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借荊州,真的是有借無還嗎?

文史不假 發佈 2020-01-27T23:27:06+00:00

這個「追」字,可以充分反映出,此刻曹操的目標還遠沒有上升到孫權,就只是為了消滅劉備,最多還包含劉表集團的殘餘力量劉琦而已。 當時,長期依附於劉表的劉備,被曹操追得一路南逃,已經退到了江夏郡的夏口,和之前就駐守這裡的劉琦合兵一處。赤壁大戰前,劉備和劉琦雙方合計兵力,大約有水陸兵馬兩

官渡之戰,雖然極其的艱難險阻,但曹操還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之後,他又擊敗了袁紹的殘餘勢力袁熙、袁譚和袁尚,緊接著還平定了北方的少數民族烏桓。至此,除了西北地區的馬騰外,黃河領域以北已經皆被曹操統一。而且,裹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地位,使得他的聲望和勢力都達到了空前的規模。

208年,曹操決心乘勝進擊,親率大軍南下征討荊州的劉表。結果,劉表很不爭氣地過世了。其次子劉琮繼任為荊州之主,竟然會不戰而降,使得曹操輕而易舉地拿下了荊州的大部分地域,徹底達成了此次南征的目的。

之後,曹操令大將徐晃駐紮樊城,曹仁鎮守南郡,自己則率軍繼續南下。

關於此處,需要特別指明的是,後世很多人都認為曹操在此時繼續南下,是意欲乘機平定江東的孫權。但是,文史不假卻認為,此時的曹操或許還沒有真正下定決心,要在此刻就一舉消滅孫權。筆者認為,曹操此時繼續南下,其目的還只是停留於劉備和劉表的長子劉琦,據《三國志·賈詡傳》記載:

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而追。

這個「追」字,可以充分反映出,此刻曹操的目標還遠沒有上升到孫權,就只是為了消滅劉備,最多還包含劉表集團的殘餘力量劉琦而已。

當時,長期依附於劉表的劉備,被曹操追得一路南逃,已經退到了江夏郡的夏口(今湖北省武昌),和之前就駐守這裡的劉琦合兵一處。赤壁大戰前,劉備和劉琦雙方合計兵力,大約有水陸兵馬兩萬多人。

東漢時的荊州範圍極廣,大致包括今天的湖北和湖南全境,以及河南、廣東、廣西和貴州的部分地區,據《後漢書·郡國志》記載:

荊州七郡,以長江為界。南陽郡在江北,南郡、江夏郡大部在江北;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在江南。

赤壁之戰後,儘管曹操被孫、劉聯盟擊敗,但依然還繼續占據著南陽郡和江夏郡。而劉備則占領了荊州南部的長沙、零陵、武陵和桂陽四個郡,孫權就只獲得了南郡一處。

換句話說,赤壁之戰主要在曹操和孫權之間進行,而戰爭的大部分果實卻被劉備竊取了。荊州七郡,其中有四個郡都歸屬了劉備。而且,此戰過後,劉備的實力獲得大幅度提升,不僅擴充了地盤,兵力更是增長到了五萬以上。

而令孫權最可氣的還不僅於此,因為在赤壁大敗後,曹操依然視孫權為自己最大的隱患,把主攻的方向放到了東線戰場。曹操在合肥一帶,整頓了充足的軍力,持續向孫權發起凌厲的攻勢,搞得江東措手不及。

因此,荊州的戰略位置雖然極其重要,孫權雖然對這種分配結果極不滿意。但是,為了全力以赴保障自己東線的安全,孫權的確沒有力量再進一步增兵荊州。這樣,他只得眼見曹操繼續在荊州局地駐兵,眼見劉備一步步發展壯大。

到210年底時,東吳大將周瑜已經在僅存的南郡經營了一年之久,當地的局面也逐步趨於平穩。同時,孫、劉兩家的聯盟關係,儘管面臨諸多的挑戰,但還是依然存續著。

在這種背景下,雄心勃勃的周瑜提出,既然曹操勢大,一時還無法圖謀,可將江東的勢力向益州之地進行逐步滲透和拓展。此議,雖然遭到了劉備方面的極力反對,但卻得到了孫權的准許。

不過,就在周瑜積極備戰擴充之時,卻意外突發心臟病而亡故了。這樣,劉備為自己的發展贏得了寶貴的契機,也引出了歷史上著名的「劉備借荊州」的故事。

在周瑜死後不久,劉備就以自己直接出兵抗擊曹操為名,向孫權提出暫借南郡。孫權考慮到當時的複雜形勢,也為了緩解自己在東線的強大壓力,最終同意撤出南郡,將這裡暫借給劉備,讓劉備與曹操的駐軍直接接壤。

