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是拉祜族的吉祥物,民族樂器葫蘆笙是如何製成的?

萬卷千城 發佈 2020-02-04T10:18:52+00:00

拉祜族自稱拉祜或拉祜納等,它是亞洲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國、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國家,據史家考究,古代拉祜族屬羌人族系,從青藏高原南下,約在春秋戰國時期,舉族遷入雲南。

拉祜族自稱拉祜或拉祜納等,它是亞洲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國、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國家,據史家考究,古代拉祜族屬羌人族系,從青藏高原南下,約在春秋戰國時期,舉族遷入雲南。兩漢、三國、唐、宋、元各個時期,拉祜族人在今雲南境內不斷遷徙,到明清時才基本定居於今分布地區。

現在,中國的拉祜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思茅、臨滄、西雙版納、紅河、玉溪等地。拉祜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創造了豐富而獨特的民族文化。其中葫蘆笙便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拉祜族葫蘆和葫蘆笙的美好傳說

葫蘆是拉祜族的吉祥物和生活伴侶。拉祜族認為他們是葫蘆的後代,他們把葫蘆作為標誌拉祜族從葫蘆中走出,向太陽奔去的精神追求和吉祥幸福的美好心愿。

1、拉祜族人民把葫蘆看成是祖先的化身和全民族的吉祥物

相傳,在很久以前,地球上爆發了洪水,把一切都吞沒了,面對滔天的巨浪,人類的祖先為了保存人類繁衍的希望,把50對男女分別放進了50隻大葫蘆里,並把葫蘆放進水裡,讓其隨波漂流。其中的一隻葫蘆,隨著水流,到了海拔近兩千米的高原。洪水退去,葫蘆分成了兩半,從裡面走出來的一對男女,成了今天這塊土地上世居民族的祖先——「拉祜族」的祖先。所以,直至今天,拉祜族人都稱自己為「葫蘆里誕生的民族」,從他們世代相傳的各種圖騰以及流傳至今的傳說之中,都能看到拉祜族人民對葫蘆的無限感激與崇敬。



拉祜族過葫蘆節,葫蘆節的民族特色濃郁,活動豐富多彩,是全民歌舞狂歡的喜慶節日,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拉祜族用葫蘆裝水酒、儲藏谷種、裝火藥、做蘆笙。葫蘆有許多優點,裝水清涼,裝酒不變味,裝谷種和裝火藥不易受潮。拉祜人出門總離不開葫蘆,尤其是男人,身上至少要帶三個葫蘆,一個裝水或酒、一個裝火藥、一個就是葫蘆笙。

2、葫蘆笙不僅僅是一種樂器,還是家庭和睦團結的象徵和傳遞愛情的工具

拉祜族先民們崇拜葫蘆源於葫蘆的形狀類似於母體的形象,將之作為一種女性形體崇拜、推崇。人們把繁衍子孫的希望寄托在它的身上,這是葫蘆獨特的外形和多籽的結構所賦予的。由於對葫蘆的崇拜,把葫蘆看作是吉祥的象徵,拉祜族對葫蘆笙也就有著特有的情感,把它當作美好、歡樂的傳承者,用能工巧匠的手抒寫出一篇篇美妙的樂章。


葫蘆笙,顧名思義是用葫蘆製成的。這裡有一個關於葫蘆笙的美麗傳說:相傳有一個拉祜族家庭,夫妻倆相親相愛,非常的勤勞勇敢,他們有5個兒子,生活都很美滿。兒子長大後貪玩不肯勞動,整天好逸惡勞,父母安排的事情他們從來不去做,於是夫妻倆非常生氣,他們把5個兒子都趕出了家門,命他們自謀生路。就這樣過了好多年,夫妻倆都老了,日日夜夜思念5個兒子,他們每天都跑到山頭大聲呼喚自己的兒子但是毫無音訊,於是老父親便想了個主意,用5根竹管(象徵著他5個兒子)插在葫蘆裡面,做成了葫蘆笙。

