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有多強大?小米成立10年收入突破2000億

看懂經濟 發佈 2020-02-27T01:56:43+00:00

,在雷軍看來,小米十年的商業實踐充分驗證了「網際網路+」的強大!本月早些時候,小米集團公布的一些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收入預期超過人民幣2000億元,研發費用預期約為人民幣70億元。

來源:騰訊網

雷軍回顧了小米10年的營收:2010年小米創辦,2012年收入突破100億,2017年收入突破1000億,2019年收入突破2000億……,在雷軍看來,小米十年的商業實踐充分驗證了「網際網路+」的強大!

本月早些時候,小米集團公布的一些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的年度收入預期超過人民幣2000億元,研發費用預期約為人民幣70億元。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研發費用預計將超過約人民幣100億元,將繼續在『5G+AIoT』方面重點投入。

雷軍曾在全員信中表示,2019年年初提出5年「AIoT」100億元的戰略加碼升級為5年投入「5G+AIoT」500億元。在雷軍看來,5G將是手機業務的春天,但要大規模商用仍需要兩三年。小米要丟掉速勝論的幻想,堅定打持久戰,其對今年的信心非常足,一定把小米做好,不辜負大家的期望。(更多原文點擊《雷軍:小米成立10年收入突破2000億,充分驗證「網際網路+」的強大》閱讀)

對此,「看懂經濟」邀請幾名看懂經濟評論作家對此文進行了深度解讀。(評論內容精選自看懂App的解讀)


十年前,小米手機默默無聞,今天,小米手機家喻戶曉。那麼小米手機是如何能夠從中華酷聯以及三星,蘋果,HTC,摩托羅拉這些大品牌的手機紅海市場中競爭出來。歸根結底,在於小米整個發展戰略的核心,在這種信息化時代或者網際網路時代,充分運用了網際網路這個媒介作用。把自己的整個產業鏈和戰略跟著網際網路時代相融合。使小米品牌逐步走向了從這單一品類向多元品類平台化,由所謂的理性品牌向魅力型品牌的轉變。

網際網路上半場時代已過去,20多年當中我們經常會提的跨界融合,網際網路+,平台流量,包括免費認知盈餘空間無界性,所謂的風口理論和資本運作理論,這些有包含著我們對網際網路的誤解。在一個新生事物發展的階段,盲人摸象,使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現象,不一定是網際網路的本質。

那網際網路的本質是什麼?在政治經濟學中,什麼是生產要素?我們可以說土地,水,廠房,煤炭,但這些都是傳統型生產要素,未來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興技術也將會成為生產要素。

馬雲說過,未來沒有所謂網際網路企業,所有企業都要和網際網路結合,進行數字化智能化的轉型,不然將會被市場淘汰。中國網際網路經歷的三個階段,宏觀來說,分別為商業互聯時代、產業互聯時代、未來社會的互聯時代。小米正是依託商業網際網路時代,以電子商務和移動社交媒體為主體,真正實現生產和銷售中各個環節的互聯。而雷軍恰恰是用好了網際網路的資源,讓網際網路成為自己的基礎設施,融入了公司戰略的一個部分,才有今天小米的特點。好的形勢+雷軍的模式。

總結雷軍的模式來說,他完成了一個三級跳轉型。第一級跳,依託於網際網路,依託於手機這種新的品類。雷軍基於中國過去20世紀21世紀初這十年十幾年的加工貿易,把手機的代工的方式方法和傳統意義上的惠普和IBM造電腦的方式和方法學來,把手機當成電腦來做,取得了理性品牌當中的粉絲的擁躉。第二級跳讓他實現了把自己的這套方法論。

成功地融入到相關的智能品類,比如說智能手環、智能門鎖、語音音箱等相關產品,這套方法論以他的方式向品牌輸出過去,形成了這種以小米手機為代表了一系列的小米生態。當第二個模式進行複製,小米遇到了危機,包括OPPO,vivo等國產手機也遇到危機。隨後小米調整戰略,進行第三級跳,國際化路線和品牌分離。國際化路線和內部架構分離是相得益彰,通過內部架構的分離形成品牌分離。另外對小米和紅米以及相關的這種智能化產品的進行了風格,線下店注重口碑和體驗。


值得注意的是,小雷軍的觀點,技術事關小米生死存亡,是小米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和引擎。與基說小米的成功是網際網路的成功,不如說是技術的成功。無論是個人,一個企業,一個國家都是如此。所謂的弱國挨打,也是這個道理,有時候表面看是經濟落後,實際上是科技落後。這次疫情也說明這個道理,從事高新科技的人和單位是最值得尊敬,也應該成為財富的偏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