而劉備暫借南郡的目的,雖然口口聲聲要出兵抗擊曹操,但此舉明顯是假,其伺機奪取益州之地才是真正的目的。

從此以後,荊州七郡中的五郡都盡歸了劉備之手,三國的格局也基本形成,劉備正式成為了當時的第三股勢力。

211年後,眼見孫、劉聯盟短時間內無法被攻破,曹操只得將注意力轉向了北方的馬超,主動出兵關中,同時也開始威脅益州的劉璋。

而劉璋此人向來暗弱,也發揮了他一貫的庸人本質,竟然主動請求劉備出兵入川,為自己協防。自然,面對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劉備不會放過,很快就決定率軍入川。臨行前,劉備將荊州五郡的防務交給了關羽,自己親自率軍入川。

劉備入川後,一面與劉璋保持著表面的關係,一面持續積蓄自己的力量。經過三年的時間,終於占據了劉璋的地盤,完成了吞併益州的目的。這樣,伴隨著劉備集團的壯大,孫、劉聯盟之間的矛盾開始變得不可調和。

眼見劉備占據西川而實力大增後,孫權向劉備提出要求歸還荊州之地。對此,劉備自然不會同意,據《三國志·先主傳》記載:

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報欲得荊州。先主言,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

於是,孫、劉聯盟之間出現了巨大的裂痕。特別是,在孫權直接出兵襲取了長沙、零陵和桂陽三郡後,孫、劉之間眼見就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雙方戰勢一觸即發。

關鍵時刻,竟然是曹操出來充當了孫權和劉備的和事佬。

在先後消滅了馬超和韓遂所部後,曹操奪得了陝甘等地,徹底完成了北方的統一。此刻,曹操突然出兵漢中,極大地威脅到了劉備剛剛獲得的益州,給劉備集團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為了避免自己遭到腹背受敵,劉備只得妥協,向孫權提出求和以繼續維持孫、劉聯盟的關係。而孫權方面,並沒有必勝的把握可以徹底吞下荊州,也希望繼續維持兩家的聯盟關係以防備曹操南下。

於是,在這種背景下,孫、劉兩家重新劃分了荊州疆域,以湘水為界,湘東的長沙、江夏和桂陽三郡,劃歸孫權所有;而湘西的南郡、零陵和武陵三郡,則屬於劉備所有。

對孫、劉雙方而言,這個劃分結果還是比較公平的,屬於一種雙贏的結果,最大限度的保全了雙方的既得利益。

不過,孫權還是隱隱覺得,荊州位於東吳的上游地區,始終都是一個巨大的隱患。而留守湘西三郡的關羽,也不理解這次的妥協之舉,信誓旦旦要收復失地。關羽不僅多次刁難東吳的使臣,甚至還公然羞辱孫權本人,引起了江東的仇視。據《三國志》記載:

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218年,劉備和曹操在漢中的爭奪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為了緩解漢中的軍事壓力,劉備下令東線的關羽從荊州主動出兵北伐,率先挑起了襄樊之戰,希望緩解西線漢中方面的巨大壓力。

關羽果然不辱使命,在發起北伐後很快就殲滅了曹操的三萬多人馬,一時間威震華夏,逼迫曹操不斷收縮自己的部署,但依然沒有有效遏制住關羽的攻勢。

在進行過左右的權衡之後,曹操決定主動放棄漢中,派兵扼守秦嶺的咽喉要地,主力則回師東進,迎擊關羽在東線的進攻。

就這樣,劉備終於得到了富饒的漢中地區,並且還拜了漢中王,其勢力達到了最鼎盛的狀態。

此刻,劉備開始不再畏懼孫權,甚至不再懼怕曹操,更不再擔心孫、劉聯盟的破裂,無論是軍事還是外交,都處於了攻勢。

關羽在北伐的戰略意圖已經初步達成的情況下,不願意主動後撤。而且,對於自己的實力也太過於自信,簡直到了自負的程度,為孫權日後出擊荊州提供了可能。

關羽在襄樊之戰中,雖然通過水淹七軍而威震華夏,但卻沒能趁勢拿下缺兵少糧的樊城。這種不利的窘境,成為了襄樊之戰日後走向失敗的起因,也成為關羽丟失荊州的重要原因。

在前方陷入苦戰的關羽,對於自己的大本營防範不足,被孫權派軍奇襲了覬覦已久的湘西三郡,徹底處於了腹背受敵的困境。

萬般無奈的關羽,只得被迫進行後撤,卻在途中遭到了孫權的擒殺。至此,劉備的勢力遭到了重大損失,完全從荊州的爭奪中被驅逐出去。

最後,文史不假和您一起確認一下「劉備借荊州,有借不還」的這句諺語。

歷史上,劉備借荊州了嗎?借了。不過,他借得不是荊州的全部,只是荊州下轄的一個南郡。是有借不還嗎?不是。儘管劉備不情願,但他還是先交割了三個郡,最後又被孫權將剩餘的荊州三郡也全部奪走。


原創作者:文史不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