閼與、長平之戰:趙奢與白起的功過是非

往事有料 發佈 2020-02-27T12:41:07+00:00

趙王是平庸之主,但卻頗能信任賢能,如平原君趙勝、藺相如、趙奢、廉頗等,皆是一時人傑。當時的趙國據有今河北省西部、北部及內蒙古南部,東與燕齊接界,南與韓魏連壤,西與秦接界,國都建於邯鄲。

華陽之戰後,韓魏新敗,楚求和於秦,北方的趙國,遂成孤立無援之勢。趙王是平庸之主,但卻頗能信任賢能,如平原君趙勝、藺相如、趙奢、廉頗等,皆是一時人傑。當時的趙國據有今河北省西部、北部及內蒙古南部,東與燕齊接界,南與韓魏連壤,西與秦接界,國都建於邯鄲。只是趙國再強也不過一隅之地,指望其抗秦,實在是孤掌難鳴。

之前,秦昭襄王東出戰略,均為丞相魏冉所策劃;而指揮作戰的多是名將白起。秦國伐趙,開始於公元前270年閼與之戰,當時的主持者還是魏冉與白起;但是不久之後,秦國內部也發生變故,魏冉被廢,范雎代魏冉為相,伐趙之事,就完全由白起主持。

秦攻趙,計有四條路線:一、由秦國上郡(今陝西綏德)攻趙國代邑(今山西代縣);二、秦國上郡東渡黃河攻取石城(今山西離石)、晉陽(今山西太原),從背後攻擊邯鄲;三、由魏國軹關(今河南濟源西)越韓國上黨(今山西長治)、閼與(今山西黎城)、武安(今河北武安),從西面進攻邯鄲;四、由魏國南陽越漳水從南面進攻邯鄲。

閼與之戰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決定攻趙,他採取第三條路線,由魏國軹關越韓國上黨,進攻閼與要隘(今山西黎城至涉縣之間山隘),閼與之戰爆發。

太行山脈南半部所構成的高台地,古稱上黨,從東到南,構成今晉冀豫三省的自然分界,其中僅有若干關隘可通,即所謂「太行八隘」:娘子關、九龍關、黃澤關、馬嶺關、壺關、天井關、黃榆關、峻極關、東陽關。其中的東陽關,就是秦軍進攻邯鄲的必經之路。

公元前270年,秦軍奇襲閼與要隘。趙惠文王急召諸將商議。趙王問閼與可救否,廉頗、樂乘二將回答:「道遠險狹,難救。」又問趙奢,趙奢答曰:「道遠險狹,譬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趙王於是命趙奢率兵救之。

趙奢雖知閼與危急,但秦軍剛到其勢甚銳,解決先麻痹秦軍,然後乘機破之,於是從邯鄲出發僅僅三十里就下令停止前進,並揚言:「有以軍事進言者,殺無赦。」秦軍攻閼與要隘不下,其前軍繞道武安,大造聲勢擺出進攻武安的架勢。趙軍中有人趙對奢進言:「請急救武安。」趙奢以其違犯軍令斬之,於是軍中無人敢再言進軍。趙奢軍駐留邯鄲郊外一共二十八天,每天只是命令士卒增築營壘,以備固守。秦軍有間諜來偵查趙軍行動被抓後,趙奢好好款待之後把人放了回去。秦軍間諜回報秦將,秦將大喜:「閼與非趙有也。」從而放鬆了戒備。

趙奢剛釋放秦軍間諜,即下令全軍急行軍,一日一夜後,到達距閼與五十里處,築軍壘成陣。秦軍聞趙軍突至,匆忙下令秦軍出擊。趙軍謀士許歷向趙奢進言:「秦人不意趙軍猝至,此其來,氣勢甚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趙奢聽從了這一意見。許歷又建議:「先上據北山者勝;後至者敗。」趙奢於是派遣一萬人搶占北山,爭取制高點。秦軍到後,同樣派兵搶山,卻沒有成功,此時趙奢縱兵擊之,秦軍大敗而退,遂解閼與之圍。

第二年,秦國又派遣大將胡傷進攻閼與,仍然沒有攻克,不得不退兵。秦軍兩次進攻閼與都沒有取得成功,於是改變戰略,決定先攻占韓國上黨,為之後進攻趙國打下基礎。圍繞著爭奪上黨之地,秦趙長平大戰爆發。

