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四野那麼強大是因為有日本人

北風之神529 發佈 2020-02-11T06:21:36+00:00

當年日本投降,我軍在東北不但迅速接收了日軍遺留下來的武器裝備,也的確有部分日本軍人加入四野,但數量是極少的,日本當時的現役部隊絕大部分在投降後都回到日本。


現在一些果粉為了詆毀我軍已經是無所不用其極。當年四野從東北一路打到海南,作為五大野戰軍中人數最多、兵種最齊、裝備最好的序列,四野立下的戰功無疑也是最多的。這麼大一個靶子立在那裡,自然吸引了不少果粉的火力。於是,四野那麼能打完全是靠收編的東北日軍,如果不是這樣,解放戰爭的勝負還說不定誰輸誰贏的說法就出現了。


當年日本投降,我軍在東北不但迅速接收了日軍遺留下來的武器裝備,也的確有部分日本軍人加入四野,但數量是極少的,日本當時的現役部隊絕大部分在投降後都回到日本。

現役部隊可以迅速撤回日本,但當時日本在東北不僅僅只有現役軍人,還有大批移居東北的平民和滿蒙開拓團成員。早在全面抗戰爆發前,日本就制定了「百萬戶農業移民計劃」。希望在20年將500萬日本人移居到東北,以此改變東北的人口結構,達到永遠占領東北的目的,最終在日本投降前在東北的開拓團人數達到33萬。他們和關東軍家屬或來中國的日本平民一起總數近百萬。這些人分布在東北的廣大城鎮鄉村,想將他們和軍人一樣迅速組織撤離是不可能的,何況投降後的日本在自身一堆麻煩纏繞、財政也完全崩潰的前提下,又哪裡顧得上這些人的死活?日本外務省當時曾說道:「現在還談不到遣送駐外僑民,應儘可能使駐外僑民停留在現地」,事實上就是拋卻了這些人。這些開拓團成員在日本投降後許多自行逃亡,有的死在逃亡的路上,有的成功回到日本,但留在東北的依然有幾十萬人。


於是,我軍在抗戰勝利進入東北後也迅速接管了這些日本僑民。因為當時日本百姓普遍受過基本教育,識字率超過95%,有許多掌握了特殊技能的人才。這對於接收了大量先進裝備卻不懂運用維修,醫生護士、飛行員、機械師等都急缺的我軍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財富。而被日本政府拋棄的日本人也希望獲得庇護並得到工作養活自己,兩者幾乎是一拍即合,最終大概有3萬餘人為我軍工作。


要清楚的是他們絕大部分都是成為技術員或加入後勤衛生部門,如僅僅衛生部大概就有7000人,還有軍工部、軍需部、和政府系統的鐵路、礦山、工廠等,實際加入四野戰鬥序列的大概4000人。看起來不少,但和四野總人數最高時達到150萬人相比,這4000人不過杯水車薪,說對我軍戰鬥力提高有幫助的確是真的,也挽救了不少我軍傷兵,但要說能起決定性作用那就是笑話了。而且不僅僅是我軍吸收了部分日本人,作為日軍投降的主體國軍吸收的日本人數量是遠超我軍的。僅僅為閻錫山部隊服務的日本人就超過6000人,日本投降後估計有近7萬日本人為國軍所用,戰敗逃到台灣不甘心失敗的老蔣還想招募組建10萬人的「中日義勇軍」反攻大陸。即使到1961年,蔣介石還聘請岡村寧次為教官訓練軍隊。兩者都用了日本人,國軍一方還更多,結果卻一潰千里。可見,四野戰鬥力的強悍絕非是因為用了部分日本軍人。


事實上,在抗戰勝利前,我軍在東北武裝力量人數並不多。日本投降後,為了快速接收東北,我軍數次派遣精銳部隊和幹部出關補充東北軍事力量。先期進入東北的部隊就有11萬多人,各解放區黨政軍幹部2萬人。其後有八路軍山東軍區6萬人;陝甘寧邊區359旅、教導旅、延安炮兵學校和軍政大學1萬多人;新四軍3萬多人。到1945年11月,東北匯聚了我軍27萬部隊,這些幾乎是我軍當時的近半精銳和技術骨幹、幹部人員,這才是四野戰力在諸野戰軍之上的根本原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