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貢獻之一,復興漢之文化禮儀

縹緲峰下一粒沙 發佈 2020-02-07T20:58:06+00:00

《明史》上的記載是:「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務未遑,首開禮、樂二局,廣徵耆儒,分曹究討。洪武元年,命中書省暨翰林院、太常司,定擬祀典。乃歷敘沿革之由,酌定郊社宗廟儀以進。禮官及諸儒臣又編集郊廟山川等儀,及古帝王祭祀感格可垂鑑戒者,名曰《存心錄》。

中華自古就是一個講求禮儀的國度,什麼場合用什麼禮,那都是有講究的。上古禮制,主要分為五類:吉禮、嘉禮、賓禮、軍禮、凶禮。直到宋朝時期,五禮都是朝野很重視的事情。

眾所周知,取代宋朝的元朝是遊牧民族建立的,中原漢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遊牧民族的影響和衝擊,遺失了很多珍貴的精神財富,禮儀方面也有很大的改變。

到了明朝,漢之文化禮儀終於又回到了正軌。

朱元璋對漢文化的貢獻很大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以復興漢文化為己任,為恢復漢族禮儀作出了許多努力,其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就是規範了「五禮」。

《明史》上的記載是:「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務未遑,首開禮、樂二局,廣徵耆儒,分曹究討。洪武元年,命中書省暨翰林院、太常司,定擬祀典。乃歷敘沿革之由,酌定郊社宗廟儀以進。禮官及諸儒臣又編集郊廟山川等儀,及古帝王祭祀感格可垂鑑戒者,名曰《存心錄》。二年,詔諸儒臣修禮書。明年告成,賜名《大明集禮》。其書准五禮而益以冠服、車輅、儀仗、鹵簿、字學、音樂,凡升降儀節,制度名數,纖悉畢具。」

簡單翻譯下,朱元璋初定天下,別的事先不急,忙著給大明禮儀定出規章制度。洪武元年召來一群翰林學士和禮官,參考了古時禮制,編了部祭祀禮儀之書《存心錄》;洪武二年開始修禮書,三年修成,朱元璋賜名《大明集禮》,這部書里詳細的說明了「五禮」該如何進行。

當然了,朱元璋的禮儀之路並沒有在此就停止,後來還修成了《皇朝禮制》、《大明禮制》、《洪武禮法》、《禮制集要》、《禮制節文》、《太常集禮》、《禮書》等書,盡一切力量去蒙古化,復漢族古時風儀。

朱元璋在位三十多年,除了忙於剷除朝中不安分力量,大概就是在復興漢文化了吧。如果沒有他的執著,很難說我們看到的大明會是什麼樣,也許是蒙漢皆有,不蒙不漢。和現在不倫不類的「中西合璧」差不多。

一句話,朱元璋對漢文化的貢獻很大。

那麼,明朝是如何實施「五禮」的呢?咱們分別細說。

【禮之一:吉禮】

吉禮是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祖先)等的禮儀活動,由太常寺主管,更上一級的領導單位則是禮部。

共分為大、中、小三種規模的祭祀。

1、大祀

明朝初年規定,祭祀圜丘(皇帝舉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場所)、方澤(夏至祭地祇的方壇,設於澤中)、宗廟(皇帝祭祀祖先的廟宇)、社稷(土神和穀神的總稱,社為土神、稷為穀神)、朝日(皇帝祭祀春日早晨的太陽)、夕月(皇帝祭祀秋天的月亮)、先農(古代傳說中最先教民眾耕種的農神,也稱為神農或后稷)為大祀。

用現代思維去理解,就是古代皇帝在春、夏、秋、冬四季都要順應天時,定出特別的日子祭祀掌管這一季的神靈,求得國泰民安。為了更加保險,還要把關乎國計民生的土神、穀神、農神都加上去,至於太陽和月亮,那更是最原始的崇拜信仰,必須得加上。

但是,這些神靈似乎和皇帝老爺沒什麼親戚關係,萬一祂們不照應怎麼辦?別急,還有祖宗之靈,這是皇帝的本家,肯定會保佑國家興旺。

2、中祀

祭祀太歲(干支紀元法中的第一個地支,值年的神靈)、星辰、風雲雷雨、岳鎮(四岳等名山)、海瀆(泛稱江海)、山川、歷代帝王、先師、旗纛、司中(監察凡人品性的星君)、司命(掌管命格的星君)、司民(掌管戶籍的星君)、司祿(主掌功賞、俸祿、官爵的星君)、壽星為中祀。

3、小祀

祭祀其餘神靈的儀式為小祀。

不過,大、中、小祀的範圍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畢竟這是人類發明出來的,也就可以隨著人類的意願自圓其說,有所更改。所以洪武之後,各種祭祀範圍略有改變,在此就不一一例舉了。