長平之戰

秦兩次奇襲閼與失敗後,客卿范雎建議秦昭襄王攻取韓魏之地以使中原形勢穩固,然後再蠶食齊趙。秦昭襄王採納范雎之議。

上黨地區實為趙韓魏三國交錯之地:北屬趙,為趙之上黨(今山西晉城);南屬韓,為韓之上黨;西之新垣、曲陽、軹邑,則屬魏國,再往南之懷邑(今河南武陟)、南陽(今河南修武),亦屬魏國;中間的平陽(今山西臨汾)、野王(今河南博愛)、南陽(韓之南陽,今沁陽縣),屬韓國。當時,秦國已占有魏國的安邑、新垣、曲陽,及南陽與軹邑,如果想從此地進攻趙國,則必須先攻取韓之上黨,以便由上黨經閼與、武安,從北與西兩面進攻邯鄲;加之,從魏國南陽出發從南面進攻邯鄲,這樣就形成了三面夾擊之勢。

公元前268年,秦昭襄王派軍伐魏,攻取魏國懷邑、南陽。公元前264年,白起伐韓,斷絕了韓國進出太行山的通道。次年,白起再攻占韓國野王,韓軍見通韓之路已絕,於是降趙。

秦國和趙國在上黨地區直接相向。公元前260年,秦軍進襲上黨並克之,趙王以廉頗為將扼守。廉頗見上黨已失,便據險扼守長平(今山西高平)地區,此時趙軍約30萬,加當地百姓共45萬人。秦趙兩軍遂成對峙之局。其間,趙王曾派使者赴秦議和,當時各國使者均在秦國,秦王厚待趙國使者,還表示將與趙國媾和,如此一來,各國不再救趙,趙國已陷入孤立。

秦趙兩軍在長平對峙4個多月,秦軍數次襲擾,並攻陷趙軍陣營前壘數個,廉頗堅守不出。趙王以趙軍傷亡頗多,多次責備廉頗「怯不出戰」。這時,范雎又派人在趙國施反間計,揚言:「秦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廉頗易與,且將降秦矣。」趙王聞之,便以趙括替代廉頗為將,即使名相藺相如極力勸諫,也無法阻止。秦王聽說計劃成功,立即暗中以白起為上將軍親臨長平,並嚴令「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趙括來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之前廉頗的部署,出兵攻擊秦軍,結果中計被秦軍包圍,被迫築壘堅守,以待救援。

秦王見趙軍被圍,馬上將河內之地凡年齡在15歲以上民夫盡數派往長平,以便阻斷趙國的救兵和糧食。到了當年9月,趙軍已斷糧46天,多次嘗試突圍均以失敗告終,最後趙括親率精銳搏殺被射殺,趙軍40萬人皆降。白起認為:「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盡殺之,只留下了年紀幼小的240人歸趙。

10月,白起兵分三路,準備全面進攻趙國,直指邯鄲。趙王震恐,派人賄賂秦相范雎並向秦國求和。范雎深以為然,向秦王進言:「秦兵已勞,請許趙韓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秦王聽從了這一意見,同意韓國割垣雍(今河南原武)、趙國割六城求和。次年正月,各方皆罷兵。秦國不僅失去滅趙之功,而且從此之後將(白起)相(范雎)不合,導致白起被罷黜,造成了軍事上的重大損失。

信陵君救趙之戰

公元前259年,范雎試圖彌補之前所造成的不利影響,於是再度實施當年白起制定的攻趙計劃。9月秦軍再次伐趙,由上党進攻邯鄲,然而卻屢戰不利,即使發兵增援也無濟於事。秦昭襄王想要重新以白起為將,然而白起認為,現在的形勢與長平戰後的形勢已迥然不同,「邯鄲實未易攻,且恐諸侯之救將至。彼諸侯怨秦之日已久,秦雖勝於長平,士卒死者過半,國內空虛,今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堅辭不肯為將(之後,秦王怒白起抗命,先免官爵降為士伍,後賜劍使自盡)。

此時,趙王已派平原君趙勝向楚求救,並遣使向魏求救。楚王派春申君率兵救趙;魏王也派將軍晉鄙率兵10萬救趙。秦王聽聞,派人警告魏王:「吾攻趙,旦暮且下。諸侯敢救之者,吾將於拔趙後先移兵擊之。」魏王害怕,命令晉鄙軍停駐在鄴(今河南臨漳)。平原君不得不求救於魏國信陵君(信陵君之姊嫁平原君為夫人)。信陵君數次請求魏王命晉鄙軍救趙,但魏王就是不聽。於是,信陵君竊兵符,殺晉鄙奪軍,選兵8萬救趙。

這時,邯鄲被圍已近一年,形勢危急,平原君盡散家財以饗士卒,得敢死之士三千人為前鋒,捨命以沖秦軍,秦軍被迫後退三十里。與此同時,信陵君所率魏軍與春申君所率楚軍俱至,與平原君所率趙軍,南北夾擊秦軍,秦軍大敗,邯鄲圍解。

對白起的任用與黜廢,是當時秦國與六國勝敗的關鍵。名將吳起曾說:「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於軍不可以出陣。」可見一國對外作戰,必須將相明達大體,和衷共濟,始能對敵制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