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成剛需,社區團購火力重開!濟南"團長":銷售額翻了一倍多

經濟導報 發佈 2020-02-26T03:14:04+00:00

經濟導報記者戴岳 「我們小區人口比較少,以前一期團購銷售額在5000元左右,那時候我經常跟別的團長交流怎麼增加銷售額,現在一期的銷售額在1.2萬元左右,忙得不可開交。」

經濟導報記者 戴岳

「我們小區人口比較少,以前一期團購銷售額在5000元左右,那時候我經常跟別的團長交流怎麼增加銷售額,現在一期的銷售額在1.2萬元左右,忙得不可開交。」25日,十薈團濟南重汽小區的團長張婉邊發貨邊跟經濟導報記者講述現在社區團購發生的變化。

從中午11點接到貨,張婉一家三口就要開始按照取貨碼分裝好,再十個號一組叫鄰居們來取貨,以避免人群聚集。這一忙活,就要到下午5點才能結束。

事實上,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買菜難成為了不少家庭最為頭疼的問題,社區團購成了不少市民甚至消費類企業「不約而同」選擇的渠道。

社區團購「重燃」活力

2019年年末時,有小熊樂團購的團長跟經濟導報記者坦言:「社區團購越來越不好幹了,一個小區里有3-5個不同品牌的團購群很常見,團長拿到手的錢變少了。」

確實如此,2019年內成千上萬個團購平台紛紛成立,過於飽和的競爭不僅讓行業陷入燒錢的價格戰,團長們不掙錢的感受也十分強烈。疫情之下,生鮮成為剛需,如何為居民保障生活物資供應,傳統商超、電商平台、新零售、社區團購各顯其能。在這其中,社區團購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保民生、保供應、平物價,讓社區團購行業「重燃」活力。

不僅如此,不少消費類企業也加入到社區團購中來。

「我們現在99%的銷售渠道在社區團購這一塊,每天大概銷售5000-6000斤左右的豆製品。」山東火龍商貿有限公司總經理田廣俊對經濟導報記者說,除了和部分社區團購企業合作,火龍商貿還自己組織人員聯繫社區團購群的團長,給團長們送貨上門。

之前,火龍商貿只走加盟商渠道,經歷此次社區團購的利好後,田廣俊決定單獨成立一個部門做社區團購。「我們正月十八正式復工復產了,畢竟還有房租、員工人員開支需要去承擔。雖然現在的銷售額跟此前不能相比,但也算是找到了一條還不錯的出路。」

就魯邦奧林逸城一個小區來說,火龍商貿的豆製品每周能開2次團左右,每次大約能銷售出40件左右的豆製品。「豆腐的品質還是不錯的,還有臭豆腐,大家可以自己在家動手做小吃。」魯邦奧林逸城團長張新苓告訴經濟導報記者,除了豆製品,還有不少草莓、雞蛋、肉類、啤酒等農戶和企業找到她,想要通過社區團購群的方式銷售產品,「價格低、質量好,還送到家門口避免接觸,鄰居們都催著我開團。」

「小區還有一個媽媽群,曾經創下過一次團購近1000斤章丘助農地瓜的記錄;助農的菏澤西紅柿16元5斤,一次能團80多單。」張新苓說。

風口已到

張新苓說的社區助農行動,不僅發生在小區團購群,社區團購企業也紛紛開展類似活動。

在2月21日山東省商務廳召開的全省生鮮農產品產銷對接暨平台上線發布視頻會議上,不少社區團購電商也參加了會議。此次,山東省商務廳組織開發「山東生鮮農產品產銷對接平台」,目的就是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通過網上實現農產品種植基地、合作社、供應商與商超、電商平台、批發市場以及大中型企事業單位等各類渠道的對接,打造生鮮農產品線上數字供應鏈。

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武漢、煙臺等多個城市已將社區團購企業十薈團列為民生保障企業,保障民生供應,保證老百姓吃上新鮮、安全、平價的生鮮食材。

不少社區團購企業在保障民生的同時,在保障消費者的安全上也花了心思。每天對倉庫進行消毒,所有員工均佩戴口罩、手套等防護用品;同時對商品實施「無接觸配送」等。

張新苓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作為團長,她也擔心人員聚集會造成風險,她一般會在卸貨後,將產品消毒,然後逐個通知社區內用戶進行提貨或者直接送貨上門。這種以社區為單位的「無接觸配送」方式,可以極大的保障消費者安全,降低疫情傳播幾率。

與此同時,社區團購也成為新零售中獲得資本青睞的產業。

就在今年1月份,十薈團對外宣布,其新一輪融資已經順利完成交割,融資額8830萬美元,除了阿里及啟明創投之外,投資方還包括愉悅資本、渶策資本、真格基金及華創資本。

「社區團購的出現是可以緩解線下門店焦慮的,它代表未來新零售的一個模型,將推動新零售2.0時代的到來,預計未來幾年市場規模將達5000億元。」十薈團創始人及聯席CEO陳郢曾表示,「未來社區團購將有2-3家企業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方向,並不會出現一家獨占市場的情況出現。」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