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品鑑】蟠龍紋銅盉

河南博物院 發佈 2020-01-03T13:04:23+00:00

蟠龍紋銅盉,西周晚期,通高22.6、通長29.8、口邊長9、短邊7.6、腹腔長徑17.2、短頸14、腔體厚8.4厘米。

蟠龍紋銅盉,西周晚期,通高22.6、通長29.8、口邊長9、短邊7.6、腹腔長徑17.2、短頸14、腔體厚8.4厘米。1990年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墓地M2001虢季墓出土。現藏河南博物院。

蟠龍紋銅盉是一件水器。有蓋,蓋面中部向上隆起,頂部有一盤龍形握手,頭部犄角略殘,盤龍昂首前視,盤旋而臥,身飾鱗紋,胸前雙爪著地。耳、目、卷鼻俱全。蓋邊緣附一環形鈕,子口。器口為橢長方形母口,較直,厚圓唇,短束頸,腹腔呈側置的橢圓扁鼓形。前有四足伏地龍形流,曲而上揚,後有作龍首吐舌下彎呈半環形的器鋬,鋬上端有環形鈕,鋬鈕與蓋鈕之間原應有鏈條連繫。腔體正、背面中部各飾一對C形雙首龍紋,其外圍飾以四組做中心對稱的斜角C形無目竊曲紋,前後側面上飾二行有珠重環紋,管流龍身與腿部飾垂鱗紋。腹下附人形四足,人形均作跪坐狀。這件銅盉整體設計造型獨特,裝飾華麗,工藝精湛,顯示了虢國較高的青銅鑄造水平,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

M2001共出土青銅禮器58件,其中盉3件,除蟠龍紋盉為實用器外,還有重環紋盉和S形竊曲紋盉各一件,蓋與器身渾鑄為一體,紋飾潦草簡單,實為明器。盤也出土3件,可分為虢季盤、重環紋盤、素麵盤,後兩件製作粗糙,紋飾簡單,顯然也是明器。唯有蟠龍紋銅盉、虢季盤,製作精良,紋樣講究,盤上還鑄有銘文。這件盉雖然沒有銘文,但應是實用器無疑。可以確定蟠龍紋銅盉和虢季盤是一對水器組合,是虢季墓青銅禮器組合中的一部分。

比較研究

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是青銅盉的轉變期,扁圓鼓形銅盉是該階段周人的創新產品,是青銅盉中的一支奇葩,但出土數量不多,尤顯珍貴。

1990年,三門峽虢國墓地M2012出土的鳳鳥紋鷹足銅盉,西周晚期器。通高24厘米,流至鋬長32.4厘米。扁圓體,長方形子母口,半環形龍首鋬,管狀曲流,虎首形流口,體下四鷹足。蓋頂有盤龍形握手,龍昂首盤體,頭兩側雙爪伏地。蓋側鑄有活動鏈環與鋬相連,鏈中部有一回首卷尾奔獸立於鏈環之上。正背面中部各飾對首垂冠鳳鳥紋,尾羽上翹相連,外圍飾S形斜雲角紋,兩側飾兩周無珠重環紋,流飾四足伏地臥虎形紋樣。蓋上盤龍身飾鱗紋,周圍飾雲紋。四鷹足巨冠圓睛,凸胸短翅,矮腿,五趾分開,胸上飾雲紋,神氣十足,傲然而立。

1991年,三門峽虢國墓地M2009出土的鳳鳥紋人形足銅盉,西周晚期器。高24.3厘米,長31.4厘米。有蓋,蓋面中部向上隆起,頂部有一盤龍形握手,盤龍昂首前視,盤旋而臥,身飾鱗紋,胸前雙爪著地。蓋邊緣附一環形鈕(已殘),子口。器口為橢長方形母口,厚圓唇,短束頸,腹腔呈側置的扁圓鼓形,前有四足伏地龍形流,龍身與腿部飾垂鱗紋,曲而上揚,流口有裂縫,後有作龍首吐舌下彎呈半環形的器鋬,鋬上端有環形鈕,與蓋鈕之間原應有鏈條連繫。腹下附人形四足。腔體正、背面中部各飾一對鳳鳥紋,其外圍飾S形斜角雲紋,最外圍飾一周有珠重環紋,兩側飾兩行有珠重環紋。

