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青銅雕塑:秦銅車馬與馬踏飛燕

老朱聊古事 發佈 2020-02-06T01:23:52+00:00

一、秦代青銅雕塑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發展,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秦銅車馬一組兩乘,因年代久遠,兩乘車出土時破碎成3000多片,經過近8年精心修復,1989年陳列展出。

一、秦代青銅雕塑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發展,最引人矚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秦朝《大型銅車馬》中國一級文物,1980年12月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陵封土西側出土,現收藏於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銅車馬是中國考古史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係最完整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 !

秦銅車馬一組兩乘,因年代久遠,兩乘車出土時破碎成3000多片,經過近8年精心修復,1989年陳列展出。兩乘銅車馬一為「立車」,一為「安車」,均為古代單轅雙輪車,並按秦代真人車馬1/2比例製作。銅車馬整體用青銅鑄造,使用金銀飾件重量超14千克,由3500餘個零部件用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活鉸連接等多種工藝組裝而成 。

車馬形體相當實物的1/2,鑄造工藝十分精良,形象極為生動,每乘包括四馬,一車一馭手,每乘總重量達1200公斤!一號車雖然有傘但四周敞露,又配有兵器,實質上應該是兵車。

二號車為古代安車。

車輿分為前後兩室,前室很小,僅容御手就座。青銅馬車中,頭戴雙卷尾冠,身穿長襦,腰佩短劍的御官俑,跽坐於車前室,手中握著轡索。後室是供主人乘坐的主輿,輿寬78厘米、進深88厘米。主輿四周屏蔽,後邊留門,門上裝有可開閉的門板;前部和左右兩側開窗,前窗裝有能夠向上掀起的菱格形鏤空窗扇,左右窗則以夾心的方式安裝著可推拉的菱格形鏤空窗板。輿室的頂部罩著一面橢圓形的穹窿式篷蓋,蓋長178厘米、寬129.5厘米。


秦青銅的藝術特徵

秦銅車馬結構複雜,細節表現清晰、逼真,冶金鑄造技術高超,採用多樣的工藝手法。車中的零部件製作難度極大,工藝精湛,造型準確、寫實,人、馬生動、傳神。彩繪紋飾精美,與浮雕結合,表現出了馬車不同部位原本的材質、構造和面貌。在青銅器上彩繪這一藝術表現手法是秦代的創舉,它突破了殷周時代在青銅器上鑄紋和春秋戰國時期金銀錯紋飾的局限,使青銅器上的紋樣更加絢麗多彩。

銅馬穿金戴銀,金銀項圈、金當盧、金銀泡等,金銀飾件約占零件總數的一半,雍容華貴。在青銅器上通體彩繪,是秦代的創舉。以白色為底,以紅、紫、藍、綠、黑等色為輔助,花紋色彩斑斕。雖然歷經歲月,乳白的底色大都脫落,但蓋內、車門內外、前窗及廂外等地方的紋飾依然清晰。

二、東漢青銅 馬踏飛燕

東漢銅奔馬,著名的馬踏飛燕!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重7.15千克。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表現了駿馬凌空飛騰、奔跑疾速的雄姿。

銅奔馬微微地偏向一側的頭高昂著,前面頭頂的鬃毛和後面的馬尾一致向後方飄飛,渾圓的軀體呈流線型,四肢動感強烈,三蹄騰空,右後蹄踏一展翅奮飛、回首驚視的「風神鳥」龍雀。流傳歷史!


藝術特徵

東漢銅奔馬,別稱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對於一件藝術品的命名有這麼多的說法,這在藝術史中絕無僅有,可見其在藝術史上的巨大影響力。這些不同說法的分歧點在於馬足所踏之鳥的種類。此外還有一種折中的說法——銅奔馬,這種定名很平實,不會有任何失誤,但也避開了對於鳥形底座本身屬性的認定。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肯定的是,在馬足下加鳥形底座的做法是此雕塑的一種創新。

馬踏飛燕如何保持保持平衡?

東漢銅奔馬在動態飛揚下站立的實際問題。在壁畫、畫像石等同類馬匹造型中並沒有看到類似的做法。因為壁畫、畫像石是在二維或近於二維上實現,沒必要節外生枝。而在雕塑中則是出於現實需要,東漢銅奔馬是一件在三維空間中展開的有體積和重量的物件,而且動感強烈,呈三足騰空之勢,如果與壁畫採用同樣的方法,則不可能使奔馬保持平衡。因此在其足下加上鳥形底座以固定,解決了這一現實問題。它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既合平力學原理,又使奔馬的輕盈和物體的穩定雙雙得到完美的解決,這正是它的高超之處。具體而言,鳥形底座平,與地面接觸面積大,鳥的頭、雙翅、尾呈現伸展狀,增大了穩定性,這道理正如三角支架。所有這些,使馬的重心通過足踏于飛燕背上而能保持平穩,構思之精巧無出其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