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的圖騰、紋樣、色彩、款式與材質特徵

點點文史 發佈 2020-02-12T03:26:20+00:00

開篇語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每個民族的歷史演變、生活環境、風俗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從而形成了品類豐富,多姿多彩,形態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服飾。

開篇語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每個民族的歷史演變、生活環境、風俗信仰等方面的差異,從而形成了品類豐富,多姿多彩,形態各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服飾。它們在服飾材質的運用、樣式的變化、色彩的搭配、紋樣的選擇上也千姿百態。這些服飾的構成元素來源於文化傳統模式,並且產生出了獨立的審美意義,最終構成了一個民族的重要外部特徵,成為了社會文化現象反映及區分族群的一個標誌。下面,小編從圖騰、紋樣、色彩、款式與材質等方面來具體分析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的特徵。

服飾的圖騰特徵

(一)圖騰的概念與由來

圖騰:圖是文,標誌的意思;騰是媵,婚姻的意思。圖騰的意思就是氏族之間聯姻雙方的標誌符號的整合,「 圖騰」一詞來源於北美印第安部落的方言語totem,意為「親屬」。隨著人類學家對現存原始部落的考察和研究,發現這種同某一自然對象攀結「血緣關係」的原始崇拜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少存在,具有普遍的人類學意義。

圖騰作為最早的且又最普遍的氏族象徵,曾被廣泛地運用於氏族社會的各種裝飾中,文身、服飾之中,成為氏族的外化特徵。圖騰被氏族尊為神靈,認為它具有庇護、避邪、生殖繁衍的功能。在氏族這種依靠血緣關係作為紐帶把人們聯繫起來的社會條件下,氏族全體成員的同源是非常重要的,它通常起源於某種自然物,即全體氏族成員源自同一氏族始祖,正是這種假設才構成了圖騰崇拜觀念的核心。

(二)少數民族服飾圖騰

遠古時期各文化族團因自然天災或戰爭,造成了他們大規模遷徙,但其文化大都保留著離開母體時的文化符號特徵,而這些符號特徵正是在氏族的圖騰里被保留了下來。比如聞一多《神話與詩》中所描述的:

「龍的形象最初是蛇圖騰,由於強大的蛇氏族逐漸兼并了其他的氏族,於是他們就以蛇圖騰為基礎,融合了那些被他們吞併的氏族的圖騰的一些部分,如馬頭、鹿角、鳥翼、狗爪、魚鱗、獸足等,進而融合形成了龍的形象。」

龍圖騰就是多個族群文化交融的產物,除漢族外,有不少少數民族也以龍為圖騰。龍蛇是苗、彝族信仰的圖騰之一:苗族創造出各式各樣的龍,用於服飾和身體裝飾,將其刺繡、印染在服飾中;苗族人認為龍與人有血緣關係,視龍為祖宗,相信龍能使種族興旺、農作物豐產;彝族的龍鱗紋樣,同樣源於先祖對龍圖騰的崇拜。

黎族婦女文身是遵守祖先沿襲下來的成規,文身內容為始祖特有的紋樣,其紋樣都是幾何形,但都有具體的意象——蛙,因為蛙是黎族遠古的圖騰,是蛙氏族的圖騰標誌。瑤族以盤瓠(狗)為祖先,他們著五色服、戴狗頭,將圖騰用於服飾上。

各個氏族在他們的服飾上應用圖騰符號,他們有著相同的目的,即是繪刺圖騰形象作為本氏族的標誌,展現氏族成員的統一同源性,並且以此來限制血緣婚,保證氏族外婚。

服飾的紋樣特徵

(一)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紋樣的來源

遠古時期的圖案紋樣是圖騰崇拜的外化,在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西北地區,常見的魚紋、鳥紋、壁虎紋、蛙紋、豬紋、羊紋等古老紋樣都是代代相傳的圖騰符號。民族服飾紋樣作為外在形制,能夠揭示社會、歷史、政治、文化的內容本質,揭示中華遠古文明的答案,這些答案就在那些口述的神話故事或不同服飾的人群里、在村姑野老裙邊衣角的圖紋之中。

在這些色彩斑斕的服飾紋樣圖案之中,不僅可以看到豐富的樣式,而且可以讀到民族服飾在適應自然、記述歷史、反映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痕跡。服飾紋樣的圖案內容來源於生活,是對自然形的擬形,也是對造化的寫意,采自自然界中各種動植物為圖樣,或是從大自然中抽象出來的圖形,矩形、圓形等幾何圖案;或是採用花木禽獸為圖形;或是衣緣部位採用雲彩或水紋。它既與大自然相和諧、又遵循禮制社會的等級原則。正如《後漢書》所載:

