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黑死病橫掃歐洲,卻促使英語成為一種官方語言

北京大學出版社 發佈 2020-02-06T00:29:48+00:00

14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世界,給歐洲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痕和記憶。▲木版畫 「Plague of London」著名的牛津大學也是重災區,三分之二的學生命喪黃泉。

14世紀四五十年代,對於歐洲來說,是一個極為悲慘的世界,給歐洲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痕和記憶。人類與病毒的搏鬥,就從來沒有停止過,這樣的歷史事件總在重複上演,給無數的家庭帶來了無法治癒的傷痛,改變本來已經被人們認定的發展軌跡。而歐洲的這場黑死病,不僅使得一場持續百年的戰爭停戰10年,甚至還為英語成為世界語言提供了契機。


關於黑死病的起源、性質、後果,

目前還沒有定論。

歐洲流行的說法是,

公元1338年左右,

在中亞草原地區發生了一場大旱災引發的局部瘟疫。

這場瘟疫通過人員流動向外四處傳播,

而傳入歐洲的起點是黑海之濱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卡法(Kaffa),

一座被義大利商人控制的城市,

隸屬於東羅馬帝國,

而附近則是蒙古人建立的金帳汗國。

瘟疫先是在蒙古大軍中蔓延,

然後傳到卡法城裡。


▲ 卡法


1348年,卡法商人把瘟疫帶到歐洲本土,

1349年春,瘟疫傳入英國,

並迅速蔓延到全國各地,

甚至連最小的村落也不能倖免,

導致英國農村勞動力大量減少,

有的莊園裡的佃農甚至全部死光,

而城市因人口稠密,

傷亡情況更加慘烈。

1349年5月,

倫敦原有的5萬居民只剩下了3萬,

直到16世紀才恢復到原來的數量。

當時英格蘭的第二大城市諾維奇(Norwich)也慘不忍睹,

常住人口從12000人銳減到了7000人,

該城從此再也沒能重現昔日的輝煌。


▲ 木版畫 「Plague of London」


著名的牛津大學也是重災區,

三分之二的學生命喪黃泉。

1351年,疫情初步好轉時,

英倫三島和愛爾蘭已經損失了總人口的40%左右,

遠遠高於英國在英法百年戰爭中的傷亡總數。



1348年,黑死病橫掃歐洲,

百年戰爭因此停戰十年。

1337—1453年間爆發的百年戰爭是英國和法國,

以及後來加入的勃艮第(Burgundy)之間的戰爭,

號稱世界上歷時最長的戰爭,

斷斷續續進行了116年,

是中世紀歐洲最重大的軍事衝突之一。

英法兩個王室的五代君主爭奪西歐最大國家法國的王位,

這也是中世紀歐洲騎士制度的巔峰之戰。



百年戰爭以後騎士制度就開始沒落了,

西歐的封建制度也開始瓦解了。

百年戰爭以法國的勝利告終,

戰爭促使英法兩國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

法國完成民族統一,

為日後在歐洲大陸的擴張打下基礎;

英國雖然喪失了幾乎所有的法國領地,

但英格蘭的民族主義空前高漲,

民族認同更加清晰,

為日後在歐洲之外的擴張埋下伏筆,

從此英國對歐洲大陸推行「大陸均勢」政策,

專注於歐洲之外的發展,

成為全球最大的帝國,

英語作為英格蘭民族語言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

戰爭體制方面,

開始時,

兩國主要採用西歐原有的貴族兵源制,

由各領主募集軍隊,

有服役時間限制。

這對跨海遠征的英格蘭很不利。

英軍轉而招募更多來自下層的僱傭兵,

並配合著名的長弓兵戰術。

戰爭初期,

英格蘭在數次戰役中的勝利,

嚴重挑戰了西歐貴族騎兵的軍事壟斷地位。

戰後,雖然勝利的法國仍保留著許多重騎兵傳統,

但步兵能夠打敗騎兵的思想觀念已經流傳開來,

步兵的重要性由此不斷提升,

騎兵則最終走向消亡。



戰術思想方面

戰爭初期,

法國在各次大會戰中都使用重騎兵正面衝擊。

到1415 年的阿金庫爾戰役時,

也模仿對手英國讓部分騎兵下馬徒步戰鬥,

這說明騎兵和步兵的戰場角色已大幅改變。

法國藉由平民出身的聖女貞德鼓舞士氣取得最後勝利,

更突顯出以騎士貴族為主的法軍在戰爭中的屢次失敗,

標誌著貴族騎士階層的衰退和民族戰爭特性的興起。

武器裝備方面

百年戰爭中,

雙方的武器裝備都經歷了改良和演化。

14世紀開戰時

當時最好的盔甲仍是鎖鏈甲,

這和數世紀之前相比並沒有本質上的進化和改善,

而15世紀戰爭中後期時,

新形態的板甲已經成為貴族騎士們的普遍裝備。

在連續不斷的圍攻戰中,

雙方逐漸重視起攻城武器的設計和應用。

在後期,

法軍開始大規模使用火藥及火炮作為武器而取得勝利,

並在這些新型武器上具有科技領先地位,

由此催生了新形態的戰爭方式。

百年戰爭,

不論對英國還是法國人民來說都是一場災難。

當時又恰逢黑死病流行的時代。

在戰爭和疫病的雙重打擊下,

英法兩國的經濟大受創傷,

民不聊生。


1352年後,

黑死病在歐洲的肆虐勢頭開始減弱。

不過在整個14世紀,

這種令人恐怖的瘟疫仍時常死灰復燃,

在1361—1363年、1369—1371年、

1374—1375年、1380—1390年間,

它又曾多次掃蕩歐洲。

經過一系列瘟疫的打擊,

歐洲人口大量死亡,

至於具體數字,

由於缺乏準確的統計,

後世估計約為2500萬,

相當於當時歐洲人口的三分之一。

即使在14世紀以後的300年間,

黑死病也一直沒有絕跡,

所造成的恐怖後果,

興許只有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才可相提並論。

在語言方面,

黑死病造成的後果是沉重打擊了拉丁語和法語,

提高了英語在英國社會中的地位。

教堂、修道院、大學、文法學校是知識密集區,

同時也是說拉丁語的高級知識分子聚集的地區。

當瘟疫來臨時,

這些人口密集區自然是瘟疫蔓延的重災區,

神職人員和教師大批倒下,

一時間竟然找不到可以替代他們的人,

從而導致英國拉丁語人才的斷代。

英國的法語人才也遭到了類似的打擊。

說法語或會英法兩種語言的人才

通常集中在王宮莊園、各級軍政機構以及商賈重地,

而這些地方通常人口密度高,

疫情慘重,

因此英國的法語人才也遭遇了滅頂之災。



城市裡說英語的下層百姓也在劫難逃,

但農村由於人口稀少,

受災程度相對較輕。

瘟疫過後,

英國人口銳減,

勞動力價格走高,

這無疑提高了普通勞動者的價值,

同時也抬高了英語的價值,

因為英語是與這些普通人溝通的唯一語言。

於是,教堂、學校里有了只會說英語的人,

世俗統治階級身邊也多了只會說英語的人。

令人聞風喪膽的黑死病加速了舊統治階級語言的沒落,

加快了民族國家語言的崛起。

1362年,英國法庭停止使用法語。

1489年,英國議會停止使用法語,

開始使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


- 版權資訊 -


觀點資料來自

《英語帝國:從部落到全球1600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