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過鳳凰、海鷗嗎?中國為什麼沒有國產數位相機?

映像志1839 發佈 2020-04-26T10:13:19+00:00

1955年,北京大來精機廠成功仿製出12台蘇聯旁軸相機,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35mm旁軸相機。在大來照相機廠建立的同一年,同樣的1956年4月,天津照相機廠成立,當時的廠長抱著極大的熱情以瑪米亞6型為仿製對象,帶領十幾名員工克服重重困難,短短54天內就試製出兩台樣機,並命名為「

1955年,北京大來精機廠成功仿製出12台蘇聯旁軸相機,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35mm旁軸相機。到了1957年,大來照相機廠更名為北京照相機廠,相機名字由大來改為長虹,並且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用一年時間生產出7600多台長虹雙鏡相機,到了1959年,又把長虹牌雙鏡相機改名為天壇牌,一直生產到1961年。


在大來照相機廠建立的同一年,同樣的1956年4月,天津照相機廠成立,當時的廠長抱著極大的熱情以瑪米亞6型為仿製對象,帶領十幾名員工克服重重困難,短短54天內就試製出兩台樣機,並命名為「七一」相機,這就是我國首款摺疊式120旁軸相機,除了鏡頭玻璃是進口材料,其餘機身都是由工人親手自製的,在短短54天內就製作出兩台相機,實在是非常厲害。



不過由於產能實在有限,七一相機只生產了40多台。然後天津照相機廠又仿製德國相機,研製出了結構簡單價格低廉,更容易生產的幸福1型相機,由於造型很像當時的自行車燈,所以又被稱為車燈式照相機。



又在同一年,瀋陽照相機廠也建立了,和當時大來一樣,仿製理光雙鏡照相機製造出瀋陽牌雙鏡照相機,總體上和大來雙鏡相機不相上下,不過在之後的三年困難時期,瀋陽照相機廠倒閉了。工廠內的設備被運到了鐵嶺並成立鐵嶺光學儀器廠,生產的雙鏡相機又改名為鐵嶺牌雙鏡相機。



時間來到第二年,在蘇聯技術人員的幫助下,西安市西北光學儀器廠建立,仿製出蘇聯旁軸相機,這時重慶市也想製造照相機,於是在西北光學儀器廠的幫助下,又對蘇聯相機進行一番研究,也仿製出來名叫「長江」牌相機。



又過了一年,看到「長江」牌相機後,西北光學儀器廠心想「不行啊,你都套上牌了,我也得取個名」,於是把仿製斯米娜相機製造出的旁軸相機,加上了「華山」的名字,華山牌就這樣成立了。



時間再跳回1957年,上海看到了徠卡相機長的不錯,開始仿製徠卡相機,到了11月就製作出了樣機,直接從試製小組擴建為上海照相機廠,次年3月直接開始生產上海58-1型旁軸相機,不光是看到徠卡不錯,看到祿來的雙鏡相機感覺也很好,製造出58-1型雙鏡相機。又看到美能達SR-1也不錯,也馬上開始仿製。



時間再次來到1958年,以北京天津上海照相機廠為首的國營化生產,讓其他地方的能工巧匠們不甘落後,紛紛在這一年建立起相機廠,在國外相機基礎上仿製出相機,光是型號在數量上就數不勝數,例如「藍天、友誼、孔雀、勞動」等等簡易型120相機。


到了1959年,各地相機廠陸續取得新的突破,天津照相機廠推出美觀的幸福2型相機,上海照相機二分廠研製出「上海201」型中畫幅摺疊相機,西北光學儀器廠則推出「長樂」拍雙鏡相機。



而我國的35mm單眼相機也開始出現,而這台相機是南京電影機械廠在蘇聯澤尼特相機基礎上研製出的,名字為「紫金山」相機。隨後天津照相機廠則是參考了澤尼特和康泰時s研製出「晨光牌」單眼相機,康泰時s不光給天津照相機廠送去溫暖,還給長春光學精密機械所送去陽光,直接讓他們製造出了超越康泰時S的「天池」牌單反,網上有句話說的好「叫你模仿沒有叫你超越」說的就他。



另一方面35mm旁軸相機也在發展,杭州的「西湖」牌相機,徐州的「青年」牌旁軸相機,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國產相機的發展在先試後制的狀態下一點點前進。1960年2月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相機交流會標誌著我國傳統相機行業的初步建立,然而在這一年數量繁多的相機廠在這個階段不是倒閉就是轉產,只剩下幾家大型相機廠還在苦苦堅持。



而「堅持才是勝利」,首先走出困境的是上海照相機廠,經過調整,上海照相機廠首先完善生產制度,然後對試製相機結合當時低迷的經濟市場進行必要的工藝改造,在質量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大幅度降低成本,最終能夠批量生產出一系列人們可接受售價的相機,這就是當時的上海4型雙反相機。


上海203型摺疊中畫幅相機也是當時最好的相機,以及上海DF型35mm相機,這些相機的出現填補了當時國內相機市場的空白,在盈利的同時,上海照相機廠的生產模式也得到推廣,帶動了國內相機行業的復甦。



在1964年,國內提出不能以地名做相機品牌名的規定後,上海照相機廠就把生產的相機命名為家喻戶曉的「海鷗」照相機,尤其是「海鷗4型」照相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稱霸國內的相機市場,同年的天津照相機廠推出了「東方s1」35mm旁軸相機。



時間來到1969年,國內工業部對全國水平較高的相機廠下達的任務是仿製國外高端相機,於是國內相機工廠就開始了,首先看到了祿來3.5,研製出的相機是「珠江7型」高級中畫幅雙鏡相機,代表當時仿製巔峰的是仿製了徠卡的「紅旗20」35mm旁軸相機,被譽為中國人的徠卡。還有一個仿高級相機的產品是上海相機廠的「東風」中畫幅相機,而它的仿製對象可就有來頭了,是哈蘇500C。