通常天地、宗廟、社稷、山川這幾項由皇帝親自祭祀;中祀、小祀,由皇帝派官員完成儀式;帝王陵廟及孔子廟,也由皇帝特派某位官員代為成禮,和中祀、小祀的不同點在於,此祀官員代表的是皇帝;除了常規祭祀外,如果當年國家發生大事,也要派遣官員祭祀相關的神靈。

每一年,不算突發事件,大祀有13種、中祀有25種、小祀有8種。一年到頭,皇帝和禮部官員們得有大半時間放在各種祭祀上,難怪《左傳》上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禮之二:嘉禮】

嘉禮在西周時是婚禮、節慶活動方面的禮節儀式,到了後世,帝王登基、太后垂簾、帝王聖誕、立儲冊封、帝王巡狩等等,也屬於嘉禮。反正吉禮之下,就是嘉禮了,這是一種美好的禮儀。

現代的婚宴、中秋節、元宵節、開業慶祝等,就是嘉禮。

於朝廷官員而言,朝會、宴饗(皇帝飲宴群臣、國賓),上尊號徽號(皇帝或后妃)、冊命(冊立或冊封太子、后妃等)、經筵(帝王為講論經史而特設的御前講席)、表箋(明朝時大臣們專用於慶賀皇帝、皇后、太子三大節的文書)等相關事件中,都涉及嘉禮;

於天下所有人而言(從皇帝到庶民),冠禮(女子則為及笄之禮)、婚禮為嘉禮。

明朝有記載的嘉禮主要有登極儀、大朝儀、常朝儀、皇太子親王朝儀、諸王來朝儀、諸司朝覲儀、中宮受朝儀、朝賀東宮儀、大宴儀、上尊號徽號儀、冊皇后及冊妃之儀、冊皇太子及皇太子妃儀、冊親王及王妃儀、皇帝加元服儀、皇太子皇子冠禮、品官冠禮、庶人冠禮、天子納後儀、親王公主婚禮、品官婚禮、庶人婚禮、東宮出閣講學儀等等。

篇幅有限,這裡只細說登極儀、品官冠禮、庶人婚禮三種。

1、登極儀,即皇帝登基的儀式。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時,命左相李善長率領禮官主持此儀。

當天祭告天地,即位於南郊,文武百官及專門請來參禮的知名人士及宿老們大禮參拜,恭賀明皇,三呼萬歲;接著,朱元璋帶著一干人等拜詣太廟,追尊祖先,祭祀社稷;之後才回到皇城,於奉天殿登基。

雖然咱們沒有參與,但完全可以想像當時的隆重場面。

2、品官冠禮,即官宦子弟行冠禮的儀式

古代男子基本都是十五至二十歲行冠禮,代表著這個小伙已經長大成人,可以頂門立戶、參與社會活動了,這是一種成年禮。無論是庶民還是天子,都要走這一過程。

洪武元年定下相關的制度,行冠禮時始加緇布冠,再加進賢冠,三加爵弁。

緇布冠實際上是一塊黑布;

進賢冠又稱梁冠,以鐵絲、細紗為材料製成,冠上綴梁,以梁的多少區別等級,形狀上前高后低,前柱傾斜,後柱垂直,戴時加於巾幘之上;

爵弁是冠名,形制如冕,但沒有前低之勢,而且沒有飄在前面的旒。色如雀頭,赤而微黑。形狀上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小後大,用極細的葛布或絲帛做成。

事前要擇出良辰吉日,提前邀請親朋好友觀禮,如果能有幾名身份尊貴者那就更好了。尤為重要的是,主家得為自家孩子請到圓滑世故的「賓者」,即導引賓客的人,以及頗有份量的「贊冠者」,即贊唱司儀,相當於主持人。

吉日當天大擺宴席,禮儀流程是這樣的:主家恭迎賓客,時辰到了之後,場面就交給賓者及贊冠者。賓者請出今天的主角,一番禮儀之後,主角跪於堂中,贊冠者為其加緇布冠,並說一些美好祝詞,主角此時穿著青衣素裳,之後脫下緇布冠,加進賢冠,有不同的祝詞,這個環節完成後脫進賢冠,加爵弁,並換上爵弁之服。

主角需要拜堂上諸位賓客,還要入內室拜母親。第二天祭拜家廟,告知祖宗自家兒孫已長成。

庶人冠禮大體上和品官冠禮類似,只是場面沒那麼大而已。

3、庶人婚禮,即普通老百姓的婚禮儀式。

同樣是洪武元年定下制度,「凡庶人娶婦,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並聽婚娶」,老百姓家的兒女們不到這個歲數就婚配,嚴格來說是犯法的,並且禁止指腹為婚。

如果是品官之家成婚,需要完成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庶人之家則省略了問名和納吉,只需納采、納徵、請期、親迎幾個流程。

納采:男家看上女家後,遣媒妁往女家提親,若女方有意,則男家派媒人正式向女家求婚,並攜帶一定禮物,這就是納采。古納采禮的禮物通常是活雁。這是全部婚姻程序的開始;

