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莫泊桑《項鍊》:生活的磨難,也是一場生命的救贖

千雨千江月 發佈 2020-01-02T14:18:46+00:00

一、莫泊桑創作小說《項鍊》的初衷居伊·德·莫泊桑,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契訶夫、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有《項鍊》《漂亮朋友》《羊脂球》等。

文 | 千雨千江月

題記:

以前看《項鍊》,總會把矛頭指向那個美麗虛榮、命運不濟的女子,通過嘲諷她,從而辛辣地批判小資產階級貪圖享樂的人性弱點。

最近重讀此文,突然覺得,換個角度想問題,"項鍊風波"對女主人公瑪蒂爾徳而言,確實是一場生活的磨難,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這難道不是她成長過程中的一件幸事、一場生命的救贖?

一、莫泊桑創作小說《項鍊》的初衷

居伊·德·莫泊桑(1850年8月5日—1893年7月6日),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與契訶夫、歐·亨利並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巨匠",代表作有《項鍊》《漂亮朋友》《羊脂球》等。

19世紀80年代,法國資本主義惡性膨脹,大資產階級當權,驕奢淫逸的生活方式、唯利是圖的道德觀念盛行,虛榮和享樂成為社會的主流風氣。

小資產階級們,紛紛幻想躋身上流社會,但是現實是殘酷的,他們偏離方向的人生,只會變得更加慘澹。

莫泊桑寫《項鍊》的初衷,正是通過批判馬蒂爾德的虛榮,揭露小資產階級可悲的虛榮心態與可憐的生存狀態。

二、"心比天高,命比紙薄":馬蒂爾德的命運

馬蒂爾德出身小職員家庭,嫁給小職員為妻,可謂門當戶對,可惜這並不是她想要的人生,她幻想的生活是絕對精緻與高貴的,也可以說是一種盲目的、"偽精緻"的生活。

自從人類進入一定的社會發展階段以後,物質財富有了相應的積累,人們對於生活的追求,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吃飽穿暖。

按照對財富占有程度的不同,人也就自然而然地被區分為不同的階層。在現代社會以前,不少女子幻想向更高的階層攀登,但是由於缺乏正常的上升通道,她們往往誤入歧途,反而淪為命運的棄兒。這些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女子一般有著以下共同特點:

  • 01 . 天生麗質難自棄

有些女子往往因為擁有美好的外在條件,而對自己產生很高的期望。《紅樓夢》中晴雯,因為有著黛玉的影子,因此,不但自己自視甚高,就連寶玉對她也是與眾不同,高看一眼,放任她一味的嬌縱天真。

最經典的片段,莫過於"晴雯撕扇"。當那一把把名扇被當作廉價之物,一一撕掉,用於取樂之時,晴雯那種不甘心、不屈服的心態,一點點暴露無遺,所以她最後的結局,定然是被別人所不容,所踐踏。

馬蒂爾德雖然出身不高,但卻十分美貌,一次宴會,稍作打扮,就能艷驚四座,成為眾人追逐的焦點。因此,她有夢想也是情理中事,只是她的夢,脫離現實太過遙遠。

她覺得自己本是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華的事物而生的,現實讓她很痛苦。一次來之不易的宴會,讓她得到了徹底的釋放與綻放。但是,這只能算是最後的瘋狂,為了這一晚的燦爛,她付出了十年的艱辛。

  • 02 . 熟悉上流社會的生活

晴雯生活的大觀園,可謂中國封建社會的縮印。有錢有權有勢之人窮奢極欲的生活,不僅在統治階級看來是理所當然的,在部分尚未覺悟的勞苦大眾眼中,也是理所當然的。

因此,花樣女孩的心中有著與眾不同的價值觀以及不切實際的幻想。一個丫鬟,在撕碎那些價值不菲的扇子時,恍惚間已經忘了自己的身份,她對寶玉的不依不饒,對命運的絕不妥協,也為後面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瑪蒂爾德的原生家庭雖然並不富裕,但是她進過修道院學校,接受過高級教育,所以她才會有富有的女友,才會有另一番見識。她與同階層的婦女不同,她對現狀是非常不滿的。

她為自己房屋的寒傖、牆壁的粗糙、家具的陳舊、衣料的庸俗而難過,她夢想著那些靜悄悄的接待室、東方的幃幕、精美的燈具與家具、豪華的客廳、知名的男子。

三、一場生命的救贖

一直以來,人們都把瑪蒂爾德的故事當做一個悲劇,當做一個反面教材來看待。但是,換個角度來想,如果沒有這一場磨難,她的人生又將走向何方?

她會不會在浮華的夢想中,陷入更深的深淵?會不會拋棄自己的家庭,落入他人的魔掌?會不會一次又一次沉迷於宴會 ,購置一套又一套的華服,不能自拔,欠下巨債,使自己的家庭,徹底走向毀滅?

表面看,瑪蒂爾德是不幸的,但是她的悲劇,也可以看作是新生的開始:她搬離了原來的房子,辭退了傭人,一切靠自己的雙手來打磨,生活變得十方粗糙,但很接地氣。

她失去的只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她拋掉的只是"偽精緻"的生活方式。她與過去的一切,徹底一刀兩斷,從而也避免讓自己滑向更深的深淵。

從這一角度來看,瑪蒂爾德丟失項鍊,應是命運在給她一個教訓的同時,又給了她一個恩賜,她從此走上了新的人生。這是一種與她的實際條件相符的人生,讓她和她的小職員丈夫一起,勵志地、恩愛地整整生活了十年。

雖然,她容顏盡退,但是她已經靠自己的雙手,生存了十年,也不愁再有下一個十年、二十年。不論項鍊最終的歸屬是誰,瑪蒂爾德已經從小資產階級"偽精緻"的生活方式當中走了出來,這無異於一場生命的救贖。

四、遠離"偽精緻"的生活方式

十九世紀法國,瑪蒂爾德在磨難中得到了救贖,而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社會,"項鍊"的故事卻還在反覆上演。

據報導,一名女子沉迷網購,屢教不改,欠下巨額債務幾十萬,工薪階層的丈夫,每月收入僅幾千元,根本無力替其償還。

令人好奇的是,妻子到底買了些什麼,不過衣服、化妝品、首飾之類而已。這種極度浮躁的消費,表面看似是追求精緻生活,實則嚴重透支未來。

象瑪蒂爾德遺失的"假項鍊"一樣,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所謂"精緻生活",不過只是一個迷障罷了。超出限度的慾望,往往使人不知不覺掉落物質陷阱,從而引發家庭和社會矛盾。

結語

真正的"精緻生活",應該定義在運動健身、進修充電、購置圖書、暢意旅行等,擁有更豐富內涵的層面上,絕非源於單純的物質占有。

去掉"偽精緻",獲得新自由,讓生活在輕裝簡行中,在一茶一書、一棋一畫中,真正散發出"精緻"的味道。

作者簡介:千雨千江月,生於風花雪月,長於濛濛煙雨,居於滿城繁花。酷愛散文、詩歌、賞析,在時光書箋中,品茶,品書,品樂,品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