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中的6則小故事,讀史明智

乾坤講堂 發佈 2020-01-25T17:25:49+00:00

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時期的司馬遷歷經數十載編撰完成。


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由西漢時期的司馬遷歷經數十載編撰完成。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史記》記錄了將近130個中國歷史風雲人物的故事。閱讀《史記》,可以讓我們充分理解人性,了解自己,更好地與自己周圍的人相處,掌握人生的主動權。讀史明智,今日我們來重溫《史記》中的幾則故事。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吾日暮途遠,故倒行暴施之。

出自《平津侯主父列傳》

釋義:大丈夫活在世上應該追求富貴,只要能鐘鳴鼎食(王侯之家的生活),承受鼎煮之刑罰而死也無所謂,我好不容易獲得今天的地位,所以寧願倒行逆施。

主父偃早年雖飽學卻窮困,在齊地被眾儒生排擠,不容於齊,借錢借不到,去北方燕、趙、中山等地,還是不遇,入關希望衛將軍引薦給聖上,沒有消息,手中沒錢,諸賓客都討厭他,最後豁出去伏闕上書,竟然獲得重用。

大臣紛紛向他行賄,有人勸他說:「你這樣太過分了!」

主父偃說道:我從青年時就出外遊學,達四十多年,弄得雙親不把我當兒子看,兄弟朋友不願收留我,投在將軍門下時其他賓客都厭棄我,我困厄的時間太久了。現在我有了權勢,為了榮華富貴,法場上吃一刀也是心甘情願!

這說法類似於後世的「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

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

出自《張耳陳餘列傳》

釋義:當初兩人互相傾慕信任,其相交非常誠懇,最終卻反目成仇,非置對方於死地不可,這是為何?

張耳和陳餘早年刎頸交,就是可以抹脖子的生死之交。陳餘比張耳小,他對張耳像對自己的父親一樣。

後來項羽分封天下,張耳為王,陳餘為侯,陳餘大大不服,因為張耳、陳餘對於恢復趙地的功勞是同樣的。

陳餘用武力趕走張耳,使得張耳逃到劉邦那裡。

劉邦與項羽爭鬥時,劉邦要求陳餘歸到自己一方,陳餘提出的條件竟然是要劉邦殺了張耳才會答應。

劉邦殺了一個和張耳長得像的人,把人頭送給陳餘。陳餘發現受騙後,就投向了項羽一方。韓信與張耳破趙地,斬殺了陳餘。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出自《刺客列傳》

釋義:有本事的人只會為賞識自己的人做事。《刺客列傳》後面還有類似的一句「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是說把我當成普通人來對待的君主,我就以普通人的態度報答他;把我當成國士來對待的君主,我就以國士的態度來報答他。

女為悅己者容,可以說是對女性很深刻的洞察了,相信每個人都有體會。

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

出自《儒林列傳》

釋義:學者要依據學術真理髮言,不要為了阿諛世俗權勢而撒謊。

漢武帝徵召轅固生入朝廷做官時,公孫弘也在被徵召之列,當時轅固生瞪著眼睛對公孫弘說了上面那句話。

公孫弘做官後果然曲學阿世,證實了轅固生的先見之明。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出自《李斯列傳》

釋義:一個人是有出息還是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選擇的環境決定的。

李斯年輕的時候做一個小吏,在上班地方的廁所里,看到老鼠在吃髒東西,每逢有人或狗走來時,就受驚逃跑;在官府的糧倉里,看到糧倉中的老鼠,吃的是屯積的粟米,住在大屋子之下,更不用擔心人或狗驚擾。

於是李斯深有感慨,說了上面那句話。

人類社會有不同的階層,有貧富差距,人追求好的生活環境和地位是應該肯定的,但是保障社會的公平和諧也是很重要的。

非人情,不可。非人情,難近。非人情,難親。

出自《齊太公世家》

釋義:凡是能做出超越正常人性、人情範圍之外的事情的人,都是不可親近的。

管仲臨終時,齊桓公去見他,問道:「若你不幸離世,你看誰可以接替你做宰相,易牙這個人行嗎?他知道我愛吃美味,就把自己的親生兒子蒸了,做成菜給我吃。」管仲回答:「人哪有不疼愛自己的孩子的,做出這種事情的人是可怕的。」

齊桓公又問:「公子方這個怎麼樣?他拋棄自己父母親人和公子的地位,來投靠我,對我很好啊。」管仲回答:「連自己的至親都可以拋棄的人,不可親近。」

齊桓公最後問道:「豎刁這個人怎麼樣?他為了伺候我,把自己閹割了,對我可好了。」管仲回答:「人哪有不愛惜自己的身體的,殘損自己的肉體來伺候君主的,不可親近。」

管仲死後,齊桓公沒有聽他的話,重用了那三個人,結果他們聯合起來作亂。


註:圖文來源於網絡,僅作公益性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