以上提到的三款相機都因為高昂的價格成本而無法批量生產,「紅旗20」只生產了200多台,「東風」相機則生產不足100台。實際上無論是「紅旗」還是「東風」的性能都與正版的徠卡和哈蘇有一定的差距,但足以能證明我國的相機製造水平在當時的確是不落後的。



從1972年到1979年,全國各地的相機廠在獨立研製或者聯合開發的基礎上,誕生了各式各樣的雙鏡旁軸單眼相機,型號名字五花八門。在這之間1978年上市的「珠江s201」是我國第一款自主研發的35mm相機,擁有專業的性能和豐富的鏡頭配件,以及國產135單反中唯一可以更換取景器的功能,可以說是當時國產單眼相機中的「老大」。



在1983年,江西光學儀器總廠經過批准從蘇州白洋照相機廠取得了「鳳凰」商標的使用權,之前的「海鷗203」相機也更名為「鳳凰203」,作為優秀國產相機「二鳥」中的鳳凰開始展翅翱翔。這時我國已經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帶有測光閃光功能的國產35mm相機進入黃金期,中畫幅相機卻慢慢被市場淘汰,原因無他,因為35mm彩照開始流行起來,而中畫幅相機在當時拍彩照如同白日做夢,原因很簡單「太貴了」。


在1985年的時候,曾經影響了幾代人的國產中畫幅相機停產,然而這一時期進入國內的35mm外國相機品牌也開始影響國內的市場,不過市場上的相機品牌還是以人們耳熟能詳的「海鷗、青島、鳳凰」等國產相機為主。


而且出口到國外的國產相機無論是造型還是質量都給國外的消費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尤其是國內各大相機廠可怕的仿製能力引起了日本相機企業的重視,而這時國內相機廠商之間的交流合作變得越來越少,慢慢變成競爭狀態。


進入90年代,我國進一步改革開放,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消費和眼光也在提高,大量的外國相機品牌不斷進入國內,這些國外相機功能先進,造型新穎,給國內相機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為了生存,國內的相機廠紛紛開始和國外相機企業進行合資合作生產,同時也想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但是理想很美滿,實現很殘酷。



國內絕大多數相機廠家在停止了研發國產相機,引進國外先進的流水線生產設備後,生產的大多數產品只有傻瓜相機,真正的核心技術半點也沒有掌握,就這樣,國內的相機廠家和國外相機產品的競爭中敗下陣來,倒閉的倒閉,破產的破產。曾經關係緊密,交流合作頻繁的國內相機工業體系也分崩離析,最後也只有堅持研發高質量國產相機的「海鷗、鳳凰」兩隻大鳥存活下來。



而在數碼時代到來的初期,1988年8月,海鷗研製出我國的第一台數位相機「海鷗DC-33」,雖然它只有30萬像素,最大640x480的解析度,不過好歹也是我國數位相機的開端,然而真正進入數位相機時代,國產相機的問題就不是以往傳統膠片中存在的質量問題,而是核心技術的問題,也就是數位相機的核心——感光元件。



在進入新千年時,國產數位相機有過一段非常熱鬧的時期,除了海鷗以外,明基、方正、海爾等不以相機起家的公司都來數位相機市場分一杯羹,但都是不足1英寸的小底卡片機為主,像素都在100萬水平,那時的進口相機也是這個水平,國產相機還可以和進口貨平起平坐。


但是到了2003年,進口數位相機的像素就上升到800萬,我國的數位相機像素卻只有300萬,而且佳能、康泰時已經推出全畫幅數碼單眼相機,國內相機廠商在這方面則是一片空白。



到了2005年功能更強價格更低的日係數碼相機完全占領了國內的相機市場,在迷茫中各自為戰的國產數位相機紛紛陣亡,而換了日本產感光晶片高價低配的愛國者相機,在耗光了國內消費者的熱情後,也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在消失了十年之久後,2014年海鷗突然傳出了復出的消息,並發布了幾款全新的數位相機,一時間讓不少老攝影迷為之振奮,然而稍有常識的人都可以看出,這些所謂全新的數碼產品,尤其是海鷗CF100和松下LX很像,就連參數都一模一樣。



最後發現,海鷗所謂的復出只是幹著貼牌松下卡片機銷售的埋汰事兒,這讓之前為此高興的老攝影迷心如死灰,於是他們對這次海鷗相機的失敗復出調侃道「海鷗,玩個鳥」。



再把時間回溯至2016年9月19日,小米生態鏈企業小蟻科技,正式發布中國有史以來首款微單相機——小蟻微單相機M1,這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款「國產」微單相機。


M1搭載M4/3系統,配備2000萬像素的索尼傳感器,配備42.5mm F1.8和12-40mm F3.5-5.6變焦鏡頭,變焦鏡頭套機為2199元,雙鏡頭套機為2999元。截至映像志發稿時,在京東上搜索不到小蟻M1相機。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說到這裡,總結一下國產相機是怎麼死的,一共分為三步:第一步是模仿,看得出當時我們真的很用心,第二步是拿到了與國外先進的流水線技術後,卻大力製造傻瓜相機,到了最後一步還干出貼牌的爛事,一共三步,走的穩穩噹噹,直接入土。


最後,映像志由衷地希望,老蛙、中一光學、永諾、七工匠這些國產鏡頭品牌,能早日崛起!在日系鏡頭一統天下的相機世界,國產鏡頭在夾縫中錯位競爭,實屬不易!

聲明:本文由映像志編輯出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