納徵:男家往女家送聘禮,也叫納幣或納成;

請期:男家下聘禮後,擇定結婚佳期,用紅箋書寫男女生庚,稱為「請期禮書」,由媒妁攜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

親迎:成婚當日,新郎親自到女方家迎娶新娘。新人服飾,則是「婿常服,或假九品服,婦服花釵大袖」。

哪怕沒官,新郎當天也可以穿假的九品官服。整個儀式雖然沒有官宦之家那麼熱鬧,也很隆重。

【禮之三:賓禮】

賓禮,在《周禮》中是指天子款待來朝會的四方諸侯和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問安的禮節儀式,後來也泛指接待賓客。

這裡就以「蕃王朝貢禮」來講述。

洪武二年定製,蕃王朝貢禮應該這樣進行:

1、蕃王來到龍江驛,朝廷派出侍儀、通贊兩人接伴(全程接待),應天府知府設宴款待;

2、第二天,接伴官送蕃王入會同館,禮部尚書入館設宴,赴宴時,蕃王應該穿著本國禮服;

3、第三天,中書省奏報皇帝,皇帝派一名官員到會同館慰問、宴請蕃王;

4、侍儀司確定蕃王及其從官面君當天的服飾,並請他們到天界寺學習、演練三天覲見的禮儀,學好之後再確定覲見的日期;

5、當天,蕃王和從官帶著方物(要進獻的本國特產)來到午門外,跟隨引導的官員進入大殿,此時皇帝應著通天冠、絳紗袍,蕃王跪拜,稱賀致詞,獻上貢物,禮成之後四拜退出;

6、但儀式並沒有結束,蕃王還需要去東宮正殿跪拜皇太子,之後見親王和三公等大臣,這次只需作揖,不需跪拜。都見完後,中書省率禮部官員送蕃王回龍江驛,再次設宴。

和現代接待客人的方式有類似之處,都是不亮的吃吃喝喝。不過這一套禮儀實在太繁瑣了,後來減少了一些。

【禮之四:軍禮】

《周禮》中,軍禮主要指軍事活動方面的禮節儀式,包括:親征、遣將、出師、受降、奏凱獻俘、論功行賞、檢閱部隊等方面。

洪武元年,明朝的軍禮定製,在此就以「親征」為例來講述。

出發之前,擇日祭告天地神祠行「禡祭禮」,這是周禮中的軍禮之一,皇帝戒齋一日,著通天冠、絳紗袍,親自視察祭祀用品的準備情況,祭祀時皇帝穿著武服,逐一獻禮;

所過山川、岳鎮、海瀆用太牢祭祀,牛、羊、豕(豬)三牲全備為「太牢」;次一等的是少牢,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再次一等的是特牲,只用一種牲畜祭祀。如果要急行軍,也要用酒肉祭祀神靈。

所以皇帝親征,真的是很麻煩的一件事。

【禮之五:凶禮】

凶禮,是指跟凶、喪有關的一系列禮節,不僅包括喪葬之內容,還有其他一些跟災難有關的禮節。

明朝定製的凶禮,主要包括皇帝及其他皇室成員的喪儀、士庶喪制、謁祭陵廟、忌辰、受蕃國王訃奏儀、為王公大臣舉哀儀、臨王公大臣喪儀、中宮為父祖喪儀、遣使臨吊儀、遣使冊贈王公大臣儀、賜祭葬、喪葬之制碑碣、賜諡品官喪禮等等。

在此就以朱元璋皇后馬秀英的喪葬之儀來講述。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崩,朱元璋悲痛萬分,隆重操辦喪禮。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命在京文武官及過了科舉但還未被授官者為馬皇后服喪,每人給布一匹,令其自製喪服,皆斬衰二十七日而除,服素服百日。斬衰是指「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製作;

2、所有在京官員,「越三日素服至右順門外,具喪服入臨畢,素服行奉慰禮,三日而止」,意思是為馬皇后哭喪三日;

3、武官五品以上、文官三品以上的命婦,在第四日素服至乾清宮哭喪,「用麻布蓋頭,麻布衫裙鞋,去首飾脂粉」;

4、嫁娶方面,官宦之家停一百日,普通百姓停一個月;京城禁屠宰四十九日,其它地方禁三日;停止音樂、歡宴、祭祀一百日;

各類凶禮,也都有相應的規範。

【結語】

看了以上內容,大家肯定會有一個感覺,中國人從古至今都非常講「禮」,我們真的是禮儀之邦。雖然到了現代,有一些禮節已經不太重視,但本質上,我們一直很講「禮」。

也不得不感嘆一句,朱元璋對漢之禮儀文化,真的貢獻很大。

參考資料:《周禮》《明史》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PS:大家如果對朱元璋或明朝禮儀有興趣,可以直接用今日頭條app上方的搜索框輸入關鍵詞進行搜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