葫蘆笙響起的時候聲音洪亮而悠長,5個兒子聽到葫蘆笙響都感到非常好奇,決定去看看是什麼東西發出的聲音,他們順著聲音回到了自己父母的家裡,大家都悔恨分別的痛苦,孩子們保證今後勤奮勞動,和父母一起建造幸福的家庭,這就是美好的葫蘆笙的傳說。從那以後葫蘆笙便成了拉祜族人民最喜愛的樂器並且流傳至今。


拉祜族人任何時候都會吹響葫蘆笙,結婚時祝賀新婚夫婦要用葫蘆笙,小伙子談情說愛也要吹葫蘆笙,過年過節也會吹響葫蘆笙,象徵著好吃好喝、生活愉快美滿。每當葫蘆笙響起,拉祜族的男女老少,手拉著手圍成一圈,擺手跺腳、輕歌曼舞。

葫蘆笙的製作工藝製作

1、葫蘆笙所需要的材料及採選是很有講究的

首先要採選葫蘆也就是「阿朋」,要注意選擇成熟的、造型美觀的葫蘆,採摘後用小刀和木棍將葫蘆的兩側打開掏空,用繩子穿好吊在火炕上曬乾備用。葫蘆主要用於蘆笙的共鳴器,為蘆笙的主體部分。製作葫蘆苼還要用到「索什」,也就是漢語中說的「荊竹」。「荊竹」主要用於製作葫蘆笙的簧片,雖然用量不大,但要求的質量很高,一般頭一年就要砍好曬乾。野生的荊竹不容易找到,所以會做葫蘆笙的人家。就栽有大片的荊竹林。


做葫蘆笙還要用到「薄竹」,為野生竹類,節子細而長,皮薄心空,主要用來製作蘆笙的5個管子,一般要找手指那般大小的薄竹,提前一兩個月砍回,插在屋檐下曬乾待用。除此之外,還要用到鉛和「酸蜂蠟」,這種蜂蠟具有較強的粘貼性和穩定性,主要用於葫蘆笙簧片的粘貼和笙管的固定。這四種材料是缺一不可的,此外,選料時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如竹類選得不合適就會遭蟲蛀。

2、葫蘆笙的製作程序並不複雜,但要有高超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

製作人首先將選好的葫蘆憑藉自己的經驗用小尖刀鑽開10個洞孔,洞孔的位置、大小全憑感覺,這就要靠一定的功夫,一般人是很難集中在同樣的位置鑽出10個大小一樣的標準洞孔的。然後試著給葫蘆配笙管,笙管的長短、粗細主要以葫蘆的大小而定,選定笙管後,用燒得通紅的烙鐵將笙管頂端和音孔炷通。

剩下的就是給笙管配簧片,這道工序花費的時間最多,用的功夫也最深,這是葫蘆笙能否做好的關鍵一步。配置簧片也是要求較高而複雜的工序,一般製作人將手指寬的荊竹拿在手上,用小刀把它削成一定的厚度和寬度,然後就在上面精雕細刻起來。


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絲不苟。基本成形後,製作人用竹刀來回輕輕一刮,就可以進行首次試音,滿意了,才取下蜂蠟粘在啟好口的笙管上。5根笙管中哪管用什麼音,全靠酸蜂蠟來協調,同時用針尖那麼大小的鉛末協助控制簧片開口度的大小。這種酸蜂蠟不僅能把簧片粘穩,還能起到調節音質的作用。

完畢,進行第二次試音,這次試音最為關鍵,要反覆進行,直到達到理想的效果,才把5根竹管插在葫蘆里。人們用酸蜂蠟把它們密封固定穩,然後用竹篾牢牢捆住,用一根竹管插入葫蘆底部作吹管。整體完工後,還要進行第三次試音,但一般不會有多少問題。這樣,一個完整的葫蘆笙就算製作完成了。


拿著自己親手做好的葫蘆笙跳起蘆笙舞,藝人們往往會一邊享受自己的藝術成果,一邊放鬆休息一會。葫蘆笙祖祖輩輩都在拉祜族中流行,如今已成了反映生產生活,表達人們思想感情的自娛性器樂,在拉祜族人民心目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

關鍵字: