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替孩子問了父母4個問題,個個扎心

一家人三座城 發佈 2020-02-26T04:17:28+00:00

——羅素賀歲片《葉問4》作為葉問系列的終結篇,講述的是葉問得知自己換了癌症,而自己唯一的兒子又被學校再次退學,想像身邊的人一樣把兒子送去美國讀書,意外捲入一場當地軍方勢力與華人武館的糾紛中。

對孩子來說,父母慈善的價值在於它比任何別的情感都更加可靠和值得信賴。——羅素

賀歲片《葉問4》作為葉問系列的終結篇,講述的是葉問得知自己換了癌症,而自己唯一的兒子又被學校再次退學,想像身邊的人一樣把兒子送去美國讀書,意外捲入一場當地軍方勢力與華人武館的糾紛中。面對日益猖狂的民族歧視與壓迫,葉問挺身而出,在美國海軍軍戰隊軍營拚死一戰,以正宗詠春拳,向世界證明了中國功夫的厲害之處。

作為葉問系列的總結篇並沒有得到很高的評價,在豆瓣兒僅僅只有7.0的評分,很多網友甚至直言已經是"強弩之末","為賦新詞強說愁"了。然而,作為一名母親,站在另外一個角度卻在影片中看到了它替孩子問出的四個問題。

問題一:為什麼從來就不問我喜不喜歡?

影片的開頭是葉問得知自己得了癌症的情況下,兒子在學校打架,被退學。葉問像所有的家長一樣,一臉無措地懇求校長再給孩子一次機會,然而卻遭到了冰冷的拒絕。

回到家的葉問並沒有大聲教訓兒子,只是默默地做出了去美國考察學校,送兒子出國讀書的決定。他招來鄰居幫忙照顧兒子,引發了和兒子之間的第一次直面衝突。青春期的兒子對著葉問大聲地說:"我根本就不喜歡讀書!"像極了所有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對學習有著強烈的牴觸,但葉問也和所有的父母一樣問孩子:"小小年紀,你不讀書你能做什麼?"



這一幕是不是很常見,不管是在我們身邊還是在我們身上?父母都會自作主張地幫助孩子安排好一切,卻忘了應該給他們足夠的尊重和選擇的自由!

對心理學頗有研究的暢銷書作家王莉,在她的《青春期孩子的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出:"為人父母,我們總想傾盡一切把最好的給孩子,可是很多時候我們恰恰是孩子痛苦的根源。"



葉問在妻子去世後,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兒子葉正身上,甚至希望他好好讀書,而不願意教他打拳。可是,對於葉正來說,他最喜歡做的事情不是讀書,而是打拳。他崇拜自己的父親,希望能夠像父親一樣把詠春拳發揚光大。

作為父親的葉問卻並不管孩子喜不喜歡,非得要讓孩子讀書。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說,讀書確實是他應該做的事情,但打著"'一切都是為你好'"的旗幟,規劃孩子的人生,還美其名曰:他什麼都不懂。



影片中的另一位父親——唐人街中華總工會主席萬宗華。為了弘揚中國,擺脫被歧視、被奴役的命運,送女兒去美國最好的私立學校讀書,讓女兒每天必須練拳,不准女兒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連女兒在學校被欺負,也要她忍……

給孩子規劃人生路線,其實就是讓孩子替自己實現當年未能實現的夢想。孩子不是家長實現夢想的工具,他們也有自己的夢想。

人稱老梅的著名作家兼製片人袁梅,在她的《聰明的媽媽像傻瓜》一書中說到:"自主選擇是自我承擔責任的前提,自己的事情自己考量、自己決定並且承擔這種選擇可能導致的任何一種結果。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習慣,對於未來獨立人格的養成是一件既有意義的事。"

尊重孩子,把選擇的權利還給孩子,讓他們去經歷一些挫折,並不完全是壞事,溫室里的種子,不可能長成參天大樹。



問題二:別人欺負我,我為什麼不能還手?

影片中的兩個孩子,都遭遇了同學的欺負;兩個父親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寧願相信別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孩子。

葉正的漫畫書被同學搶了,沒有搶過喜歡打拳的葉正,於是被誤認為欺負同學;萬宗華的女兒做了啦啦隊隊長,被美國孩子欺負,打得鼻青臉腫,回家卻遭遇父親的怒罵和一記耳光……

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然而,對於孩子之間的矛盾來說,一而再而三的忍讓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欺負。

不管是從葉正衝著父親大吼的內容來看,還是萬若男質問父親"他們總是欺負我,我怎麼忍?我練武還有什麼用?"都表明孩子們在學校的一再忍讓並沒有換來平靜的學習生活,反而是變本加厲的欺負。



教育綜藝節目《老師請回答》中有一期討論的問題就是遭遇校園暴力的時候,要不要教孩子打回去。當場有四五個家長舉了手,表示會教孩子打回去,當時作為嘉賓的嗯哼也舉手說他會打回去,然後逃跑去告訴老師。

節目中史家教育集團校長、特級教師王歡老師建議家長首先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要隨意去動手,如果大家都做到了這一點,那麼很多校園暴力行為都不會發生。同時在場的老師們給出了三部曲,幫助家長正確教育在學校受了欺負的孩子:

1、勇敢地反抗

如果孩子真的是被欺負了,那就要打回去。在這個時候要教育孩子學會分辨對方是不小心傷害到了你,還是存心欺負你。如果是不小心,那就不要計較;但如果是存心欺負你,要就要打回去。



2、不吃眼前虧

被欺負了,要打回去,但是如果打不過,那就得跑,這就是不吃眼前虧。而且老師們還教孩子應該往辦公室跑,因為辦公室有老師,老師會幫助你,那是最安全的地方。如果實在是跑不掉了,一定要還手,不能總是挨打。

在被對方欺負的時候,還可以表現出你對他行為的不滿,不高興,大喊大叫等,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震懾到對方,為自己爭取到逃跑的機會。

3、明辨是非

孩子被欺負後回到家裡,作為他最信任、最愛的人一定要毫不猶豫地站在他這邊,讓他把整個事情的過程說出來,幫助他分析為什麼會被欺負,明確地告訴他如何正確地選擇朋友,以免這樣的情況會再出出現。



善良是有底線的,忍讓也是有底線,當我們在教育孩子要做一個善良的人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了告訴他們要首先學會保護自己。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走出我們的保護圈,與其把他一直保護在我們的羽翼之下,不如教給他展翅翱翔的本領。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問題三:為什麼就不信我?

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卻沒有父母敢說絕對地信任孩子。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他們對很多事物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不能給他們足夠的信任,就很難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和他們順暢地溝通和交流。

葉正跟著父親回到家裡,不說話,窩在自己的小床上看書,甚至拉上帘子,這其實就是一種拒絕和父親溝通的表現。甚至當葉問讓他和叔叔打招呼,他也不理;每天晚上十點葉問從美國打來越洋電話,也不願意接聽……不是葉正沒有禮貌,而是不願意和父親交流,在父親面前,他已經關閉了自己的心門,拒絕打開。



同樣處於青春期的萬若男,在學校被欺負後回家當著葉問的面時,她告訴父親自己沒有打架,可是父親卻嚴厲地說:"你知道我最痛恨說謊的人",語氣里是全是懷疑。當女兒再次回答"沒有"的時候,直接給了女兒一記耳光。

美國著名導演特瑞·詹森在寫給自己孩子的信中就說過:"當家長最好的方式就是給她信任。"

很多時候,我們和父母之間的矛盾其實都來自不信任。情商專家分析:信任孩子的能力,能夠激發孩子的內在力量,讓他們變得更好。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對小學生進行了一個實驗,他在一所小學隨機選擇幾個學生,告訴老師這些學生都很優秀,成績會在未來一年有很大進步。結果,一年後這些學生果然十分優秀,雖然事實上這些學生都很平庸。

這些學生之所以會變得很優秀,是因為他們認定自己是優秀的人,當他們的感情越強烈越會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父母的教育也應該如此,只有給孩子足夠的信任,讓他們在生活中感受到這份信任,才能讓他們的主觀想法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不斷地朝著那個目標努力。

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就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而這讚賞來自無條件的信任!


問題四:愛我?愛的是他自己吧?

世界上最愛我們的人絕對是父母,但最容易傷害我們的人,仍然是父母。所有的父親都知道要去愛孩子,卻並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知道如何正確地愛孩子。

萬若男冒簽父親的字,給葉問拿來了學校的推薦信,葉問一邊撕掉信,一邊告訴若男父親很愛她。若男一副驚訝和無所謂地反問到:"愛我?我看他愛的是他自己吧?"這樣的反問和態度估計刺痛了觀眾里所有父母的心,因為那就是曾經的我們自己,現在的我們家孩子。



很多父母都認為對孩子的愛就是物質上的滿足,只要給予了孩子物質上的享受就行。而實際上,孩子最需要的一直都是父母精神上的鼓勵和陪伴。

被孩子和家長親切地稱呼為"知心姐姐"、著名的家庭教育專家盧勤老師曾總結出父母如何孩子的十種方法,簡單又容易學習,效果也十分不錯

一、用愛的目光注視孩子。

二、用愛的微笑面對孩子。

三、用愛的心情傾聽孩子。

四、用愛的眼睛發現孩子。

五、用愛的渴望調動孩子。

六、用愛的細節感染孩子。

七、用愛的語言鼓勵孩子。

八、用愛的管教約束孩子。

九、用愛的胸懷包容孩子。

十、把愛的機會還給孩子。



《老師請回答》里有個小女孩說她和媽媽之間永遠有說不完的話,因為她媽媽經常對她"表白"。把愛說出來,其實沒有那麼難。我們對孩子做的事情都應該得到孩子的理解,但如果不說,或許他真的不懂。

台灣一位專家曾講過一種有效的溝通方式——重複語尾法,就是重複孩子所的最後一句話。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有在聽他說話,讓孩子看到一個接納的態度,才會敞開自己的心扉,讓每位走進他的內心。

為人父母,是一場自我的修行,用正確的愛陪伴孩子成長,給孩子一個溫暖的家,那是他未來的幸福模樣;讓他們在愛和陪伴中長大,自信、果敢、無畏、幸福地生活下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