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職場不需要正確的廢話

守正致善 發佈 2020-01-04T05:29:37+00:00

之所以想到寫這個,是因為最近在工作中聽到許多這類信息,無論對我還是一起工作的小夥伴,都造成相當大的困擾。實質性改變,就是before& after. 過去以為是這樣,後來變成那樣了。

請關注守正致善頭條號,無數文章視頻課程等您來學,幫您開闊視野,管理有道、提升企業軟實力!

今天的文章聊一個有意思的話題,職場上正確的廢話。

之所以想到寫這個,是因為最近在工作中聽到許多這類信息,無論對我還是一起工作的小夥伴,都造成相當大的困擾。所以我一次性把它們都寫出來,也幫助各位一起來辨別,成為一個高效思考和行動的人。

那麼職場上正確的廢話有哪些?以下三種引以為戒:

1. 複述大家已知的信息:炒冷飯

我在廣告公司工作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

對客戶提案的時候,有一些講解方案的同事,會把客戶發過來的需求信息翻來覆去再講一遍。

這是第一種正確的廢話:

炒冷飯。

比如客戶說,我們要提升品牌知名度。他在講解方案時就說,我們的知名度不夠,消費者壓根不知道我們的品牌。

再比如客戶說,我們的競爭對手價格比我們低,產品質量卻沒我們好。講解方案的人於是找了一大堆調研報告告訴客戶,嗯我們的價格確實比別人低,可是產品質量槓槓的。

碰到脾氣好的客戶,會客氣跟你說功課做得挺足;碰到脾氣不好的,會這麼懟過來:

「我找你來就是告訴我這些的嗎?」

「能不能說一些我們不知道的東西?」

「付你們這麼多錢我覺得都是在打水漂。」

為什麼他會這麼生氣?因為你的低效溝通正在浪費對方的時間。

既然客戶已經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那麼他需要的就是解決方法,而不是讓你再找一堆資料告訴他們說沒錯,你們的問題確實是這個。

除非你有強有力的證據告訴對方問題一開始就定義錯了,你們的問題不是A,而是B.

這確實能顛覆對方的想法,體現出你的價值。否則,就不要「炒冷飯」。

溝通的第一原則叫「知己知彼」

什麼意思呢?

在開口之前,一定要知道對方對你想說的事情了解到什麼程度了。

如果對方是一無所知,那麼你勢必要把事情的來龍去脈都講一遍;如果對方是一知半解,那麼針對性地將對方不了解的信息重點闡釋;如果對方已經完全了解,那麼就趕緊往下推進,去深入分析現象,找到洞察,給出解決方案,而不是把問題再擺出來講一遍。

這一點,很多房產中介都做得很好。

他們在幫客戶篩選房子的時候,往往會先丟過來一大堆問題,比如:

自主還是投資?

地段區域有沒有偏好?

全款還是貸款?

樓層有沒有特別要求?

......

千萬不要覺得這些很煩。他們問的每一個問題,實際上都是在不斷縮小選擇範圍,幫你節約時間。

一個城市裡房子那麼多,如果漫無目的沒有標準地去找,最後的結果一定是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好。

相反如果一開始就把自己的需求表明地很清楚,那麼有了目的有了方向去找,往往就會高效得多。

以前我在諮詢公司工作的時候,學到最有用的一個技能,就是梳理問題。當時我的老闆告訴我:

「客戶糊塗,你也不能跟著犯糊塗。客戶覺得自己有問題,你不能跟風說你們確實有問題。你得告訴他們什麼原因引起了這些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應該從哪裡下手,有幾種方案解決這些問題,這些方案各自有什麼優缺點,分別需要投入多少資源,能夠獲得的回報有哪些。」

所以在進行日常溝通的時候,開口前一定要先問問自己,我即將說出口的話對方是不是已經聽過無數遍?有哪些是對方不知道但能擊中問題要害的?

千萬不要做一個說話「炒冷飯」的人。

2. 沒有明確下一步行動的指示:講空談

如果你的公司喜歡經常開會,就一定明白我說的是什麼意思。

很多讀者在後台給我來信,吐槽自己的上司在會上講了半個多小時,又是行業趨勢,又是前沿動態,又是憧憬未來的,然而本來開會的目的只是為了解決一個產品Bug.

最後所有人聽完都一臉懵逼,不知道接下來該做何反應。

這是第二種職場上正確的廢話:

講空談。

什麼是空談?就是你聽完之後覺得很有道理,可落實到實際行動上卻不知從何下手的話。

比如,「我們要堅定信念,攻克難關。」

堅定什麼信念?攻克什麼難關?如何去攻克?有沒有具體的方法?

沒有進一步解釋。

再比如,「要提升自己的職場核心競爭力,比別人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出眾。」

職場的核心競爭力具體有哪些?分別如何去提升?更多努力那多少算更多?有沒有量化的標準?

