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都有外戚專政,為何到了明朝便銷聲匿跡了呢?

深藍妖火 發佈 2020-03-28T01:52:30+00:00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後宮干政問題和外戚問題,一直都是很多朝代無法避免的難題。比如歷史上著名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就是通過逐漸干政,最後直接把兒子廢掉,自己登基做了皇帝。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後宮干政問題和外戚問題,一直都是很多朝代無法避免的難題。


比如歷史上著名的一代女皇武則天,就是通過逐漸干政,最後直接把兒子廢掉,自己登基做了皇帝。再比如著名的穿越者王莽,隋朝的開創者楊堅,也都是作為皇帝的姥爺統領朝政,然後謀朝篡位,開創新的朝代。

然而在歷史上的諸多朝代當中,在這個問題上,明朝卻是一個難得的特例。

終其一朝,明王朝始終沒有出現嚴重的外戚干政問題。雖然也出現過正統年間太后監國,或者成化年間萬貴妃獨霸後宮的奇葩情況,但相比其他朝代,明朝的外戚的力量,始終局限於一定範圍內,並沒有造成太過惡劣的影響。


明朝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為何其他朝代無法避免的外戚問題,在明朝就始終沒有出現呢?

這個問題的關鍵,其實在於皇帝。

在古代的封建統治制度下,從法理上來說,皇權至高無上。皇帝的存在,也是至高無上的。整個國家,都需要向皇帝效忠,承認是皇帝的子民。

但這樣一來,皇帝就必須要面對一個問題。

如何去統治這個龐大的國家?


皇帝不管是聰明還是傻,始終都是一個人。想要靠一己之力去統治國家,無疑是不現實的。所以,皇帝就不得不藉助其他人的力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統治系統,和他一起統治這個國家。

但問題是,皇帝可以依靠誰,來控制這個龐大的國家,或者說控制這個統治系統呢?

一般來說,古代的皇帝們,大致有四種選擇。

大臣、宦官、皇族、外戚。

大臣們自不用說,作為臣子,本身就是統治工具中最直接的一部分。而宦官,在很多朝代同樣是高層權力的掌控者。


剩下的皇族和外戚,則相對不同。

大臣和宦官,說到底都是純粹的君臣關係。但是皇族和外戚就不同了,除了君臣關係以外,還多了一層親戚關係。一個是皇帝老子這邊的親戚,一個是皇帝老娘那邊的親戚。

相比宦官或者大臣,皇帝本來應該更信任後兩者。但問題是,如果讓皇族掌權的話,同樣出身皇族,有被篡位的風險。所以很多皇帝,寧願信任外戚,也不願意信任皇族。

這就是歷史上外戚問題的根源了。

但是在明朝,不管是外戚還是皇族,在權力場上生存的空間其實都很小。

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科舉制在明朝開始逐漸發展到巔峰,文官集團的實力空前強大。再加上明朝的宦官集團,往往也掌握了極大的權力。作為第三方的外戚集團,只要想爭取更多的權力,就一定會遭到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同時打壓。


這是明朝外戚無法掌權的根本原因。

當然,明朝外戚無法掌權,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原因,那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經訂立下的一條祖制。

這事得從洪武年間說起。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歷史上少有的出身布衣的皇帝。所以,明朝建國後,為了加強對國家的統治力度,朱元璋採用了一個很簡單的辦法。


那就是和開國功臣們結親。

結親這件事,在朱元璋的兒子輩裡面,極為常見。比如太子朱標,娶得就是開國功臣常遇春的女兒。再比如當時的燕王朱棣,則是娶了開國武將之首的徐達之女。

實際上,朱元璋的子女,嫁娶的全都是當時的功勳武將的子女。

這種親戚關係,讓明朝在最初建立的十幾年裡,擁有了強大的凝聚力。大家都是親戚,做事自然要一致對外了。

但是,到了朱元璋晚年之後,這種情況開始變得截然相反了。


因為功臣們的權勢變得過大,外戚問題已經開始出現,並且有將要威脅皇權的傾向了。

於是,晚年的朱元璋,開始大肆屠戮功臣。同時,也立下一條祖訓,要求後世子孫,不得再娶功臣世家的女子。

後來的歷史證明,朱元璋的定下的這條規矩,被很好的執行了下去。

從朱元璋孫子一輩開始,基本上再往後,所有明朝皇帝所娶的皇后,納的妃子,基本上沒有一個,有什麼顯赫家世。比如萬曆皇帝的生母李氏,後來的李太后,本來就只是一個宮女而已。至於李太后的家庭,按照明史記載,李太后的父親,應該是一個泥瓦匠。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規定,所有外戚家族,不可入朝做官,只能守著爵位賜予的那點俸祿過日子。這一點,倒是和很多皇族一樣。

本身不能入朝為官,而且多半出身低微。這樣的外戚集團,自然無法成氣候了。在明朝歷史上,就算偶爾出現太后掌權,想要給自己的娘家一些權力的時候,也會遭到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全力抵制,最後也只能不了了之了。

因為明朝特殊的選妃制度,導致明朝的外戚無法名正言順的入朝為官。再加上宦官集團和文官集團,已經基本上將所有的權力,全都分割完畢,外戚也就沒了生存的土壤。

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才使得明朝數百年的時間裡,雖然偶爾也有太后干政的事情,但卻沒有出現出現強大的外戚勢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