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城市布局——十二個省會城市,五個「一線城市」(中)

漲姿勢喵 發佈 2020-01-04T17:53:37+00:00

唐朝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東南地區的賦稅支撐起整個帝國的運轉,而得益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南方一大批城市快速崛起,與北方傳統重鎮分庭抗禮。與北方城市多擔負軍事職能不同,南方城市更偏重農業和商業發展。

唐朝時期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東南地區的賦稅支撐起整個帝國的運轉,而得益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南方一大批城市快速崛起,與北方傳統重鎮分庭抗禮。

與北方城市多擔負軍事職能不同,南方城市更偏重農業和商業發展。

嶺南道——廣州

唐朝時期,嶺南地區還十分荒僻,自然條件差,氣候炎熱,但嶺南道治所廣州(今廣東廣州)對外貿易已十分繁盛,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唐朝時期,廣州成為全國的外貿中心,設立了專門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由廣州經南海、印度洋,到達波斯灣各國的航線,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

當時的海外貿易,主要把中國的瓷器、絲綢販賣到西亞和歐洲,再把歐洲、西亞、東南亞等地的奢侈品、珍玩賣到中國。

《唐大和尚東征記》中稱「州城三重」,即廣州城的歸制分為南城、子城及官城三重,城西後來形成蕃坊區,成為外來商人居住和經商的主要場所。

唐朝時期,廣州就逐漸成為外國商人的集聚地,人口結構就已經初步建立起了國際化的結構,根據《元和志》記載,開元年間廣州唐籍人口約30萬,同時還有20萬外國商人長居廣州。

同時期的歐洲羅馬才不過5萬人口,可以說廣州是當時國際金融中心都不過分,由於不少外國人的入住,所以唐朝也是專門成立機構來管理這些外國人。

安史之亂後,一群被大唐帝國允許居住在廣州的胡商劫掠了廣州。公元879年,黃巢替廣州死難者報了仇,據說殺死廣州內的「包括阿拉伯、猶太、波斯等在內的外邦商人共十二萬」。

江南東道——蘇州

江南東道地處今浙江和福建地區,治所蘇州(今江蘇蘇州)地處太湖平原,是唐代浙西地區最發達的經濟都會。

代宗大曆年間蘇州升級為雄州,整個唐朝,長江下游地區升雄州者,僅此一州,這足以反映蘇州人口之多和經濟實力的雄厚。

據記載,貞觀年間蘇州有戶1萬多,人口5萬。唐代中期,蘇州與江南其他地區一樣,人口激增,開元年間蘇州有戶8萬,人口63萬,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應出蘇州發展的速度。

蘇州城牆周長大約24公里,唐代的蘇州城內有比較完整的水系,唐時蘇州城有300餘港,人們往來全憑舟船,同時還有大量橋樑溝通陸路。大詩人白居易擔任蘇州刺史時描繪了這一盛景:

闔閭城碧鋪秋草,烏鵲橋紅帶夕陽。

處處樓前飄管吹,家家門外泊舟航。

白居易出任蘇州刺史時乃至以前就已形成了城內「三橫四直」的水上交通網,水上交通的四通八達,使蘇州成為了中國古代一座著名的水城。

唐時蘇州的釀酒業十分發達,其中蘇州五酘酒更是位居名酒之列。中唐以後蘇州的制酒業出現了高潮,城內家家戶戶都能釀酒。釀酒業的發達也帶動了酒肆、酒樓的興起。

蘇州城內工商業發展也十分繁盛,蘇州市內遍布手工業作坊和各類商鋪,有燈心席、燈心草鞋子等特產。各地商人云集蘇州開展各種貿易活動,城市商業活動在空間上突破坊市制度,在居住區的坊內設店置鋪不再受地域限制,夜晚經營已成為合法的事情,不用受政府法令的限制。

據《吳郡志》中記載每年蘇州向朝廷繳納的賦稅為105萬貫錢。當時兩浙地區13州共納錢665萬貫,平均每州負擔51萬貫,而蘇州自己就達105萬貫,所以白居易稱「江南諸州,蘇最為大,兵數不少,稅額至多」,反應了當時蘇州強悍的經濟實力。

