風餐露宿,朝行夕止。此種長頭對於藏傳佛教信徒尤為重要,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一般每個人一生一定要去拉薩朝聖一次,出發時多為幾人相約上路,備有行李車。他們用自己的身體丈量著大地,以虔誠的信仰為強大的精神動力,一邊雙手合十,高舉過頭,然後行一步;雙手繼續合十,移至面前,再行一步;雙手合十移至胸前,邁第三步時,雙手自胸前移開,前身與地面平行,掌心朝下伏地,膝蓋先著地,後全身伏地,額頭輕叩地面,再站起,重新開始。在西藏道路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朝聖者常要跋山涉水,遇到河流則在河邊先目測河寬,磕夠與河流寬度等長的長頭之後方可過河,一點兒馬虎不得。

除此之外,還有於寺廟殿堂之內或外圍,原地不斷磕長頭的形式,不同的只是不行步,其餘的與行進中磕長頭一樣,常有磕十萬長頭者,這樣才表示虔誠。另外,圍繞著寺廟或神山聖湖的磕頭朝聖方式較轉經則更加虔誠,朝聖者亦是口誦佛經,三步一磕。


煨 桑

煨桑就是將松柏枝放入桑爐中焚燒,類似於漢族的燒香禮佛。在藏區的寺廟、埡口,包括普通民眾的家中都備有桑爐,每逢藏曆節日,人們起得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禮佛,據說在煨桑的過程中產生的煙霧不僅使凡人有舒適感,佛陀也會十分高興,因而信徒們以此作為祈福的一種形式,希望佛會降福於敬奉他的人們。

西藏的喪葬形式

對於佛教信徒來講,死亡並非意味著生命的終結,精神與肉體的脫離只是六道輪迴之中的一個過程。因此,西藏眾多的喪葬形式都與藏傳佛教相關,是結合逝者的身份和死亡方式以及所處環境而形成的一種特定的儀軌。總體來說,西藏的喪葬形式按高低級別可分為塔葬、天葬、火葬、水葬、土葬幾種方式,在部分邊遠地區還有樹葬、石棺葬和岩葬的習俗。


塔 藏

塔葬是藏族最為高貴、最高待遇與最高規格的一種葬式,只有極少數大活佛圓寂之後才能實行這種葬禮。當高僧圓寂後,先給屍體脫水,再用各種藥物和香料處理後永久保存,然後根據其地位將其供奉於金、銀、銅、木或泥制的靈塔內。布達拉宮內所保存的諸世達賴喇嘛的靈塔,就是最高級別的塔葬。


天 葬

天葬是藏區最普遍的一種葬俗,其形式就是將死者的屍體餵鷲鷹,這種喪葬形式正契合了藏傳佛教中捨身布施的教義。天葬在天葬場舉行,各地有固定地點,人死後,停屍數日,請喇嘛念經擇日送葬。出殯一般很早,有專人將屍體送至天葬場。天葬師首先焚香供神,禿鷲見煙火而聚集在天葬場周圍。天葬師隨即將衣服從屍體上剝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屍體,肉骨剝離,骨頭用石頭搗碎,並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塊放置一旁。最後用哨聲呼來鷲,按骨、肉順序分別餵食直到屍體被吞食凈盡,鷲鷹食後飛上天空,則認為死者順利升天。


火 葬

火葬在藏區是一種古老的喪葬習俗,起源於印度,並隨佛教同傳入西藏。火葬曾是活佛和喇嘛的一種專屬葬式,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普通民眾也逐漸可以火葬了。遺體火化時,要請僧人念經。念經的同時用酥油引燃。火葬後的骨灰要做特殊處理,一般是與土摻拌,製成各式各樣的「擦擦」,存放到佛塔之中或基座頂部,供奉起來。


水 葬

水葬是將屍體投入水中的一種葬式,通俗來講,天葬是將身體布施給鷲鷹,而水葬則是布施給水中之魚。西藏地區水葬時,把死者背到河邊,將屍體肢解後投入洪流之中,也有的用白布裹屍,整屍拋入江中。康巴藏區也盛行水葬,水葬時將屍體墜以石塊,在一固定地點投入江河之中,也有先將屍體裝入木箱或背篼內,然後再投入江中的。


土 葬

在吐蕃王朝時期,土葬曾是最高級的喪葬形式,保存至今的藏王墓便是最好的例證。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藏傳佛教的興盛,在藏區的核心地帶,土葬卻逐漸演化成一種低級別葬式,藏族認為土葬者不能轉世,因而很少採用。土葬目前主要在西藏東部和四川西部的康區還能見到,葬坑為深約1.5米的圓錐形,下撒五穀,屍用布包裹,接著用土打緊填埋,不能壘墳堆,上面放一塊刻有咒經的瑪尼石,插上經,葬儀即告結束。


西藏重大節日

藏曆新年

藏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藏曆年是根據藏曆推算出來的,類似於漢族的農曆。新年的準備工作一般在前一年的十二月初就開始了。除購置吃喝玩樂的年貨外,家家戶戶都要製作一個名叫「切瑪」的五穀斗,即在繪有彩色花紋的木盒中在左右分別盛放炒麥粒和酥油拌成的糌粑,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做成的彩花,以祈禱來年五穀豐登。還要製作一種叫作「卡賽」的酥油炸成的麵食,分為耳朵形、蝴蝶形、條形、方形、圓形等各種形狀,塗以食用顏料,裹以砂糖,既是裝飾神案的貢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