1976年 3月,陝西臨潼零口公社西段大隊青銅器窖藏出土的豐妊單盉。西周晚期器,通高36厘米。器身扁圓鼓形,一側有長管流向上斜出,另一側有卷尾夔龍形鋬,上有短頸橢方形口,蓋作圓雕臥鳥,尾部有鏈條與器相連,下部有四條扁夔龍足。腹兩面是漩渦紋,外圍飾重環紋,側面飾竊曲紋,流飾斜角雲紋。蓋內鑄銘文14字:王作豐妊單寶盤盉,其萬年永寶用。現藏臨潼博物館。

1963年,陝西省扶風齊家村銅器西周窖藏出土的它盉,西周晚期器。通長40.2、通高37.5厘米,蓋內鑄有一個字「它」。現藏陝西歷史博物館。龍形流管細長,龍角曲折,張口瞠目,四足屈曲緊貼流壁。鋬為回顧式立體龍紋,曲角吐舌,尾巴上卷。器蓋作圓雕臥鳥形,鉤啄,張翼,短尾,尾部系有活鏈和肩部的系相套鑄。四獸形足,上飾夔龍紋。腹呈扁圓鼓形,腹側飾重環紋,鼓面中部飾渦紋,周以重環紋和斜角雲紋各一圈。

2003年1月,陝西省眉縣楊家村西周銅器窖藏出土的逨盉。西周晚期器。通高48厘米,流至鋬長52厘米。器身扁圓鼓形,上有長方形口,口上為鳳鳥形蓋,鳳首高昂,喙微捲曲,雙翼展揚。器身與蓋以虎形鏈及雙環相連,虎作爬行狀,尾上卷。管狀流,前部飾龍頭。龍首形鋬,四獸足。腹部兩側紋飾相同,分別由三圈組成,由外向內分別為變體夔龍紋、重環紋和蟠龍紋;器蓋內壁鑄銘文20字:「逨作朕皇高且單公聖考尊盉其萬年子孫永寶用」。

1993年,晉侯墓地M31出土的鳥蓋人足盉。西周晚期器。高34.6厘米、身徑20.6~21.8厘米。現藏山西博物院。扁橢圓體,頂有長方形口,口沿外侈,上有圓雕鳥形蓋,以熊形鏈與器體相接,前有昂首曲頸的龍首形流,後為獸首形鋬,器足為兩個祼體的半蹲人形,身前傾,背負器身,表現出兩人負重時的姿態。盉身兩側飾三周圓形紋飾,中間是蜷曲的團龍紋,其次是一周鱗紋,外圈是斜角雲紋。盉身上部飾體軀相交的龍紋,有細雷紋為地,兩側為鱗紋。

1992年,上海博物館自香港徵集的重環紋扁盉。西周晚期器。高12厘米,流至鋬長12.8厘米。體扁形,立面呈橢圓形。長方口設蓋,上立一鳥,鳥張喙,頭上有冠。器腹的一端設管流,向上斜支,另一端是獸首鋬,扁足甚短。腹部飾重環紋,中間是獸目變形紋,紋飾粗狂,器形較小,可能是明器。

2005年,陝西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M26出土的龍紋盉,春秋早期器。通高25.5厘米,流至鋬長17.5厘米。蓋呈梯台形,子口,頂部設虎形鈕,虎作踏行狀,四爪著地,雙目直視前方,尾斜下上卷。器口為長方形母口,方唇,短束頸,腹呈橢圓扁鼓形,前有長管狀流,流口較平,後有龍首吐舌下彎成半環形的器鋬;腹下附獸蹄形四足。蓋頂一周飾捲雲紋;腹部裝飾連體吐舌狀雙龍紋,雙龍首對視,中間飾一牛首,前後側面均飾重環紋;流管正面飾凸起的蛇形,背及兩側皆有陰刻蛇形細線紋。

