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對印度人的影響深遠,透過行為舉止,影響了經濟發展速度

無事說天下 發佈 2020-01-15T09:17:16+00:00

雖然印度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但平均到每個人,2018年的時候僅為2015.59美元,在世界排名靠後。

一直思考一個問題,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共和國,屬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建國。已經70年了,為什麼印度的優勢如此大,建國這麼多年經濟仍然落後?雖然印度是世界第七大經濟體,但平均到每個人,2018年的時候僅為2015.59美元,在世界排名靠後。而其他一些受二戰影響較大的國家,反而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印度有個優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境內並沒有受到波及。1944年,為了改變東南亞日軍的不利態勢,占據盟軍在印度的重要補給基地迪馬布爾,切斷中印公路,孤立中國,並與蘇德戰場上的德軍遙相呼應,駐守緬甸的日軍第15軍和日本緬甸方面軍決定發動英帕爾戰役。戰役失敗後,日本再也沒有對印度發起攻擊的打算。

這樣一來,印度通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獨立,得到了一個完整的國家,各項基礎設施、工業設施等沒有損壞,可以正常使用。印度獨立後,在不結盟政策指導下,和世界大國的關係相處不錯,沒有受到政治、軍事、科技等方面的打壓,外部環境非常好。只要想買的,包括尖端技術、軍事裝備等,都能買到。印度內部環境,也非常好,老百姓雖然有時也上街遊行,但政府的公信力一直很高。比如,印度的航母計劃,拖了哪麼多年,老百姓並沒有對政府進行質疑。

從印度的地理環境來看,印度的領土面積約為329萬平方公里,而耕地面積約為1,596,500平方公里,並且土地肥沃,有足夠的土地供經濟發展。

如此好的內外部環境和自然環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印度經濟為什麼沒有快速發展起來呢?感覺應該與印度教對印度人的影響有關,透過對印度人的思想和行為舉止影響,進而影響了印度的經濟發展。

印度教的精髓,對印度人行為舉止的影響在思想上

印度人十分崇拜他們的宗教,認為沒有宗教就沒有生活,對宗教的要求深信不疑,由此印度教的要求深入到人的思想中。

1、印度教講究業報輪迴。這一世歷經磨難,下一世會變好。印度教認為,人死後,靈魂會到另一具肉體中生存。至於是成神、還是成畜生、還是成草木,全看本世的態度。所以,本世獲得的財富或者取得的成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對神明的態度。在這種教義指導下,印度人對當下的生活現狀是滿足的,不需要人為改變。生活中不需要爭和搶,只要對神明的態度好了,下一世所有的一切都會改變。

2、印度教講究梵我同一。印度教認為,梵是世界根本,個體我的靈魂是梵的一部分在人體中的的體現,只要進行瑜伽修練,克服私慾,靈魂就能得到解脫,就能恢復梵的本來面貌。在這種教義指下,印度人認為,每個人都是梵的一部分,最後的結果都會恢復梵的本面貌,而方式就是做瑜伽,不是推翻社會規則。所以才有了,印度總理莫迪經常和民眾一起做瑜伽。

3、印度教講究人分三六九等。印度教把人分成五個等級,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二等級剎帝利,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三等吠舍,普通的雅利安人;四等首陀羅,都是那些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最後一等是賤民,那些犯了罪或者是夸種姓通婚者的後代。印度人認為,人出生的時候就決定了身份的尊卑,分所以印度人對自己身份的低下不介意。印度人認為,能改變命運的是學習知識、苦修等。在這種教義的指導下,印度人對改變自然的興趣不大,也對改變自身身份的興趣不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認命了。

4、印度教講究靈魂解脫,重精神享受,輕物質獲得。印度教提倡人的最終目標是靈魂解脫,認為人死後,人的靈魂將從肉體中解脫出來,達到永生的地步。認為活著的時候獲得的所有物質,對靈魂的解脫都沒有用。在這種教義指導下,精神愉悅重於物質愉悅,所以印度人不會嫉妒有錢人。即使生活在貧民窟里的人,也都樂觀。

總之,從印度教的教義上看,個體在社會活動中發揮的作用更大些,改變現狀的方法是精神而不是通過改變規則、或者提升科技改變自然。我們在看寶萊塢電影的時候,發現印度人喜歡唱歌跳舞。生活中,印度的瑜伽世界有名,都是宗教的影響。

受宗教的影響,產生了印度人的以下性格特點

一是辦事拖拉,由此帶來工作效率不高。印度的慢是出了名的,小到民眾的日常舉止,大到國家的建設項目,都是慢騰騰的。印度人約會時不遵守時間,晚點參加約會司空見慣;印度人幹活的效率也慢,在我們看來,一個人一天幹完的工作量,印度好幾個人,三天不一定幹完。印度國家的建設項目慢,也有很多事例,比如印度的航母項目,2009年2月28日,印度海軍「維克蘭特」號航母正式開建,至今已經近10年了,仍然進展不大,仍未安裝任何電子設備。還有就是印度的高鐵項目,自從2015年開始建設以來,5年過去了,征地工作還沒結束。

