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靠什麼支撐到20世紀初期? 這三場勝仗, 使西方列強不敢小瞧

言午士心 發佈 2020-01-16T00:28:24+00:00

歷史潮河2020/1/900:01眾所周知,1912年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大地上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歷史潮河2020/1/900:01

眾所周知,1912年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大地上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同時也象徵著我國終於走出了自19世紀以來,被西方列強欺辱的尷尬歷史。


按理來說,清朝在乾隆去世之後,便開始走下坡路了。倒不是因為後來的皇帝昏庸無度,而是外界西方國家發展迅猛,而清政府仍然故步自封,不尋思求變。而19世紀開始後,西方列強用炮火轟開我國國門後,國人才看到這個不可一世的清政府竟驚人的腐朽和無能。

不管是鴉片戰爭,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包括後來的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都是輸得體無完膚,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從乾隆時期開始走下坡路,且如此孱弱的一個政權,再加上連吃了這麼多場敗仗,還面臨外交內困的處境,為何清政府還能苟活到1912年呢?


關鍵在於清朝打贏了3場戰爭。或許不少人會疑惑,晚清時期的清軍還能打的贏誰?除了對比自己更加腐朽的太平天國下手外,幾乎全世界人人都能將清政府當軟柿子捏。其實不然,晚清那會,清政府是確確實實打贏了3次對外戰爭的。

第一次戰役是左宗棠收復新疆。當時侵擾我國新疆地區的也是列強之一的沙俄,1876年那會,左宗棠率領清軍進疆,不久便收復了古牧地、烏魯木齊、瑪納斯等地。次年,左宗棠趁勝追擊,兵分三路進軍南疆,將境內的沙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同時,也一舉粉碎了英俄兩國妄圖吞併新疆的陰謀。


這是近代以來,清政府對西方列強打的第一次揚眉吐氣的戰爭,雖然最後簽訂的《伊犁條約》依然是有損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但還是打出了士氣。經此一役,英、法、美等各國西方媒體對清朝大肆報導,也讓洋人對清政府刮目相看。

第二次戰役是援越抗法,當年率領這支清軍的是清末將領馮子材。當年越南還屬於清朝的藩屬國,由於被法國殖民者侵占,越南阮氏王朝向清政府求援。1883年12月,70歲的老將馮子材率兵前往抗擊法國殖民者。當時法國人幾乎是不可一世,認定清軍是不可能戰勝自己的,也根本沒有將馮子材放在眼裡。


然而,通過鎮南關戰役,馮子材攻克了文淵和諒山等地,給法軍司令尼格里以重創。此戰也間接導致了法國內閣茹費理的倒台。在這之後,法國幾乎也不敢再對清政府小覷。

第三次戰役是1883年那會發生在朝鮮半島的壬午兵變和甲申兵變,這原本是朝鮮李氏王朝和日本帝國主義的矛盾。不過,最後都是清朝出兵平息的。這無不標誌著清政府在朝鮮半島影響力的全面上升,同時也向外來侵略者證明,清政府並不是好惹的。


然而,這兩場兵變最後成了甲午中日戰爭的導火索,經歷過前兩次勝利後,清政府原本抱著甲午海戰必勝的心態。不過,維新變革更為徹底的日本顯然在前兩次失利後,軍事實力得到飛躍提升。隨著甲午海戰清朝的全面落敗,清政府的底氣被徹底擊垮。


不過,在甲午海戰之前,這3場戰役清政府還是打出了氣勢,打出了風采的。雖然晚清的清政府已然苟延殘喘,腐朽不堪。但在良將的帶領下,依然能打出不錯的戰績。也是因為這3場戰役,拖住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腳步,才讓早就泥沙俱下的清政府一直續命到了1912年。

內容來自UC

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後台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