陝西韓城梁帶村芮國墓地M19出土的鳳鳥紋圈足盉,春秋早期器。高19.0、長27.8厘米。蓋呈長方形,子口。頂部有鳳鳥,作蹲踞狀,直視前方,鳥冠高聳,短尾平直。器口為長方形母口,方唇,短束頸,腹部呈橢圓扁鼓形,前有長管狀流,流口下斜,後有獸首吐舌下彎成半環形的器鋬;腹部裝飾高冠鳳鳥,方圈足。

1986年11月,陝西隴縣邊家莊五號春秋墓出土的鳥紋空心足盉,春秋早期器。通高21.6、最寬21.6厘米、厚4.6厘米。圓角方形扁體,小口;前有曲管狀獸頭流,後有獸頭狀鋬,流與鋬均分鑄後裝配於腹部:鋬的下端與腹壁相連;腹的中央飾一鳥紋和一夔紋,鳥頭與流的方向相對,周圍飾一圈不規則的竊曲紋;器座狀方形空心足,足飾一環帶紋和竊曲紋。

1998年,甘肅禮縣圓頂山M2出土的蟠虺紋銅盉,春秋中晚期器。通高32、最大腹徑21厘米,覆斗形蓋,蓋上有方形圈足式捉手,深子口;身方口,方唇,扁圓腹,底微圜,下接四個屈肢蹲坐、頭頂方角、圓目的獸形支足。蓋頂中部飾一蹲踞的大鳥。捉手四角各一隻蹲踞的小鳥,鳥高冠,圓目,長喙,身上飾羽紋及竊曲紋,可轉動。蓋斜面四角各附一隻仰首虎,虎方耳,突目,屈肢,卷尾。蓋後側一行虎,為回首,長尾後上卷,身上飾虎紋。身前部有獸首形流,獸首方角,怒目,大口,口角一對獠牙上翹。流上部有一回首獸形。身後部為帶扉棱獸首形鋬。肩部四角附四隻上行虎,均向外側首。鋬上部為一蹲座的公熊,熊前爪與器蓋後側回首虎的後爪構成了可開啟蓋的軸。蓋頂、蓋面飾蟠虺紋,身飾蟠虺紋和寬頻紋。正中部前後均為一對稱突起的圓形獸首形飾。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對這類扁圓鼓形盉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1、扁圓鼓形盉,是西周晚期周人的創新,腹部呈扁圓鼓形,方口,有蓋、流與鋬。蓋多為立體鳥獸形,流分為長管狀直流和曲狀獸首形流。鋬為獸首形鋬或龍形鋬,多為四獸形足或人形足,個別圈足或空心足,流行於兩周之際。

2、這種扁圓鼓形盉造型別致,構思奇特,巧妙地將龍、虎、鳳、鳥、人、獸等造型與器蓋、鋬、流、足、腹部相結合,增加了趣味性,既有實用功能,還有強烈的裝飾作用,體現出周代精湛的青銅工藝水平。

3、這種盉誕生於關中地區, 隨著周王朝勢力的影響或與中原地區進行文化交流,逐漸傳播到中原洛陽、三門峽、臨汾、運城等地區,但是在數量上、造型上都略遜一籌。

4、春秋早期,雖也有扁圓鼓形盉發現,但是鑄造方面不及西周晚期精巧,紋飾簡單粗糙,有的已淪為明器,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周王室的衰落。

5、這種扁圓鼓形盉主要出土於規格較高的大中型墓葬,顯示墓主人地位較高,身份屬於王室重臣,或者諸侯國國君及其夫人等。

作者簡介

劉社剛,男,河南省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