二是對生活充滿樂觀且自信,由此帶來的是容易滿足。「孟買再不發展,30年後就被上海趕上了」這個段子在網民中非常流行。去三泰虎網站上看看一些印度網民對某個觀點的留言,你會發現,印度人總是認為自己是最好的。比如,「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國家」、「中國有嗎?」的留言經常會有。因為印度人的自信,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發現現狀很滿意,對自己國家發展速度慢並不著急。因為印度人的自信,印度人去了國外,就願意表現自己,為自己爭得權益。印度人在跨國公司的CEO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印度人喜歡錶現自己,這種處事方式跟英美等國家的觀念相符,能很快取得他們的信任。

三是受種性制度影響,尊卑明顯。資料顯示,在印度的軍隊中,軍官和士兵的上下級關係非常清楚。同時,印度雖然憲法上取消了種姓制度,但在日常生活中,仍然有高低之分。高低種姓之間,不能同桌吃飯,更不能通婚,一旦發生通婚現象,低種姓人甚至會丟掉性命。低種姓男子想娶高種姓女子,發生的殺人案件經常見諸報端。

四是愛推卸責任,這點從印度在國際事務上的表現看的比較清楚。印度在與巴基斯坦產生的糾紛中,每次印度的媒體會把責任全推到巴基斯坦方面,有時候明明責任看的很明顯,但印度的媒體仍然自顧自說。而在與印度人經濟來往中,印度人推卸責任的特點表現的也明顯。工作出現失誤的時候,會不厭其煩的辯解。

印度人的特點中,上面四項比較明顯,相比起來,其他特點顯得輕一些,不足為道。

印度人性格特點對經濟的影響

印度人的性格特點,對社會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其中對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一,影響了印度企業的效率。印度工人工作效率低不說,一般不加班。在我們看來,如果企業有訂單,而且加班完成,是很正常的事,只要老闆給加班費就行。然而,印度人不這麼認為,企業的事不是他自己的事,不願意加班。根據報導,富士康老闆郭台銘為追隨蘋果去印度建廠,現在就有點後悔了,關鍵原因就是三個印度人的工作效率才頂一個中國人,而且不願意加班。印度現在的情況,只能引進低端加工製造業,而勞動密集型企業賺錢的關鍵,是工人的勞動效率。所以,從這點上看,印度工人的特點,決定了企業無法在世界上具有競爭力。這一點,印度政府也看得很明白。2019年11月4日,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商討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准入談判,但在談判時發現印度不加入RCEP。就是因為印度怕自己國家企業經受不住衝擊。

第二,影響了印度抓住四次產業轉移機會。二戰後,低端製造業先後經歷了由美國向德、日轉移;由德日向韓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轉移;由日韓向中國大陸轉移;由中國大陸向南亞、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轉移等階段。這四次轉移印度均沒有抓住機會,就拿最近的這次轉移來說,越南抓住了機會,實現了經濟增長連續高增長。不是印度不想抓住這些機會,印度的執政者也認識到了,但印度人辦事慢半拍,再加上其國內的基礎設施實在太差,總是被別的國家搶了先。如果印度抓住了其中任何一次機會,印度的經濟增長速度會高得怕人。因為印度的人口紅利太好,具備承接低端製造業的條件,但印度就是沒抓住。

第三,影響了印度的科技創新。經濟的發展也體現在科技創新上,有效的將科學技術和企業生產結束起來,才能讓企業具備較強的競爭力。其實,印度非常具備將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條件。印度建國後,成為發展中國家民主的樣板,備受西方國家喜愛,只要印度有要求,西方國家肯定不會吝嗇。實際上,印度也向已開發國家求購過尖端技術,效果卻不理想。比如,俄羅斯將戰鬥機生產線轉給了印度,印度卻無法提高自己飛機製造技術。從根本上說,是印度工人的性格特點決定了他們無法生產出先進的戰鬥機。特別從俄羅斯進口的戰鬥機,也被印度人摔了不少。根源在於,印度人把靈魂升華看得比科技創新重要!

因為印度有較寬鬆的發展環境,在外部沒有力量對其打壓,在內部老百姓對現有的政治體制比較認可,印度執政者即使犯了錯誤,老百姓僅僅是抗議一下,並沒有對社會進行徹底改革的意圖。因此,印度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國家穩定,雖然經濟增長速度慢了一點,但總是在一點點的增長。但如此增長速度,確實不敢讓人恭維。如果,未來經濟增長方式發生變化了呢?比如,機器人在工業活動中的大量使用,印度的人口多反而成了累贅。而且,隨著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印度的宗教制度會不會發生改變?屆時,印度人還會認可執政者的做法?這一切都未可知。我認為,抓住機會,讓國內的經濟快速發展起來才是王道。印度的宗教能允許?(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