按西藏民間傳統習俗,每年藏曆十二月二十九日都要舉行驅「鬼」儀式。全家要圍坐在一起吃一頓「古突」,「古突」是一種用麵疙瘩、牛肉、人參果等煮成的面粥。家庭主婦在煮飯前悄悄在一些麵疙瘩里分別包進石頭、羊毛、辣椒、木炭、硬幣等物品。誰吃到這些東西必須當眾吐出來,預兆此人的命運和心地。石頭代表心狠,羊毛代表心軟,木炭代表心黑,辣椒代表嘴巴不饒人,硬幣預示財運亨通。飯後舉行驅鬼儀式,將每人碗中剩下的「古突」倒入送「鬼」的破陶罐中,由一人端起裝有「鬼」的破陶罐走在前頭,後面跟著的人高舉火把喊著「滾出來,滾出來」。把鬼驅趕到十字路口處,就算是驅走了惡魔。

大年三十晚上,家家要備團圓飯,團圓飯與漢族的年夜飯相似。大年初一這天,一般都閉門謝客。大街冷清,人們只在家裡舉行慶祝和佛事活動。初二開始,親朋好友開始串門拜年。客人登門必道「洛薩扎西德勒」(新年好),主人捧起「切瑪」到門口迎接客人,客人先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振起一撮糌粑、幾粒青稞拋向天空,表示敬神,再撮起一撮糌粑和青稞送進自己嘴裡,感謝主人的盛情,然後入座飲酒聊天。

後藏日喀則地區和林芝貢布新年的時間和習俗都和拉薩的不大相同。在日喀則地區,新年是藏曆十二月一日,而林芝的貢布新年則在更早的十月一日。相傳貢布部落的戰士要外出參戰,因路途遙遠,不知何時才能返回家鄉,於是部落首領決定把藏曆新年提前到十月一日歡度。為了紀念當年英勇應徵的將士,以後每年的藏曆十月一日便成了貢布地區人民觀慶的盛大節日,貢布人民都要獻上三牲為將士們守夜,久而久之,十月一日過新年的習俗逐漸形成。


薩嘎達瓦節

薩嘎達瓦節又稱佛吉祥日,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是藏傳佛教的傳統節日,乃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誕辰、成道及圓寂的日子,對於佛教信眾來講,是一個極不平凡而又神聖的節日。四月十五日這天,藏族男女老少都身著節日盛裝,轉經念佛。薩嘎達瓦節會持續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篤信藏傳佛教的藏族群眾都要以轉經、點燈、食素、放生等形式紀念佛祖釋迦牟尼。


雪頓節

雪頓節是西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西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藏曆的六月舉行。雪頓節按藏語解釋,也就是吃酸奶的節日。每年此時,有最隆重的曬佛儀式、最歡騰的藏戲表演,還有賽氂牛、歌舞表演,其場面熱鬧非凡。

作為節日的序幕,哲蚌寺展佛是最令人矚目的儀式。早上8點鐘,在哲蚌寺背後的半山腰上,在第一縷曙光的輝映下,伴著凝重、莊嚴的法號聲,一幅500平方米、用五彩絲綢織就的巨大的釋迦牟尼像徐徐展露出祥和的容顏,數萬名信徒無不雙手合十,頂禮膜拜。

藏戲演出為另一重頭戲。從雪頓節的第二天開始,在羅布林卡、布達拉宮對面的龍王潭公園內,藏戲隊伍每天不停歇地從上午一直唱到暮色降臨,表演者自得其樂,觀賞者更是樂此不疲。


望果節

意為「繞農田轉圈的節日」,在藏語中「望」指農田,「果」即轉圈的意思。望果節是藏族農民歡慶豐收的節日,流行於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每年藏曆七八月間,青稞成熟之後,在收割的前兩三天舉行。節日的第一天早晨,當陽光撒滿金黃的青稞田時,農民們要手持麥穗圍著農田轉圈遊行,最前邊是由喇嘛組成的儀仗隊。高舉佛像,背著經書,吹著佛號,感謝上天給人們帶來了風調雨順的好年頭。


仙女節

每年藏曆十月十五日是藏族傳統節日「白拉日追」,這一天可以稱得上拉薩女性最盛大的節日。「白拉日追」意為「吉祥天母游幻節」,又俗稱為「仙女節」,該節日源自藏傳佛教護法神班丹拉姆的民間傳說。

相傳班丹拉姆的女兒白拉姆偷偷與護寶將軍赤尊贊相愛,被嚴厲的母親發現,班丹拉姆大發雷霆,把赤尊贊趕到了拉薩河南岸,一年只許他與白拉姆在十月十五日這天見一次面。這一天大昭寺的僧人們要請出白拉姆的法相,讓兩位情人隔河遠遠嚮往,也只有在這一天,蒙在蛙臉女神臉上的布才會被取下。

這一天清晨,拉薩人就在自己屋頂和各個路口燃起青煙,門前灑上吉祥圖案。丈夫給妻子送禮,父親給女兒賞錢,男人給女人布施,以示對女性的尊重。婦女們穿上節日的盛裝,戴上最好的首飾,成群結隊湧進大昭寺,向白拉姆頂禮朝拜,祈求幸福。信眾將攜帶的青稞美酒恭敬的供奉在殿前乘酒容器內,經女神加持過的青稞酒又從酒器底部一小孔中流出,人們爭相飲用,並將剩餘美酒充滿敬意和虔誠的塗抹於額頭之上,接受女神白拉姆對自己的護佑。

西藏,以及現今中國的任何一片土地,都不存在「什麼時候起完全歸中國管轄」的問題,而是一直就是中國的一部分。西藏從原始的農業文明邁向工業文明,已經實現跨越式發展。西藏獨特的地理條件還會保持獨特的文化,當我們乘坐火車,去欣賞沿途世界屋脊的美麗風光時,耳畔常會響起《天路》這首歌。


西藏,這塊神秘寶藏之地,值得讓你一次又一次的去探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