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只有塑料花?正確經營,讓職場友誼成為你的職場氧吧

職場 發佈 2020-02-05T03:26:49+00:00

談話間領導還透露,考慮春節特殊性,每個人其實有最多2天可以請假,但是正式通知上,我們還是要控制名額。

【1】

昨天和前同事大O聊天,還沒聊兩句,她就氣哄哄地說:

「你還記得以前咱們部門的小Z嗎?虧我之前還把她當朋友,什麼好處都想著她,她回頭就把我賣了!」

細問之下,原來是,年前大O因為老家離得遠,想提前三天請假回家。她平時工作積極負責,領導也是知道的,於是就給批准了。

談話間領導還透露,考慮春節特殊性,每個人其實有最多2天可以請假,但是正式通知上,我們還是要控制名額。

於是大O想著先到先得,趕緊把這個好消息告訴了平時交好的同事小Z,而這個消息不知道是有意無意,最終傳遍了整個部門,不少同事也去請假,個別人還表示聽到這樣的消息。

面對突然增多的請假員工,領導非常為難,同時他心裡也非常清楚,這消息出自何處。

就這樣,大O在領導眼中成了「愛嚼舌根」的主兒,平時盡職盡責攢下來的好印象,算是徹底毀了。

一股腦吐槽完,大O來了句總結:「職場上,還真不能把別人當朋友!」

我調侃道:「我倆不就是曾經的職場朋友嗎?」

提到在職場中交朋友,許多人還是多有顧忌,對方是不是真心交朋友,公私界限怎麼平衡,會不會在競爭面前背叛友誼?

像大O這種「說完回頭就被坑」的情況也大有人在,更有大量職場老人提出了「來職場不是為了交朋友」的倡議。

「職場友誼」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呢?職場朋友可不可交?


【2】是什麼讓人們對職場友誼望而卻步?

回想一下,你和你公司里比較要好的同事,平時都怎麼相處?

一起吃飯拼外賣,一起加班,在茶水間吐槽老闆,分享零食水果,嘮嘮孩子的趣事,偶爾還能約著逛個街...

不知不覺間,和同事的互動早已經親近如朋友,很多時候只是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

如果再想想,平時自己和職場外的朋友的聯繫,你就會明白我說的並不假。

我們一邊和同事進行著超過普通朋友的互動,一邊心裡又有個聲音:同事不能作朋友。是什麼讓人們對職場友誼望而卻步呢?


  • 普遍的競爭關係。

我畢業前在一個外貿崗位實習,同部門的幾個實習生被安排住在一起,於是打成一片,關係遠超普通朋友。

後來,公司在國內有一個行業展要參加,往年原則上都是帶老員工參展。在展會前,看到和我處得很不錯的一位實習生在收拾行李箱,直到這時,我才知道她悄悄向經理申請了參展名額,悄悄做完了一切準備工作。

按照平時無話不說的關係,我也大概知道,她多少是刻意瞞著我的,畢竟一個實習生,有參展經歷,不論對於成長還是轉正都非常有競爭力。

這種同事間普遍存在的競爭關係,常常讓我們無法像朋友一樣分享職場訊息 。



  • 無法同時平衡朋友和同事雙重身份。

即使同事間不存在直接的競爭關係,也面臨另外一個非常大的挑戰:無法平衡朋友和同事兩種角色。

同事和朋友是我們社交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卻有著明顯不同的相處標準,朋友更注重感性的相互支持,而同事則必須考慮職場中的種種限制,職場氛圍,公司文化,都不太允許同事之間隨意和感性。

美國羅格斯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系副教授 Jessica Methot博士, 在 2015 年的一項研究里,將這種涉及雙重身份的人際交往稱為「多元關係」

能不能順暢切換同事和朋友的角色,在私下裡以朋友的方式相處,在辦公室中又能保持合理距離,控制理性表達,是人們能不能維持這種多元關係的關鍵,也是最大的挑戰。

而正因為平衡朋友和同事雙重角色是一個挑戰,讓許多人一開始就放棄這種可能性,選擇更單一更便於維持的關係,同事。


  • 職場變動後,職場友誼難以為繼。

職場友誼,即使在私下相處中,更多的也會依託職場中共同經歷的話題來展開,行業趨勢,工作瓶頸,吐槽領導,家庭工作平衡等,而對內心深層的東西或者生活中真正的窘迫處境卻交流甚少。

一旦有一方升職,調崗,甚至離職,這種共同經歷基礎就會發生變動,職場友誼也往往難以為繼。


【3】「職場友誼」,也許才是成年人的理想友誼。

以上列舉了許多讓人們對職場友誼警惕的因素,但是警惕不意味著人們不需要友誼,恰恰說明了想要友誼,卻無法掌控的矛盾。

  • 人們普遍需要職場友誼。

曾看到一份關於「職場中你是否有朋友」的調查,針對80後90後參與的3000+份有效問卷,調查發現:

