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提出的問題不受周遭重視?用這個概念幫你解決職場困惑

程小亦 發佈 2020-05-19T13:47:03+00:00

永田稔,畢業於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系,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MBA 學位,早稻田大學 MBA 項目外聘講師。

邏輯思維作為一種思考方式的確很實用,但在調動他人或組織積極性時還存在不足。

都說職場是一門大學問。每個人在職場中遭遇的情況都會不同,比如當你發現公司的業務或內部人員的組織框架存在問題時,你會向上司表明這個問題,而你表明完了之後,上司並沒有將此事放在心上,也不會著力去解決你所說的問題,你發現了市場上新的競爭對手時感到危機,並向同事強調,但同事卻敷衍著說,不會的,不可能超越我們。

這時候,你是否是感覺到自己不被周遭重視,那麼,在職場中也會慢慢產生不依賴感,有這樣的感覺「反正我講什麼都沒用,不如不講」久而久之,你也得不到上司的重視。

在這本《不講道理的職場》中闡述了關於職場不被理解、不被重視、不被了解的職場現象,以致於你會發現自己身邊的職場怎麼總是這麼不講道理。

永田稔,畢業於日本一橋大學社會學系,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MBA 學位,早稻田大學 MBA 項目外聘講師。從事商業模式、企業模式及人才管理模式等系統化的諮詢工作近 20 年。

2016 年 6 月離開韋萊韜悅諮詢公司,與心理學專家及 IT 界人士共同創立了 HitoLab 公司(HitoLab.jp),致力於心理學與科技相結合的個人能力支援系統的研發與商業化。

與他人合著《不愉快的職場:為何同事之間無法合作》(講談社現代新書)、《閱讀領導力相關的名著》(日經文庫)、《進攻式管理:經營者的報酬、指定的戰略性改革》(東洋經濟新報社)等書。

本文將通過分析職場中不受周遭重視的的原因,並通過「天空、雨、傘」概念來幫你正確解決問題,讓你不再受困於職場,做一名受歡迎的員工。

職場中的邏輯思維分析法有哪些?

邏輯思維之所以能在商務界得到如此廣泛的推崇,根本原因在於「不遺漏」。

所謂不遺漏是提出一般情況下容易被忽視的問題,為業內人士或習慣利用該行業內常識思考的人提供「無法通過業內常識得出的,讓其眼前一亮的解決策略」。

那麼在職場中,我們一般運用到哪些邏輯思維方法呢?

  1. 邏輯樹MECEMECE分析法,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也就是對於一個重大的議題,能夠做到不重疊、不遺漏的分類,而且能夠藉此有效把握問題的核心,並成為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每個人的職場職責是不同的,很多員工在職場中常常扮演的就是自己完成好手中的任務,做到不出差錯就可以了。
  1. 演繹法:所謂演繹法或稱演繹推理是指人們以一定的反映客觀規律的理論認識為依據,重複從該認識的已知部分推知事物的未知部分思維方法。是由一般到個別的認識方法。演繹法是認識「隱性」知識的方法。當職場中出現問題時,你會通過已發生的事實然後去聯繫到未發生的事實,通過自己隱性的認識來達到全局認識。
  2. 歸納法:又稱歸納邏輯,是指人們以一系列經驗事物或知識素材為依據,尋找出其服從的基本規律或共同規律,並假設同類事物中的其他事物也服從這些規律,從而將這些規律作為預測同類事物的其他事物的基本原理的一種認知方法。比如我們平時在職場中會遇到某些不講道理的職場經歷,那麼按照人的邏輯可以推理也,所有職場都不講道理。


每一個思維的起點不同,比如歸納推理是從特殊性到一般的認識過程;演繹推理是從一般到特殊性的認識過程等等,那麼我們在職場中遇到的問題,這些邏輯並非都是通用的,單憑這種思考 方式是不能有效地解決工作中的疑問以及調動個體的職場積極性。

解決職場問題的三個過程

你是否也有這樣的經歷,明明幫公司擺脫危機制定了方法,但公司對眼前的方案並不CARE。你明明開會布置好了任務,但到了時候點還是有員工沒有按時完成;你是公司的負責人,為了項目的完成拿出了相當誘人的獎金,但還是沒有人提升工作士氣。

這些都是職場中常遇到的問題,如何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這需要一套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來執行。

真正的問題解決能力指的是,讓相關人員理解制定好的解決策略,判斷執行到何種程度能取得相應成果,特別是在解決整個組織的問題時,讓各種各樣的相關人員參與其中,調動共積極性,共同實施策略並得出成果的能力。

問題解決的過程分為三個部分:

  1. 共同認識問題,了解解決策略
  2. 動員相關人員並取得相應成果
  3. 提高成功率:

只能在職場中雙方共同認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對自己的前程影響程度,彼此才會認真坐下來思考解決策略,當員工在工作中不積極時,負責人應該開動員會來振奮士氣,並給予兌現的相應成果,只有時時跟蹤職員的工作進度和解決工作中帶有的情緒,才是真正提供職場上的成功率,這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落 地有效的方法。

在職場中如何運用到「天空、雨、傘」概念

當全體組員一同直面現實與存在的問題時,明白接下來要解決什麼問題以及面對問題應該怎麼解決,只有全體組員共同面對問題,才能調動員工的士氣,看到職場中積極的一面。

當全體員工在面對問題時,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用「天空、雨、傘」這個概念來解決問題。

「天空、雨、傘」是麥肯錫公司常用到的概念,它代表了解決問題的思路。

即觀察天空表示了解狀況,不單單是表面現象,還要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因,根據事實把握整體情況;判斷是否會下雨表示思考這一狀況背後的含義,分析出原因的結構後,思考該結構將隨著時間及內部相互作用的改變產生何種變化,這種變化對該公司乃至整個行業帶來什麼影響;決定是否要帶傘表示決定採取何種行動策略,經歷雨的過程後該採取何種有效策略解決問題。


比如:在職場中,我們要做一份關於A商品銷售額下降的報告 ,需要了解銷售額下降的真正原因,是因為地區的需求變少?還是渠道變化的影響?還是競爭商品的衝擊或是公司自身產品存在問題等等,那麼接下去我們要怎麼處理?建議調低價格還是降低產品的功能性等等

那麼在職場中,用來「天空、雨、傘」的思維來解決問題時,全體成員共同直面現實狀況,找出存在的問題,分析該問題將造成什麼影響的過程,就相當於天空和雨的部分。

共同直面現狀與問題是解決問題過程中最重要的步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當我們與職場中的人無法共識到問題產生的原因時,自然很難進行下一階段的後續工作,那麼我們需要在自己的認知和決定中,除了看到自已合理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合理的一面,然後通過有效的思維方式,構架起良好的解決問題能力,這樣我們才會真正助力自己走出職場困境,擺脫周遭人的不重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