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在一次外星撞擊後開始多樣化

冬哥譜科 發佈 2021-09-17T22:39:45+00:00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所有現存的蛇都是從少數幾個物種進化而來的,這些物種在白堊紀末的巨大小行星撞擊中倖存下來,那次撞擊摧毀了恐龍和大多數其他生物。作者說,這場毀滅性的物種滅絕事件是一種「創造性破壞」,它允許蛇多樣化地進入以前由它們的競爭對手填補的新的利基市場。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所有現存的蛇都是從少數幾個物種進化而來的,這些物種在白堊紀末的巨大小行星撞擊中倖存下來,那次撞擊摧毀了恐龍和大多數其他生物。

作者說,這場毀滅性的物種滅絕事件是一種「創造性破壞」,它允許蛇多樣化地進入以前由它們的競爭對手填補的新的利基市場。

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這項研究表明,蛇,包括近4000種活著的蛇,在一次外星撞擊滅絕恐龍和地球上大多數其他物種的時間前後開始多樣化。

這項研究由巴斯大學的科學家領導,包括來自布里斯托、劍橋和德國的合作者,他們使用化石並分析了現代蛇之間的基因差異,以重建蛇的進化。

這些分析有助於確定現代蛇進化的時間。

他們的結果顯示,所有現存的蛇都可以追溯到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後倖存下來的少數幾個物種,與恐龍滅絕的物種相同。

作者認為,蛇躲在地下並長時間沒有食物的能力幫助它們在撞擊的破壞性影響中倖存下來。

在此之後,它們的競爭對手--包括白堊紀蛇和恐龍本身--的滅絕,讓蛇進入了新的生態環境、新的棲息地和新的大陸。

然後,蛇開始多樣化,產生毒蛇、眼鏡蛇、吊襪蛇、蟒蛇等血統,開發新的棲息地和新的獵物。

現代蛇的多樣性-包括樹蛇、海蛇、毒蛇和眼鏡蛇,以及像蟒蛇的巨型蛇-只有在恐龍滅絕後才出現。

化石還顯示,由於白堊紀血統的滅絕和包括長達10米的巨型海蛇在內的新類群的出現,蛇椎骨的形狀發生了變化。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最近從巴斯畢業的凱薩琳·克萊因博士說:「這很了不起,因為它們不僅在滅絕中倖存了下來,而且在幾百萬年內還在創新,以新的方式利用它們的棲息地。」

這項研究還表明,蛇大約在這個時候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傳播。

雖然活著的蛇的祖先可能生活在南半球的某個地方,但蛇似乎是在滅絕後首次傳播到亞洲的。

巴斯大學米爾納進化中心的尼克·隆格里奇博士也是該研究的通訊作者,他說:「我們的研究表明,物種滅絕是一種『創造性破壞』--通過消滅舊物種,它允許倖存者利用生態系統的空白,嘗試新的生活方式和棲息地。」

「這似乎是進化的一個普遍特徵--正是在物種大滅絕之後,我們看到進化處於最廣泛的實驗和創新階段。」

「生物多樣性的破壞為新事物的出現和新大陸的殖民創造了空間。歸根結底,生命變得比以前更加多樣化。」

這項研究還發現了第二次重大多樣化事件的證據,當時世界從溫暖的「溫室地球」轉變為寒冷的「冰屋」氣候,見證了極地冰蓋的形成和冰河時代的開始。

在蛇身上看到的模式暗示了災難-嚴重的、快速的和全球環境破壞-在推動進化變化中的關鍵作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