「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

十二種紋飾: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它們是中國古代服飾等級的標誌。

(二)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紋樣的寓意

少數民族服飾的圖案是將動物植物紋樣或幾何圖形,經過抽象、寫實等幾個階段的細緻處理,然後應用於服飾上,這有著她們獨到的寓意。她們認為一針一線織繡的圖像不是虛構的,而是自己心中世界的幻形,是一種真實的存在。譬如,苗族服飾的刺繡圖案里,融入了苗族的歷史和世代的理想。如:創世、祭祖圖案和記載苗族祖先悲壯歷史的遷徙圖案。還有那些標誌著苗族歷史遷移軌跡的圖案,如「 蝴蝶媽媽」 、「 姜央射日月」 、「 天地」 、「 黃河」 、「 長江」 、「 駿馬飛渡」 、「 江河波濤」 、「 平原」 、「 城池」 、「 洞庭湖」。

還有,彝族婦女們為孩子縫製虎帽、虎形兜肚,是為了證實孩子的血脈出自虎;哈尼族為年過花甲的老人們鑲嵌飾有105顆銀泡的頭飾,為的是讓這吉祥的「極數」 給老人們祝福。藏民頭戴雞冠帽、背披繡有雙眼圖案的團氈,是因為雄雞的盛陽和背後的眼睛,可以照見並驅除那些隱匿的陰邪惡靈。這些圖案,就像美麗的巫符,或為祈福、或為驅邪之用。

在我國少數民族服飾上,常常會出現日、月、星辰、山、水、鳥、獸、蟲、魚、花、草等紋樣,很多繡繪圖案都是她們世代相傳的,取材於祖宗的圖騰或者各民族的歷史沿革。故此,在現實生活中,十二章紋,常以不同的面貌樣式出現在少數民族的服飾中。

服飾的色彩特徵

(一)我國少數民族服飾色彩的觀念

我國各民族服飾的色彩觀念,來自於中華民族古老的哲學思想。赤、黃、青、白、黑五色觀已經深入到了各個民族的色彩審美標準中。《尚書》中有「采者,青、黃、赤、白、黑也,言施於繒帛也;以五彩彰施以五色,作服。」同時,古代五行學說家將世界上的各種元素歸納為金、木、水、火、土五種相生相剋的符號,並且確立了東方屬木為青色( 青龍)、西方屬金為白色( 白虎)、南方屬火為紅色( 朱雀)、北方屬水為黑色( 玄武)、中央屬土為黃色( 黃龍)。黃色為中心,即是最高統治者所用服色,它也是漢族長期推崇的顏色。五行學說、五色觀對中華民族服飾色彩影響甚深。

在服色上,各個民族崇尚的色彩體現了其民族歷史傳承與民族神化傳說,同時這也是與神靈相交感的原始觀念。各民族由上古不同的氏族文化演化而來,由於其歷史背景、自然環境的不同,對色彩的崇尚也不一樣:漢族以黃色為高貴,以紅色為喜慶,以五色為正色;藏、蒙、回、羌、白、普米、納西等民族服飾尚白;彝、土家、漂僳、景頗、壯、黎等民族尚黑( 或青) ;哈尼族將神域之色的紅色頂在頭上;苗族、瑤族、土族則喜歡大紅大綠的搭配;納西族的青、赤、白、黑、黃五色,被認為與人的生辰命相有深刻的關係。

(二)我國少數民族服飾色彩的工藝

我國少數民族服裝服飾的染色,大多取於身邊自然物體的豐富色彩:藍靛、紅花、茜草、黃石、紫藤、蜂蠟、牛血、鍋灰、石灰、土鹼、樹脂、皮膠、蛋青等等,在民族服飾上燦然生色。許多民族,自古「 性喜華彩」 ,神話時代的苗瑤等民族,根據《後漢書》記載,她們擅長「 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為的是與「 其毛五彩」 的盤瓤祖先同色。其中靛染、滕染、蠟染等,也是少數民族服飾藝術中比較有特色的印染工藝:

蠟染有冰紋肌理的自然意趣,色彩素雅淡薄

靛草染土布,其藍色澤沉著

藤黃、茜草、樹脂染黃色和紅色,透明而雅致

這些出自民間的天然染料和印染方法,增加了民族服飾藝術的鄉土氣息。

對於五色的喜好,推進了少數民族服飾色彩工藝的發展。從色彩的名字就可以知道它的染料來源,這些染料經過能工巧匠們精湛的染色工藝,在民族服飾上熠熠生輝。依據五色原則,可以用少量的染料,經過拼色、套染、媒染等手段,染制出千差萬別的美麗色彩。

