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河源頭行

看晉中 發佈 2021-09-17T21:26:12+00:00

瀟河從昔陽流經壽陽、榆次、清徐,注入汾河,滋潤著下游的土地,給土地上帶來了綠色的生機活力。我們一行九人從榆次出發,沿河而上、溯流尋源,來到了昔陽沾尚鎮的馬道嶺村。

武江波

瀟河是榆次的母親河。瀟河從昔陽流經壽陽、榆次、清徐,注入汾河,滋潤著下游的土地,給土地上帶來了綠色的生機活力。瀟河的源頭在哪裡?到源頭去看看。我們一行九人從榆次出發,沿河而上、溯流尋源,來到了昔陽沾尚鎮的馬道嶺村。

正是初秋季節,野外的莊稼長得特別好,綠油油的,玉米地頂端像案板一樣平整勻稱,怪不得在抗日戰爭時期,這密密的青紗帳曾為游擊戰的綠色屏障,發揮過獨特的作用。馬道嶺村泉水潺潺,許多人說這裡就是瀟河源頭,但還有更遠的水流來這裡。「河源唯遠」,最遠處在哪?那裡才是河流最終的源頭。我們在鄉鎮領導的陪同下,繼續前行來到了馬道嶺村東南幾公里處的陡泉山山坡前。已沒大路了,我們下車沿砂石小徑步行。這裡為植物的原始態,滿山坡的植被很是豐茂。草叢中野花開得爛漫,有黃色、紫色的野菊花、吊金鐘花,還有的花鮮紅的像小米粒堆在一起。這些野花開在綠草叢中,更顯鮮艷美麗。草叢中還有毛絨絨的,像輕盈的小球一樣的蒲公英花,有位朋友形容它:在做著自己「綠色的漂流之夢」。大家喜歡這裡的山林野趣,喜愛這些山野小花,忙著拍照留影。忽然同行的農民書畫家許常鎖先生發現了蘆葦,他說,蘆葦是水邊植物,找到了蘆葦就應該找到了水源地。果然山坡上出現了大片的蘆葦,在蘆葦地中,還有清水溢出,漫成小小的水塘。水塘邊有一堆堆泥沙似的異物。許常鎖先生對農村的事見多識廣,他說,那是蚯蚓的吐出物,那麼多小土堆,說明蚯蚓多,也說明這裡潮濕土鬆軟。

順著蘆葦和野草間的小徑向上行走,略顯陡峻的嶺頂上有一石屋,外牆壁上用白灰書寫著三個大字:瀟河源。據說,這裡叫「白虎關」,是座分水嶺,也是昔陽與平定縣的界嶺。這裡向東的水流向平定,進入海河水系,向西的則流為瀟河,流入汾河。這是山西省水利委員會勘定的最遠的瀟河源頭了。

源頭的水不大,只是滲出,滲出多了,便成了小水灘。小水灘的水忽隱忽現地流到了馬道嶺村邊,與其它泉流匯在一起,便成為清清溪流了,清清亮亮、叮叮咚咚地向下游流去。溪流在沾尚鎮政府門前時,便匯流成潭了。這裡建起了「瀟河源廣場」,橋樑亭閣,還有一把造型為傾斜的茶壺,似正在斟茶,壺上書一紅色的「源」字,使人想到了身處瀟河源頭。

年輕的鎮長熱情地向我們描繪了沾尚鎮的美景。他說沾尚鎮是瀟河、清漳河的源頭,景色非常美。你站在昔陽縣望沾尚,這裡是古八景之一:沾水拖蘭。沾水染綠了沾嶺,橫亘南北的山嶺成為綠色的拖蘭。同時水汽上升,便顯嵐氣,雲蒸霞蔚,很是壯觀。古人有詩:一脈漣漪出遠嵐,山光雲影共拖蘭……他富有激情地講述:「沾尚鎮不僅是瀟河、清漳河源頭,更是紅色革命老區。這裡地處太行山麓,為太行山的門戶,是抗日戰爭時昔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是太行革命根據地之一。當年八路軍挺進太行山,在沾尚鎮打了許多漂亮仗,如廣陽伏擊戰;有個農民還手持鐮刀,從豬圈裡俘虜了一名日軍軍官,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抗日根據地的軍民士氣大振,抗日的烽火轟轟烈烈地燃燒在太行山上。」