59.27%的80後認為自己在公司有朋友,54.07%的90後認為自己在公司有朋友。

這份報告,透露出大部分的人們對職場友誼是有需求的,而且50%以上的人們都嘗試在職場中交友並得到友誼青睞。


我們聽過太多職場沒有友誼的論調,也認可職場獨有的相對理性殘酷的運行規則。

像大O這種被坑,或者因為競爭遭背叛的塑料情,不是因為踏入職場才有,而是因為交友不慎才在職場中出現。換到一個生活場景中,交錯朋友也一樣會得到背叛,遭遇糟心事。

但是在背叛發現之前,我們仍然以為自己交到了朋友,從這個角度來講,職場朋友和普通意義上的朋友並沒有特別差異。

  • 「職場友誼」更符合成年人的交友分寸

職場友誼還有一個特點:相較於生活中的朋友,職場交友,更注重相處的舒服。

隨著年紀的增長,尤其30歲以後,生活經驗逐漸豐富,要應對的社會角色和關係也越發複雜,成年人在交友中對舒服的要求也越來越看重了。

試想一下,你如果有一個認識很久的親密朋友,最近半年,基本上平均每周都給你打3通視頻,吐槽和抱怨,你認為你們的關係還能堅持多久?

但是在職場友誼中,交友雙方則更有分寸感,更懂得什麼能說什麼不能說,什麼可以請求幫助,什麼需要自己解決,也更注重在付出與索取中保持平衡。

在職場中,進可發展一段相處舒服的友誼,退可保持普通同事的距離,不管哪一種情況,我們都算不上損失。

雖然,大部分友誼難以在職場變動中倖存,但是也有克服這一障礙,突破成功,延長友誼壽命的。這樣的好友,往往能成為人生很長一段時間的重要關係鏈,不少創業合伙人往往都是從職場友誼發展而來。


【4】如何維持職場友誼?

如果說維持一段普通友誼,已屬不易,那麼維持職場友誼則是難上加難。

除了像所有朋友關係一樣,需要真誠對待,建立信任,彼此互相幫助與支持以外,還有幾點需要額外注意:

  • 私下相處和辦公室相處的模式

朋友之間,私下相處,我們可以很隨意很感性,空間感和距離感都可以很小。

比如可以相互去對方家裡做客,交友久了相互蹭吃蹭喝,約著出遊,甚至也會出現兩人都贊同的外號和暱稱等等。

但是在辦公室里,就必須要把空間感和距離感拉大,保持理性溝通,遵循辦公規則。

例如,即使有親近的外號,辦公需要有往來,郵件也必須是正規辦公室用語,不過分在辦公室里長期湊在一起,以免滋生小團體和辦公室政治。

也不因為私下關係好,在工作原則上開後門等等...



  • 約定相處規則

如果碰倒想要維持下去的友誼,恰好對方也是這麼想的,那麼共同制定一些相處原則是有必要的,什麼可以分享什麼不該分享,什麼情況可以給建議和提醒,什麼情況適合自己解決,辦公室衝突怎麼解決...

比如很多行業資訊,職場現象,招聘信息都是可以第一時間分享給對方,但是部門內部重要的決定,甚至彼此的工資待遇信息,都可以約定不互相試探。

總之,大原則上,不違背職場原則, 公司規定都可以相互分享,具體的界限以兩人都不感到為難,相處舒適為準。

  • 提升專業技能於人格魅力。

在職場上,尤其是剛進入一個新的職場群體,個人在專業上的能力以及軟實力(個人魅力等),都是對同事有直接吸引力的,也是對方向你發出善意和好感的最主要原因。

而且,這也是雙方在相處過程中考慮進一步加深交流,還是退回普通同事時,重要的因素。

事實上,即使是在生活中的其他場景里碰到一個我們考慮結交的人,這一點也是至關重要的。

最後,職場友誼,切不可強求,我們可以保持開放的心態,可以主動釋放善意和真誠,但是也有可能面對持有不同觀念的同事,他們並不想在職場中交友,那我們也要適可而止,以免給對方造成心理負擔。


【5】


人的一生工作數十年,我們會在職場中遇到大量各式各樣的人,職場甚至是許多人接觸其他人最主要的場所。

如果能在職場中建立一段不錯的友誼,一定會為你的職場生活提升幸福感。

縱使一段職場友誼,只能陪你度過在職的兩三年,也不失為一個溫暖的過客,生命中,何嘗不是無數過客來來往往。

祝願大家都能擁有滿意的職場友誼,更有幸延續到生命的各個階段。

葉小魚跑跑跑:《文案變現》《新媒體文案創作與傳播》作者,在這個帳號上,由她和她的文案訓練營的小夥伴為大家寫作。歡迎關注帳號,了解更多職場成長乾貨。

本文作者:Y點點,葉小魚文案訓練營6期優秀學員,靜能碼字,動能暴走的非標準「工科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