服飾的款式與材質特徵

(一)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的款式特徵

由於我們各個民族在自然環境和社會形態等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故而形成了一個各民族服飾豐富多彩的局面,但它們從根本上還是按一定方式製作的,這就是以人體為標準、包裹人體為目的,並蘊涵有各民族文化內涵的傳統服裝規範。

與西方服裝形態結構相對比可知,我國各個民族的傳統服裝都屬於平面結構,這主要來源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之天圓地方的學說:

《周牌算經》: 「 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

天圓地方歷來被文化各界、民間風俗等所尊崇,顯示在服裝觀念上就是將整幅的布,少於裁剪,形成寬鬆疏朗的形制結構,這種平面式結構形態的服裝,會導致精於圖案、刺繡等特點。除此之外,各個民族服裝款式均遵從「上衣下裳」 的服制。「上衣下裳」 為我國古代最基本的服飾形制,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服飾制度,上身穿衣,下體穿裳。「上衣下裳」 據說為黃帝、堯、舜時期所創,取之於天地的形與色。天在上,地在下,故衣在上,裳在下。

在服裝形制細節上,主要有對襟、大襟、斜襟式上衣、袍衫和便褲。由於北方各少數民族屬於平原文化,所以它們的服裝形制比較統一,多身著寬大厚實的長袍,長衣盛飾是北方各少數民族服飾的特色;相對北方而言,南方各民族的服飾則是多樣化的。屬於山地文化的南方各民族,因為交通閉塞,形成了文化地理上的錯落分布,服裝形式多為上衣下裙,但其款式變化卻很豐富多彩。在中南西南山區當中,各民族服飾精彩紛呈、風格各異。

  • 藏族的服裝長於人體
  • 黎族的衣裙短小秀美
  • 獨龍族一條線毯包裹的服裝形態簡潔自如
  • 傣族的簡裙婀娜多姿
  • 苗族的衣裙式樣繁多繡工精緻

(二)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的材質特徵

我國少數民族服飾的用料是多重性的,因為各個少數民族居住在不同的生存環境之中,她們千百年來看天穿衣,擇地做服,因地制宜的獲取最合適的原料來製作服飾。其原料材質主要來自各自生存區域的特產,比如木葉衣、獸皮圍、麻氈、葛鞋、竹屐、筍帽、棕蓑、棉裙、火草卦、木棉布、石棉布、羊皮襖、耗牛氈、拓蠶絲以及用於裝飾的野花碧蟲、青竹藤黃、荊釵石鐲、鳥羽獸牙、松石瑪瑙、銅扣銀泡等等。

在服飾原料上,畜牧民族多偏重以牲畜的毛皮、以皮毛、氈、毯植、錦緞為材質,譬如鄂倫春族的獸皮袍;漁獵民族則多尚狍皮、鹿皮和魚皮,如赫哲族的魚皮裝;農耕民族則喜歡用棉布、麻布和絲綢為原料材質,如布依族的「蠟染」 、侗族的「亮布」 、維吾爾族的「艾得麗絲綢」 、土家族的「西蘭普卡」 織錦。

從以上可以看出,少數民族服飾的原料甚是豐富。從不同材質的服飾,我們能看到各個民族獨特的審美觀。例如:「衣木茹皮」 和羽角之飾,反映出神話荒朴的原色;麻毯葛鞋、筍笠棕蓑,透出一種心遠地偏、清悠澹永的氣韻;還有皮襖的粗獷、織錦的富麗、披氈的古拙、絲紗的清雅等等,無一不體現了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獨特服飾藝術審美特徵。

結束語

我國少數民族服飾千姿百態、異彩紛呈,它們不僅是各族人民順應自然的實用衣物,更是傳統文化的象徵載體。從少數民族服飾的圖騰、紋樣、色彩、款式與材質這些特徵來看,一方面,體現了各個少數民族的獨特的服飾審美觀壹基金她們對服飾的不同追求;另一方面,它們都是圍繞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這一血脈而來,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

因此,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發掘與研究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研究我國民族服飾的特徵,讓民族文化元素合理而豐富地運用於現代設計之中,對促進民族團結、發掘和保護少數民族服飾、推動我國現代服飾文化的發展有著重要又深遠的意義。


本文作者:點點文史

參考資料:《後漢書》《神話與詩》《二十一世紀中國少數民族服》《中國歷代衣冠服飾制》《周牌算經》《尚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