沒有更詳細的說明。

這不是抬槓,而是這些空談都經不起推敲。

為什麼聽過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有些道理根本不能帶來進一步明確的啟發和指示。

它們無法指引接下來的行動,無法糾正曾經犯過的錯誤,無法提供可視化的評估標準。

所有灑雞湯賣狗血的文字,都屬於這一類,都叫做「正確的廢話」。聽上去都對,但說了並沒有什麼作用,也不能改變什麼現狀。

它們更多時候,是作為一種心裡安慰,讓你聽著舒服,而不是聽完有用。

這是相當危險的。

舒服久了,思維會退化,反應會遲鈍,而且你無法保證能夠一直舒服下去。

那麼如何避免職場上講空談?記住三個「具體」:

具體問題,具體行動,具體標準。

第一,明確定義問題出在哪裡。

問題不要大而全,要做到小而精。越具體,越深入,越細節,就越清楚。

比如,「這張Excel 統計表太亂了,要重新做。」

這就屬於大而全,這句話丟給任何人都會感到迷茫。

太亂了,是怎麼個亂法?是計算公式混亂?類目說明不清楚?還是數字表達不精確?

重新做,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是視覺排版,文字寫法,還是頁碼縮減?

說出去的話,要考慮對方聽到後的反應。將心比心,是高效溝通的第一步。

第二,圍繞問題延伸出具體的行動方法。

一個問題對應一個或N個方法,或者多個問題對應一個方法。這裡的重點不是幾個方法,而是一一對應。

我有很長一段時間和德國客戶一起工作過,他們嚴謹的思考習慣讓我印象深刻。

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德國人的思考都遵循「對應原則」。哪個問題對應哪些解決方法,每個解決方法中都挑明了要進行什麼行動(如下圖):

這種「對應法則」讓思路變得非常清晰,無論是自己思考還是對別人進行講解。

第三,制定可量化、可視化的評估標準。

每一個方法都要有清晰的評估標準,這樣才能保證行動的順利推進。

比如你的方法是:

每天早起晨讀,增加專業上的知識儲備。

那麼早起多久算早起?如果日常都是8點起床,那麼7點算不算早起?

每天晨讀,那麼一個月積累下來能讀多少本書?讀的書對你的專業有什麼幫助?是豐富了你的眼界,還是著重鍛鍊了某一項技能?

想清楚了這些問題,我們的評估標準或許可以變成:

1. 每天至少保證1個小時的晨讀時間;

2. 一個月保證讀完至少3本書

3. 每個月必須有1本書是直接針對工作上的某一類問題。例如分析問題的方法邏輯,語言表達技巧,職場情商等。

讓你的方法可量化,可視化,就不會是空談。

3. 不能帶來實質改變的建議:拽大詞

這是最後一類職場廢話。

什麼是「拽大詞」呢?

它比第一種廢話「炒冷飯」要高級一點。炒冷飯是復讀機,把大家都知道的東西複述一遍;拽大詞是忽悠家,把大家都熟悉的概念誇大其詞重新包裝一下再推出來。

那些聽上去很厲害,但仔細琢磨都是些老生常談的東西,就屬於「拽大詞」。

這時就要考驗你的思辨能力了。

比如我見過許多不靠譜的所謂新媒體營銷專家,和客戶提建議的時候都會說:

「我們一定要把內容做好,Content is the king! 內容為王!」

「內容為王」這4個字,過去幾年我在各個場合見過不下上百次。小到各種課程海報大到媒體跟風吹捧的趨勢熱詞,豆瓣上居然還有一本以此為名的書...

至於書的質量怎樣,豆瓣評分和評論都說的很清楚了:

再比如,每到年底各種行業演講、年度分享都層出不窮。許多所謂的「大咖」們都會在演講PPT上堆疊巨大的生拉硬造詞彙,試圖喚起人們的關注。

比如下面這個:

PPT背景貼一張大爆炸的圖片,再配上富有衝擊力的詞語,解釋的卻是「創新才是營銷的核心」(如下圖)這種大學裡就在教的東西,簡直比雞肋還無味。

以上這些就叫「拽大詞」。

只有形式,沒有內核,或者極其普通的內核卻以無比誇張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無異於對我們注意力的「強姦」。

如果你在職場上遇到這樣的人,離他越遠越好。因為時間一久,你也會受其影響,成為一個不解決問題,只會誇誇其談的人。

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拽大詞」呢?

很簡單,大家只用記住一個萬金油句式來思考和應對:

So what?那又怎樣?

你說「內容為王」,so what?這跟我有什麼關係?什麼樣的內容能稱為「王」?你怎麼幫我把內容做成「王」?

你說「衝擊波營銷」,so what?這跟我們以前講的「創新是廣告的根本」有什麼區別?能給我未來做營銷帶來什麼啟示?

「So what」 的背後,追問的是實質性改變。

以前這事兒你不知道,現在知道了,這叫實質性改變;

以前你感到無從下手,現在你心中有了清晰的規劃,這也叫實質性改變;

以前你百思不得其解,現在你找到了破局的線索,這依然叫實質性改變。

發現規律沒?

實質性改變,就是before & after. 過去以為是這樣,後來變成那樣了。差別越大越明顯,就越有實質,就這麼簡單。

按照這個標準去看待那些「大詞」,你一眼就能辨別是不是廢話。

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最後簡單總結一下,三種職場上正確的廢話,請離它們越遠越好:

1. 複述大家已知的信息:炒冷飯;

2.沒有明確下一步行動的指示:講空談;

3. 不能帶來實質改變的建議:拽大詞。

希望對你有質的幫助,感謝大家的時間 =)

關注「守正致善」頭條號,私信發送「學習」,即可獲得「3G管理資源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