江南西道——洪州

江南西道地處今湖南和江西地區,治所洪州(今江西南昌),也曾稱豫章郡、章郡,以造船業聞名。

洪州雖然不在東南沿海,但地處鄱陽湖口,外接長江,內是鄱陽湖,既有足夠水域停放船隻,也容易通過長江水運開往全國、海外。

由於古時抵抗沿海惡劣天氣的能力不足,製造業發展不足,而地處內陸的洪州靠近原料產地且勞動力資源豐富,所以成為了當時全國造船中心。

洪州人口從貞觀年間5.5萬戶,開元年間9.1萬戶,人口40多萬,洪州的名瓷、酒器,都是當時名揚天下的手工業品,洪州窯是當時天下「六大名窯」之一。

唐代的洪州城幾經修治,主幹道溝通南北,官衙位於中城西側,南北各置一市用於商業,並將東太湖圈入城中,沿湖修建眾多亭台樓閣,當時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滕王閣就在洪州,王勃寫的《滕王閣序》流傳千古:

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

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

描繪了洪州以三江為衣襟,以五湖為衣帶,西控著楚地,東接著閩越的氣魄,以及物產豐華、人傑地靈有如天降之寶。

黔中道——黔州

黔中道控有今貴州大部,治所黔州(重慶彭水)是唐是聯結西南地區的通道,亦是捍蔽政治中心長安的重要屏障。

終唐一世,貴州一帶始終不是中原王朝控制核心區域,多為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下的古代少數民族統治,也是唐朝流放官員常去的一個地方。

《元和郡縣圖志》載:黔州,黔中下都督府,開元戶三千九百六十三,元和戶一千二百一十二,鄉一十一,鄉九。

黔州是個人口小城,開元年間僅不到4千戶,人口約2萬多,黔州是著名的內陸產鹽區,鹽丹文化歷史悠久,《新唐書》卷五十四《食貨志四》記載,唐代全國有鹽井六百四十,黔州有井四十一。

柳宗元創作的寓言著作《黔之驢》就發生在這裡,雖是寓言也反應了當時黔中地區的閉塞。

唐在此地區實行「土流並治」,為涪陵江以北實行(經制州),以南實行(羈縻州)。經制州是由朝廷派官吏直接管理;羈縻州由朝廷指派歸附的地方土著首領統治;同時還有部分藩國的存在。

淮南道——揚州

淮南道是當時東南經濟最發達省份,治所揚州(今江蘇揚州)是唐最大的經濟都會,也是最發達的國際港口城市,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稱譽。

唐代揚州城分為子城和羅城。面積約為20平方公里。北為子城,又稱「衙城」,是衙署集中地區;南為羅城,也稱「大城」,是居住區和商業、手工業區,揚州最繁盛時期人口約有50萬。

十里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詩仙李白認為揚州景色優美,美女眾多。

揚州在隋朝時就是煬帝大力營建的江都,揚州繁盛的原因,要歸於其地處長江、運河交匯地帶的區位優勢和便利的水運條件。

唐代隨著經濟重心南移,長江流域的經濟地位有所提升,揚州和益州(即成都)兩大經濟中心甚至超越北方的長安、洛陽,成為全國工商業和貿易發展最為繁盛的地方。

唐代揚州與泉州、廣州、明州並稱四大港口,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之一,其中揚州位置最靠北,北上到達長安、洛陽的交通最為便捷,日本等藩國遣唐使均是從揚州登陸,鑒真東渡的起點也是揚州。

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等國的商人聚集此處。唐代輸入揚州地區的外來商品主要有瑪瑙、琉璃等珠寶和一些貴重藥材,出口的主要有瓷器等物件。

揚州同樣有發達的手工業和紡織業,出產的服飾衣帽、金銀銅器被長安的上流社會所喜愛,揚州還是東南的鹽商集散地,鹽成為揚州優勢產業之一。

揚州也突破了里坊限制,開放了夜市,商業也不拘泥於固定區域,當時的揚州就如同唐朝的經濟特區,走在了發展最前沿。

但揚州在晚唐也沒能逃過戰火的摧殘,逐漸衰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