中午,我們在瀟河河邊用餐。清清的河流、綠綠的草地、空寂的山林、清新優美,使人心曠神怡。下午,我們瞻仰了幾個紅色文化展示點:廣陽伏擊戰點、莊窩烈士陵園、車道溝朱德居所、昔西抗日政府駐地,回顧了太行山老區抗戰的一些紅色歷史……

夜宿安家莊農家院,那煮熟的嫩玉米和小米、玉米熬的粥,使我們享受了農家美餐。同行的朋友們情不自禁地寫下了書法作品「瀟河之源」「山清水秀」「意靜而遠」「洞天福地」,還即興創作了一幅幅水墨繪畫……晉中詩詞協會王曉麗是位才女,詩書畫均有涉獵。她揮筆寫下了「青山綠水」「情系沾嶺」幾個大字,還分別吟詠出探訪瀟河源頭和瞻仰革命烈士陵園的優美詩篇:

沾嶺拖蘭源水開,長流不息絕塵埃。

縱觀嵐黛呈幽鏡,且聽蟬鳴露紫台。

一道霽霞仙洞出,小花迷徑野雲裁。

此間奔涌汾河匯,尚有蒼生物競來。

(《瀟河源頭吟》)

沾山溪水起烽煙,勇赴沙場信仰堅。

血染旗紅明壯志,豐碑高聳敬先賢。

(《仰豐碑》)

她出行未帶書法鈐印,寫出的字幅如何落款?同行中多才多藝的大眾書畫院院長方振宙老師用農家的土豆為材料,刻了一方印章,用鮮紅顏料著色,金石味濃濃,使她的書法作品臻於完美。

在安家莊村,更年輕的鎮黨委書記給我們講了沾尚鎮的遠景規劃。他是晉中市委組織部下派的「墩苗幹部」,剛三十出頭,聰穎謙和、踏實穩重,十分的敬業。他是從基層單位被遴選到了市直機關的,又從市直單位「墩下來」「為苗」。到鎮上工作兩年了,從鎮長崗位轉為黨委書記。他說,沾尚鎮是昔陽縣也是晉中市面積最大的鄉鎮,是紅色革命老區。這紅色老區如今要出綠色產品,圍著沾嶺周邊有三條溝,展開了蔬菜、水果、牧牛的藍圖,並已見成效。對瀟河源頭,他深情地說,這是我們共同珍貴的自然資源,首先是保護,不能隨意開發。國家雖然給了資金,但要用好,要保留最美的源頭、最綠色的環境。他從手機上給我發來了作家孔令賢先生寫的散文《瀟河探源》,文中記述了作者及清乾隆年間昔陽縣令李早榮帶人尋訪瀟河源頭的故事。文章最後的四個字為:「善待源泉」,他用筆把這意味深長的四個字重重地勾住了。

翌日,我們又探訪了沾尚鎮另一條河流清漳河的源頭。清清的河水從大片的紅柳樹根下湧出,幾處匯在一起,清清亮亮地流向遠方……站在清流旁,我想起了一首詩和一首歌。詩是朱德元帥悼念左權將軍:「名將以身殉國家,願拼熱血衛吾華。太行浩氣傳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歌的開頭句為:「劈開太行山,漳河穿山來……」,清漳河的水在昭示著紅色的歷史,和濁漳河的水匯在一起,譜寫著綠色的篇章……

告別了昔陽沾尚鎮, 美麗的源頭景色、紅色太行山的抗戰歷史、兩位年輕的鄉鎮領導對山鄉的熱愛和認真規劃辦事的態度,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記憶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珍惜水源、保護河流、傳承紅色文化,出綠色產品的理念、黨委政府為百姓辦事的情懷和認真態度,就如同這源頭的潺潺流水,滋潤著這片土地。我們的生活也和著這大自然的美景一樣生生不息、鮮美如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